2010年7月5日 星期一

臺灣解嚴前的兩種仙道刊物—《仙學》與《仙道》 李麗涼

1
臺灣解嚴前的兩種仙道刊物—《仙學》與《仙道》
李麗涼
真理大學宗教系兼任助理教授
一、前言
       随著1949 年國民政府自中國大陸撤退來臺,同一時期也帶來了一批不同仙
道派別的新移民。這些原本散居於大江南北的仙道人士,在大時代的背景下,集
聚於臺灣這塊蓬萊仙島的土地上,而這也成為臺灣仙道發展的濫觴。 
       創刊於1963 年的《仙學》,中間雖經幾次的停刊與復刊,卻大致紀錄了當時
來臺的這些仙道派別及其修煉方法,和相關人物的動態。另一仙道刊物--《仙道》
雙月刊,相當於仙道在臺發展經歷一個世代之後,於1982 年創刊。而這兩份刊
物的共通點即是由當時被尊為「眾家之師」、「眾師之師」的陳攖寧(1881-1969)

1上海仙學院嫡系袁介圭(1903-1979)先生的弟子許進忠與洪碩峰二人曾分別擔
任主編。
本文即以這兩種刊物為中心,探討其創刊的宗旨與背景,並從中一窺當時臺
灣仙道界的若干現象,以及自1949 迄1990 年臺灣仙道史的發展歷程,進而觀察
其對仙道學術傳承所產生的影響。

二、《仙學》的出版與發展
《仙學》月刊的創刊號出版於1963 年1 月,當時由袁介圭擔任顧問,許進忠負責主編,宋今人發行,真善美出版社出版。不過,這次只出十二期即停刊,直到1970 年6 月又復刊出版第一期。《仙學》的這次復刊,除了改由仙學雜誌社出版,真善美出版社經銷之外,其他職務基本上由原班人馬擔任。許進忠於復刊第一期〈敬致「仙學」愛好者〉一文中,道其梗概:
真善美出版社從民國五十二年元月起,每月出版《仙學》一集,到該年年底為止,一共出了十二集。十二集出齊,由於諸道友公私俱忙,無暇繼續執筆,因之《仙學》乃告暫時中綴。……同道等於自修之餘,有感及此,爰再正式成立仙學雜誌社,經政府核准,出版《仙學》。《仙學》內容一仍舊例……。2
而《仙學》之所以能再次出刊,乃是由一群仙道的愛好者所共同努力的成果,例如香港孫鏡陽表示:「宋今人先生宏揚仙學,一般好道者,皆得以互相研究仙學

  陳攖寧生於農曆清光緒6 年12 月19 日,換算成西曆為1881 年1 月18 日,卒於西曆1969 年
 月25 日。
 許進忠,〈敬致「仙學」愛好者〉,《仙學》1(1970 年6 月),合訂本第2 輯,頁1-2。



道脈。待續海山奇遇,也將凡骨換神胎」,深受感動,乃拜於陳攖寧門下,專修
隱仙派丹法,又加入仙道月報社編輯及丹道刻經會。

1947 年,袁先生隨國民政府渡海來臺,初隱棲於臺中市政府建設局任技正,
迄1970 年退休。在當時不同體系的仙道人士中,以袁介圭先生系出陳攖寧先生
之嫡傳,在仙道的理論與實踐上均有獨到、深厚的見解,乃被尊為眾家之師,而
這應當也是他受禮聘為《仙學》顧問的原因之一。袁先生任職期間,利用公餘之
時,闡揚仙學,開示後學,退休後,輒以臺北仙學中心傳渡有緣。不過於擇徒一
事,袁先生則頗為嚴謹,年輕一輩的及門弟子僅許進忠、李讚福、陳信正、陳信
夫、洪碩峰、李永霖六人。8李樂俅亦表示:「虞陽子實乃碩果僅存之『仙學大師』
也,而謙沖恬退,從不以師道自居。退休以來,聞已開山授徒。海內外道友,一
時皆額手相慶。」9
無論就名稱或精神而言,明顯地,「仙學」此一術語,係承襲自陳攖寧「上
海仙學院」的概念。根據洪碩峰記錄袁介圭對上海仙學院的描述:「1938 年5 月,
上海翼化堂善書局老闆張廣勳(竹銘)糾合了一些同志,在海寧路1000 號,創
立了上海仙學院。同時把《仙道月報》及丹道刻經會搬到上址上班。《仙道月報》
的主編汪伯英,丹道刻經會會長吳竹園都是這裡的長住。上海仙學院只有一位老
師,就是陳攖寧先生。每星期六下午,陳攖寧先生就來這裡講道。學生來來去去,
總共大約六、七十人,而且女生比男生多。上海仙學院自1938 年5 月成立,至
1941 年6 月結束,剛好三年。」10
而袁介圭也在《仙學》的創刊號、第二集撰寫〈仙學解〉一文為《仙學》的
出刊表示他的期許,文中並對「仙學」作解釋:
究竟仙學是什麼?仙學是吾中華民族,自有歷史以來,古聖先哲,犧牲小
我的享受,抱著大無畏的精神,所刻苦研求出來的「天人合一」,宇宙和
人生綜合性的學術,精神與物質交融的學問,憑藉此種學術的真理,以靈
智靈能的溶合,與人格的修養,去實修實踐,求至乎至真至善至美的靈境,
以圓證其萬德齊彰至聖至神之至人的化境,這才是仙學的無上至高目標。
以及關於仙學的定位:「仙學既是一種學術,所以並非宗教,更不是似是而非的
什麼會,什麼社,什麼門,什麼道。」11
嘉壽位於浦東的寓所。
8 關於袁介圭的傳略,參見洪碩峰,〈高山仰止念虞陽〉,《仙道》6(1983 年2 月),頁165-167。
另見李樂俅,《訪道語錄.虞陽子》(台北:真善美出版社,1978),頁303-337,此乃袁先生於
1960 年北遊,歷次隨緣點化諸道友的記錄。
9 李樂俅,《訪道語錄》,頁7-8。
10 參見洪碩峰,〈上海仙學院〉,收於臺灣仙道學術資訊網,中定隨筆:
http://taiwan.shien-dao.com.tw/。另外吳亞魁,《生命的追求:陳攖寧與近現代中國道教》(上海:
上海辭書,2005),頁82-85,表示:上海仙學院係1938 年5 月,張竹銘等人因陋就簡,在上海
租教室一間,每星期一次的講道活動。
11 以上引文參見虞陽,〈仙學解〉(上),《仙學》1(1963 年1 月),合訂本第1 輯,頁1-3。虞陽,
〈仙學解〉(下),《仙學》2(1963 年2 月),頁17-19。
4
袁介圭雖在《仙學》少有撰文,不過《仙學》第三十一期則為其個人專集凡
有六篇文稿。12此外,徐伯英(1900?-1982,號真一)於1948 年自青島攜帶來
臺之張竹銘上海翼化堂出版的《揚善半月刊》九十九期、《仙道月報》三十期等
合訂本,為了使其得以傳播,乃出資打字,又經徐伯英、李樂俅、宋今人等多位
先生選輯整編,最後由袁介圭於1969 年審訂完稿,1978 年集成《中華仙學》上
下兩部之巨帙出版。13也由於《中華仙學》的問世,乃使仙學的提倡有所憑藉,
陳攖寧的思想著述也得以在臺流傳。
在此之外,袁介圭的處事態度似乎頗為謙沖低調。例如佛教學者張澄基於
1973 年,有鑑於當時缺少一固定場所,得以作為仙道人士聚晤、辦道、研習之
所,乃倡議募建「仙學中心」。募款消息一出,即得海內外諸多同道的熱烈響應,
其中張澄基所募集的款項有美金四千五百元,而袁介圭在明列於清單上的部分是
臺幣五千元,另一筆臺幣四萬元,則是以臺中無名氏的名義捐出。14
袁介圭的弟子許進忠(1937-2008),號至冬,台北三峽人,國立臺灣藝術專
科學校,影劇編導系畢業,曾任職於國光人壽保險公司,後自行創業,開辦「全
真五金行」。長期以來負責《仙學》的主編之職。許進忠在拜袁介圭為師之前,
早於藝專求學階段即曾組織「靜坐研究班」。其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築基參證》,
乃揉合《伍柳仙宗》、離塵子《玄妙鏡》之說而成,15該著作影響頗廣。許進忠
並長期於「仙學中心」開班授徒,至晚年仍每週赴「仙學中心」教學。16
許進忠前後主編《仙學》總共四十九期。直到1973 年7 月,《仙學》從第三
12 詳見《仙學》31(1972 年12 月),合訂本第5 輯,六篇分別為〈外籍人士著述之中國煉丹術〉、〈漁莊錄談〉、〈沈萬三與聚寶盆〉、〈東派與聚氣開關〉、〈鶴史〉、〈西遊記(小說)衙署官銜命名考〉。
13 《仙道月報》原本刊行1-32 期,不過徐伯英攜帶來臺的是合訂本,因而只有30 期。關於《中華仙學》之編輯過程,參見徐伯英選輯、袁介圭審定,《中華仙學》(台北:真善美出版社經銷,1978),袁介圭、徐伯英等人原書序。此外,汪化真也寫了一篇關於《中華仙學》的書評,其後又附洪碩峰對該書出版過程的說明,參見汪化真,〈中華仙學讀後感〉,《仙道》13(1984 年4 月),頁7-13。另據洪碩峰口述表示,《中華仙學》原擬出三冊,因徐伯英考慮到資金問題,最後只出兩冊,與原先的期待有所差距,因此當1978 年徐伯英寄一筆兩萬元審訂費給袁先生時,袁先生交代洪碩峰退還此筆款項,一週後又收到徐伯英寄來三萬元的匯票,袁先生再次將之退還。又根據洪碩峰的記述:《揚善半月刊》創刊於1933 年7 月,於1937 年8 月,發行至九十九期後即因「受日軍侵滬影響」停刊。1938 年5 月「上海仙學院」正式成立,迨至1939 年1 月,張竹銘之翼化堂善書局乃糾合同道,重整旗鼓,再行出刊《仙道月報》及成立丹道刻經會,但至1941 年6 月,又因日軍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再告停刊。計只出刊三十期。《揚善》半月刊九十九期,《仙道月報》三十期之合訂本,武昌徐伯英先生於1948 年冬,自青島來臺時,特將稀有之珍貴資料攜帶來臺。以上記述參見臺灣仙道學術資訊網2003 年5 月9 日「中定隨筆」〈《中華仙學補遺》即將連載上網〉:http://taiwan.shien-dao.com.tw/。關於徐伯英的簡介,可參考徐逸,〈歲暮祭先賢天寒憶故人〉,《仙學》6(1984 年10 月),頁85-86。
14 關於成立「仙學中心」的第一次募款徵信,參見《仙學》43(1973 年12 月),合訂本第6 輯,頁95。至於袁介圭以無名氏名義捐款的部分,乃由其弟子洪碩峰口述得知,因當初即由洪先生代為劃撥。以後的募款情形,《仙學》第六輯均有陸續報導。
15 許進忠,《築基參證:修道靜坐法門》(台北:真善美,1965),此書後又由樂育堂出版社出版多刷。
16 筆者於2008 年6 月21 日赴仙學中心參訪時,方知許進忠已於4 月11 日仙逝。而關於許進忠
的背景介紹,乃參考其長子許榮榕於訃聞上所撰寫的〈許進忠府君傳略〉;另參見李世偉,〈解嚴前臺灣仙道團體的結社與活動(1950-1987)〉,頁487。於師承方面,許進忠後又拜葛長耀為師。
5
十八期起,改由陳志濱負責主編,其原因該期的〈道友活動〉作了說明:
本社原主編人許進忠先生,前後主編四十九期,備極辛勞,近因生活奔波,家庭負累,無暇再行兼顧仙學編務,故需另外推選主編者。議決:由各道友輪流擔任主編,每人任期十個月,主編仙學月刊十期。自仙學月刊三十八期起,至五十期止,先由陳志濱道友負責編輯。17
陳志濱(1913-1990),號道來子,係哈爾濱出生,幼時返山東就讀,稍長考入北京志成中學,畢業後往金陵投考空軍軍官學校。歷任飛行員、參謀、飛行教官、分隊長、科長、組長、處長,限齡以上校退役。18有《莊子內篇正註真釋》、《伍柳仙宗白話譯》等著作,在第二階段的《仙學》亦有多篇文稿。在陳志濱負責主編《仙學》凡十三期之後,原本預計從第五十一期至六十期由葛長耀接替擔任主編,不過實際上出刊至1974 年11 月第五十四期,《仙學》便再度停刊。換言之,這一階段的《仙學》,前後共出六十六期,合訂本六輯,
最後四期一直無機會合訂成輯。而《仙學》最後四期的主編葛長耀(1906-1981)為浙江杭縣人,三十九歲時遇余尚志於杭州,授以性命雙修之旨;又得其外舅陳志新授以嘗從汪濩所學之道。1949 年偕子來臺後,一度主編雜誌。
19其於傳承上,據稱為遇山派。
20隔了八年,1982 年3 月許進忠擔任新出刊的《仙道》雙月刊主編,不過,這次僅負責編到年底的第五期。隔年,許進忠與宋今人接洽,希望能繼續得其支持,1983 年7 月,《仙學》乃再度復刊,此次為《仙學》的第二個階段。這次的發行人兼編輯為許進忠,社長為許李勝,出版者為仙學雜誌社。除了刊期別改為季刊外,在經營方式上,亦依舊例,除接受訂閱外,也接受附印。
21 1991 年12月第26 期起,許進忠不再擔任編輯之職;1993 年第31 期起,《仙學》的編輯團
隊又作了改組,許進忠改任《仙學》的顧問。而第二階段的仙學至1996 年5 月凡出版四十二期,前三十期出合訂本三輯。2005 年8 月又再次復刊的《仙學》季刊,以一全新改版的面貌出現,目前出至第十期,可稱作《仙學》的第三個階段。

三、《仙學》的性質與功能
1947 年以後雖有諸多仙道之士隨著國民政府渡海來臺,不過卻囿於門派之
17 參見《仙學》38(1973 年7 月),合訂本第5 輯,頁255。又原文作「二十八期」,應為「三十八期」。
18 《仙學》25(1991 年6 月),頁76。而當時道門中亦知陳志濱雖嘗為陳敦甫門下,但後因理念不同,陳志濱乃絕口不談他與陳敦甫的師生關係。
19 關於葛長耀的傳略,參見許進忠,〈葛長耀仙師小傳〉,《仙道》2(1982 年5 月),第一至六期合訂本,頁34-35。
20 例如從《仙道》第13 期至19 期,署名「遇山人」者,即與許進忠同時禮葛長耀為師的陳信
夫;此外,2008 年6 月28 日筆者到仙學中心參訪時,該中心理事蘇燈輝先生亦自稱為遇山派。
21 許進忠:〈告仙學讀者〉,《仙學》,1(1983 年7 月),頁2。
6
限,而少有聯繫,不免分散丹道在臺發展的力量,有心之士乃有發刊《仙學》之倡議,其中以袁介圭在《仙學》發刊辭的說法,即代表著這種看法與期待:
本人希望現代的仙學研究人士,總要互通聲氣,方可團結感情,要不拘門
戶,方能切蹉昌明……深盼先進之士,改弦更張,變換舊時方式,拋棄道
不同不相為謀之習,力事乎道並行而不相害之功,轉相反為相成,配合現
代社會環境,共負起革新仙學之精神。22
基於此一宗旨,《仙學》在合訂本第二輯第二期再次表明《仙學》的門戶公開,
並擬「逐期刊出台北及各地道友活動情形,以便連絡感情,互通聲氣。」23
《仙學》於內容上主要有幾部分:選錄歷代修真之士所留傳的丹經、語錄;
介紹各種不同派別的功法及養生的知識;讀者來函及其回應;「道友活動報導」
專欄則保留了當時諸多仙道人士活動的珍貴記錄。而除了上述宋今人、袁介圭、
許進忠分別擔任發行人、顧問、主編,以及後期的主編陳志濱、葛長耀之外,從
《仙學》的內容中,並參考當時的所出版的相關著作,即可勾勒出一些固定特約
稿的執筆者,以及散居在臺的各方修道之士的學道經過和心得:
1.李樂俅(1904-1995),字仲恭,江西瑞金人,畢業於北京大學教育系,曾
任瑞金縣教育局長等職。1949 年冬,輾轉來臺,受同鄉考選部部長周邦道的推
薦,任職於臺灣大學總務處保管組。24自1954 年學道以來,閒暇之時,即與徐
伯英、朱士箴(?-1994)等道友,參訪臺灣四十多位修道的高明之士,並將其
讀經心得、真參實證等經驗加以記錄,前後共達十多年之久。這些記錄曾先後以
「訪道語錄」為標題登載於《建康長壽月刊》、《仙學》等刊物,後由真善美於
1966 年出版成書。25除了《訪道語錄》為李樂俅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他另編有《仙
學妙選》、《禪道選要》等書。
而從《訪道語錄》的再版序言,可看出李樂俅對陳攖寧所主張的功法最表認
同:「圓頓子曰:『《靈源大道歌》、《二十四家丹訣串述》,清靜工夫已包括無餘,
只須將其讀熟,自可豁然頓悟。一旦貫通,方知大道即在目前,丹訣皆成廢話
矣。』……而是書所述,幾全屬清靜工夫。」26或許因此,據許進忠表示,李樂
俅曾在台北縣樹林保安街設立靈源仙道院,並大量印送《靈源大道歌》。
27
2.汪化真(1914?-1991),本名汪鐘德,化真為其道號,生長於滬濱。歷任
中國大陸各地郵政支局局長,暇輒四處參訪。遷臺後歷任支局、保險科正副主管。
嘗從慈航法師學佛,又從關夫子學南宗雙修。28屢在《仙學》、《仙道》撰稿,他
22 虞陽,〈仙學解(上)〉,《仙學》1(1963 年1 月),合訂本第1 輯,頁3。
23 《仙學》2(1970 年7 月),合訂本第2 輯,頁45。
24 參見〈李公樂俅校長傳略〉,《仙學》39(1995 年8 月),頁290-292;許進忠,〈懷念李樂俅先生〉,《仙學》40(1995 年11 月),頁306-309。
25 參見李樂俅編述,《訪道語錄》書中的序文。
26 李樂俅編述,《訪道語錄》,頁5。
27 《仙學》16(1987 年10 月),頁89。
28 參見李樂俅,《訪道語錄.汪化真》,頁119-124;汪化真,〈弘仙學揚國粹〉,《仙學》2(1970
7
在《仙學》合訂本第一輯所寫的專題,曾結集收入《丹道漫談銅符鐵券合刊》一
書中。
3.林一民(1908-1985),福建閩侯人。據說南北兩宗之師,經其正式拜門者約三十餘人,主要得自虛雲老和尚的師兄古月和尚以及南宗南石老人之真傳,故能佛道皆通。來臺後,服務於省政府農林廳,自1959 年起,即為《健康長壽》
月刊撰稿,29也長期在《仙學》連載〈科學靜坐法〉,後由真善美出版社發行單
行本,收入《仙學養生文庫》,另有《養生隨筆》一書。
4.孫鏡陽(1899?-1982),浙江寧波人,是上海著名的眼科醫生。後由滬遷
港九,與友組正德製藥公司。先後發起印行《樂育堂語錄》、《道門語要》、《仙佛
正宗》、《天仙論語》等書,分贈港九、臺灣與海外好道之士。30
5.唐湘清(1918-1990),江蘇無錫人,畢業於雲南大學經濟系。由於世代業
醫,乃對《黃帝內經》、《傷寒論》等頗有專研,並於1939 年考取中醫師。先皈
依印光、慧丹二法師;1948 年來臺,又皈依慈航法師。曾任中醫特考典試委員,
執教於中國醫院學院。生平著述有《難經今釋》、《腦病與精神病》等。31
6.施毅軒(1897?-1991),蘇州人,亦即李樂俅《訪道語錄》中的「元化子」,
為美國醫學博士,曾在上海行醫,來臺後在台北中國商業銀行駐診,32又在中央
銀行醫務室兼職。施毅軒於上海時曾在《仙道月報》投稿,是《修真不死方》著
者道一子印權的護法,該書於1930 年出版,施毅軒並為之作序。33四十年後,
真善美出版社在臺再版《修真不死方》,施毅軒因此寫了一篇再序。或許考慮到
時空背景的不同,再序時作了修正:「印權先生所著《修真不死方》,似偏重於陰
陽方面,接近御接法門。讀者宜注意及此,切不可照書所述,誤解盲修,欲長生
反促其命,殊堪可惜。」34施毅軒的著作有《養生縱橫談》一書。
7.凌逸梅(1911-1988),本名凌育懋,逸梅為其號。凌逸梅自軍中以上校退年7 月),合訂本第2 輯,頁41,文中有其自述;《仙學》27(1992 年4 月),頁106。
29 關於林一民及其功法的介紹,參見李樂俅,《訪道語錄.林先生一民》,頁237-257。另外洪碩峰,〈丹道心悟三十年〉,《性與命》6(1997 年7 月),頁19-48,一文也對林一民的師承作了說明。
30 關於孫鏡陽的傳略,參見孫誠德,〈孫鏡陽先生小傳〉,《仙道》1(1982 年3 月),第一至六期合訂本,頁2-3;李樂俅,《道門語要.孫先生鏡陽》,頁259-275;《仙學》34(1973 年3 月),合訂本第5 輯,頁115。
31 參見李樂俅,《訪道語錄.唐教授湘清》,頁125-126;〈名中醫師唐湘清先生〉,《仙學》2(1970年7 月),合訂本第2 輯,頁39;《仙學》24(1990 年12 月),頁61。
32 參見李樂俅,《訪道語錄.元化子》,頁107-113;《仙學》26(1991 年12 月),頁96。
33 該序可參見施毅軒,〈仙道與腦細胞之關係〉,收於徐伯英選輯、袁介圭審定,《中華仙學》,頁481-485;或施毅軒,〈「修真不死方」序〉,《仙學》3(1970 年8 月),合訂本第2 輯,頁49-54。
除了《修真不死方》之外,施毅軒也為純一子《金剛經金丹直指》一書作序題名〈到四次元宇宙去〉,其內容可見《中華仙學》,頁485-491,其中陳攖寧按語表示此功法的不可行:「南宗栽接法,在民國以前,無論什麼朝代都可以實行。現在這個時候,若要提倡此種學說,恐怕有點行不通。一者年齡問題,二者人格問題,三者外護問題,四者經濟問題。設若有一項弄得不穩妥,就要變成法律問題。」早先施毅軒以及現今中國大陸盛克奇均曾向洪碩峰表示,純一子本名呂甘澤,業醫,於文革時遇害。
34 該序文可見印權,《修真不死方》(台北:真善美,1967);另見施毅軒,〈「修真不死方」再序〉,
《仙學》4(1970 年9 月),合訂本第2 輯,頁73-78。
8
役前後,曾從萬華祖師廟邊李功寶學習吐納。而在《仙學》第一、二集所發表的
〈修習丹道的兩個階段〉,提到他曾拜於李澤民門下。又在《仙學》發表〈一個
道功治病的實紀〉、〈開關透鎖功法的剖剖析〉等文。並曾一度赴泰國曼谷弘道,
備受當地陳幹實諸道友歡迎。35此外,《仙學》第二輯起,聘請他主持專欄,答
復各方有關仙學諸疑難。
8.馬合陽(1923-2002),名馬炳文,合陽為其號,安徽渦陽人,與其堂兄馬傑康(號谷陽),均為吳君確(?-1954)門下。其中吳君確來臺後,曾任台北工專教授,馬合陽則曾服務於司法機構。36馬合陽退休後,長期執教於中華道教學院,講授《道德經》及《西昇經》,並曾應香港青松觀及新加坡德教會紫經閣之邀,作專題演講。在傳承上,馬合陽曾題署作「大江西派第七代傳人」。37其門下弟子頗眾,傳及香江等地。38著作方面,有《西昇經淺釋》,並曾多期於《仙學》連載〈入藥鏡白話註釋〉,另於《仙道》選輯連載〈天仙正傳答問〉、撰著〈仙道答問錄〉等。
9.楊青藜(1904-?),江蘇寶山人,並向李永霖表示其法傳自崆峒一派。39曾
任交通部航政司司長。生平所遇高人甚多,既拜武術名家杜心五為師,又得王顯
齋之點化。1933 年初訪湖北的李思白,後從其學道。李思白道號琼玉,傳說是
柳華陽的嫡傳弟子。同屬柳華陽一脈,楊青藜又拜了塵為師,並稱依此傳承,編
纂《天機秘文》為《大成捷徑》一書。40
10.陳敦甫,號拙哉,四川江津人,後僑居美國。因曾遵照其師所傳授的伍
柳丹法,而頗有效驗,乃獨推尊「伍柳」,甚至認為伍柳之外,皆屬旁門。41曾
以「論道」為題在《仙學》連載;又研究《西遊記》多年,著有《西遊記釋義:
龍門心傳》一書,係從道家修煉的角度來解說。道門中有戴源長、葛中和二位曾
先後師事之。42
11.戴源長,浙江溫嶺人。編撰有《生理養生》、《仙學辭典》、《人生指南》
35 參見《仙學》20(1989 年2 月),頁153-154。關於李澤民的介紹,參見李樂俅,《訪道語錄.李先生澤民》,頁75-79。
36 參見李樂俅,《訪道語錄.馬合陽》,頁151-159;李樂俅,《訪道語錄.谷陽子》,頁143-150。
37 參見大江西派第四派魏則之,《一貫天機直講》(台北:馬合陽發行,1999),書中馬合陽的重印後序;此外馬合陽在一部吳君確手跡抄寫《覓玄子語錄》之後的序文則稱「大江西派第七代弟子」。重印的《一貫天機直講》又附有〈大江西派道統說明〉,列出西派的傳授譜系:初祖李涵虛,第二代吳天秩,第三代汪東亭,第四代徐海印(本名徐頌堯)、魏則之(本名魏堯),第五代李仲強,第六代吳君確,第七代馬傑康、馬炳文、葛中和。
38 如李樂俅於1971 年《訪道語錄》的〈再版卮言〉中提到馬合陽在港門人:「馬合陽所傳之名記者靖陽子,聞在香港專修,頗有造詣,並嘗印行《體真山人性命要旨》及《海印山人譚道集》
二書,分贈同道。」
39 根據李永霖先生之說,楊青藜係生於民前8 年,李永霖表示他不但與楊青藜嘗有書信往還,並在十六歲時曾親謁楊青藜於高雄。
40 參見李樂俅,《訪道語錄.楊先生青藜》,頁95-102;李樂俅:〈道人王顯齋〉,《仙學》10(1963
年10 月),合訂本第1 輯,頁149-150;《仙學》6(1970 年11 月),合訂本第2 輯,頁142。
41 陳敦甫在《仙學》第三輯有較多次的發表,而此輯《仙學》對陳敦甫所作的介紹實際上是採
用李樂俅之說,關於陳敦甫的紀錄,參見李樂俅,《訪道語錄.陳先生敦甫》,頁53。
42 《仙學》47(1974 年4 月),合訂本第6 輯,頁220-223。
9
等書,僑居巴西後,復編纂《道學辭典》,後又遷居美國。43戴源長乃陳攖寧大
弟子沈霖生之及門弟子,沈霖生後避居香港,並將所珍藏的《道言內外秘訣全
書》、《金火大成》等書授予戴源長攜帶來臺。44又嘗親炙於伍止淵,並將其師承
法訣,選編於《采真篇》一書。45
12.龔松仙,湖北人,武漢大學畢業。世擅岐黃,繼承先業。曾得異人傳授
命卜相學;1940 年避亂四川青城山時,從陜西張德成學道。來臺之後,曾設松
柏藥廠。著有《命理學》、《仙學集錦》等書。1956 年赴美,懸壺之餘,於紐約
成立中華民國道教會分會,被推為會長兼傳教牧師。46
13.倪清和,浙江溫州人,在高雄設有內家拳社。有《現代道家修煉寶典》、
《修仙秘典》、《仙家長生術》等著作,皆由真善美出版社出版。47
14.歐陽衡,其父歐陽旭,字愈眾。歐陽旭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據說嘗遇
異人授以道妙。抗戰之際,傳道於四川。歐陽衡繼承家學,精中醫,兼擅仙學及
密宗。48
另有幾位,雖未撰稿,但在《仙學》中曾提到者:
1.針石子(1896?-1976),湖北黃崗人。本名方毅,字悟初,法號大心。畢
業於北京法政專校。歷任軍法官、首席檢察官、縣長等職。遷臺後,任基隆地方
法院公設辯護人。其門人中,最著名者為南懷謹。49而李樂俅在《仙學》以「訪
道語錄」為題的連載,第一個對象就是退隱於基隆山中的針石子。50方悟初著有
《廣王陽明四句教》、《鸞箋小集》收錄於《方悟初先生紀念集》,又作《羅浮吟
註解》,51另有《廣王陽明四句教》係由自由出版社出版。
2.王贊斌(1889-1976),別號佐才,廣西憑祥人。早歲入廣西邊防師範學堂。
民國元年,入廣西陸軍速成學校。據說1934 年,在江西時,曾入定四十五日。
後以中將退役,曾任制憲國民大會代表、憲政實施督導委員會委員。1948 年行
憲,當選第一屆監察委員。大陸淪陷時隨政府來臺。52
3.葛中和(1903?-1990),浙江天台人。1933 年,因事去黃巖縣,乃走訪龍
43 參見李樂俅,〈「道學辭典」序〉,《仙學》12(1971 年4 月),合訂本第3 輯,頁25-28;《仙學》,
25(1972 年6 月),合訂本第4 輯,頁159;宋今人,〈介紹《人生指南》〉,《仙道》1(1982 年3
月),頁6-7。
44 參見(明)一壑居士彭好古纂註、虞陽子袁介圭校訂,《道言內外秘訣全書》(台北:真善美
出版社,1979),書中袁介圭的序文。
45 參見許進忠,〈采真篇序〉,《仙學》17(1988 年2 月),頁103。
46 參見李樂俅,《道門語要.牧師龔松仙》,頁221-230;《仙學》22(1972 年3 月),合訂本第4
輯,頁63;《仙學》25(1972 年6 月),頁159。
47 《仙學》7(1970 年12 月),合訂本第2 輯,頁166。
48 《仙學》1(1970 年6 月),合訂本第2 輯,頁19。
49 參見方悟初過逝時,家屬所編纂的《方悟初先生紀念集》。
50 李樂俅,《訪道語錄.針石子》,頁375-440。
51 《仙學》3(1970 年8 月),合訂本第2 輯,頁69。
52 參見于翔麟,〈王贊斌〉,收於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第五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1982),頁28-29,該文原載於《傳記文學》39:1(1981 年7 月)。監察院秘書處編:《監察院第
一屆監察委員名鑑》(台北:監察院秘書處,1954),頁12。《仙學》10(2007 年11 月),頁30-31;
李樂俅,《訪道語錄.王先生贊斌》,頁65-74。
10
門第二十四代伍止淵於九峰山玄都觀,嘗留觀中二月餘,研究龍門法訣。初來臺
時,於北投專修。後隨摯友戴源長赴巴西,後又僑居美國舊金山。53
除了透過《仙學》報導道友的活動訊息之外,早先凌逸梅昆仲有地一處,成
為每週週末各方道友聚會論道之所。54另外,1973 年6 月張澄基(1920-1988)
為參求道法,因此從美來臺參訪道中先進,希望能對仙道命功有更深切的認識,
以奠定修佛、修仙向上一層工夫的基礎。當時認為仙學雜誌社的聚會之處過於狹
小,應另覓新址,作為宏道工作的所在,乃有由臺港美三地共同募集基金之議。
基金既籌集一定款項之後,十月初即於台北景美溝子口覓得百餘坪的建地,初擬
稱其名「仙學研究中心」,商議後乃定其名為「仙學中心」。551974 年,菲律賓馬
尼拉亦有組設「菲列賓仙學中心」之議。56
當時實際參與仙學中心者,計有宋今人、龔松仙、孫鏡陽、徐伯英、葛長耀、
林一民、李樂俅、施毅軒、許進忠等二十餘人為「仙學中心籌備處」成員,以宋
今人為代表人。原先擬在溝子口之土地建造四十坪的三層樓房,惟因募款所得雖
已達三十餘萬,經費仍有所不足,乃將買得之土地賣出,改買位於臺北市信義路
五段一棟公寓的四樓。該房係於1974 年10 月21 日簽約購買,總價金額新台幣
四十一萬元。由於宋今人負責辦理之「仙學中心」法人登記因礙於法令而未能辦
妥,1975 年10 月,經當時參與成員開會決議,將買賣房地信託登記於宋今人、
徐伯英、許進忠三人名下。57
直到2000 年,紀仲偉、李榮章等二十四位道友,倡議為使仙學中心繼續存
在發展,認為有為仙學中心正名為中華仙學協會之必要,後得四十九位道友為發
起人,向內政部申請設立,於8 月27 日正式獲得立案登記,成立「社團法人中
華仙學協會」,理事長紀仲偉,會址即在臺北市信義路「仙學中心」原址。58而
原先將仙學中心信託於三人的房地產權,亦於2002 年辦理過戶手續,登記於「中
華仙學協會」名下。59
53 參見李樂俅,《訪道語錄.葛先生中和》,頁183-185;《仙學》1(1983 年7 月),頁14;《仙學》27(1992 年4 月),頁102。
54 據李樂俅《訪道語錄》再版序言:「自甲午(1954)以來,吾輩道友:徐伯英、朱士箴、許進忠、凌逸梅、凌育潤、葛長耀、伍伯高、陳志濱、鄭美麗小姐、鍾光鴻、宋今人等,於求師訪道之餘,每週週末,必雅集凌寓。」又見《仙學》33(1973 年2 月),合訂本第5 輯,頁69-70。
55 關於成立「仙學中心」之肇始參見《仙學》38(1973 年7 月),合訂本第5 輯,頁255。「仙學中心」之募建緣起,參見《仙學》41(1973 年10 月),合訂本第6 輯,頁31-32。「仙學中心」緣起記實,參見《仙學》43(1973 年12 月),頁91-93。另據洪碩峰表示,「仙學中心」之名乃袁介圭取自陳攖寧所題呂祖像讚中「不分南北仙宗,敢以中心綿道脈」一句。
56 《仙學》48(1974 年5 月),合訂本第6 輯,頁255。
57 上文乃引自仙學中心的內部檔案。筆者於2008 年6 月21、28 日至仙學中心參訪,感謝中華
仙學協會秘書長洪皆得,以及李榮章、蘇燈輝、袁又罡諸道友熱心提供仙學中心的資料及諸前輩的照片。關於仙學中心成立十週年以來人事易遷的情形,參考徐逸,〈仙學中心十週年紀念〉,《仙學》3(1984 年1 月),頁34-39。
58 參見《仙學會訊》1(2001 年5 月),頁2。關於「仙學中心」的後續發展,可另參見李世偉,
〈解嚴前臺灣仙道團體的結社與活動(1950-1987)〉,頁490-491。
59 參見《仙學會訊》3(2002 年3 月),頁22-23。《仙學會訊》第一期出版於2001 年5 月,目前
總共出至2003 年8 月第五期。
11
四、《仙道》的出版與發展
1982 年的春天,何茂松、余慶章、許進忠及諸多道友,群聚於臺北信義路
太極神宮,商議出版《仙道》,以為團結及溝通國內外仙道人士的訊息,並發揚
正統仙道,當時得到陳信夫、李讚福、劉彥德、陳信正等諸多道友的贊允,60於
是申請成立仙道雜誌社,《仙道》雙月刊的創刊號也正式於1982 年3 月出版。
此時丹道界中,包括袁介圭等多人雖已辭逝,61不過就「仙道」的名稱看來,
自然地會聯想到上海翼化堂的《仙道月報》。至於為何要名為「仙道」?根據1939
年1 月1 日《仙道月報》主編志真亦即陳攖寧的弟子汪伯英〈修道與學仙〉一文
對其名稱由來作了說明:
嘗聞之吾師云:凡志在返老還童,長生住世,陽神脫殼,白日飛昇者,此
學仙者也。凡志在德配天地,功參化育,神歸渾穆,體合虛無者,此學道
者也。蓋仙則有形有相,變化極其神奇;道則無體無方,玄微莫可測識。
故仙為妙有,道即真空。惟道則範圍廣大,儒佛耶回,均包藏容納,但不
見不聞,易於假冒。仙則畛域精嚴,三元五等,可分淅詳明,奈有憑有據,
難以偽充。蓋學道則一人獨知,無所表見於外,成仙則眾目共睹,有以顯
示於前,此仙與道之大較也。雖然仙不離道,道可育仙,仙道、道仙,亦
相須為用而有不可分之處焉,故本報定名為《仙道月報》。62
基本上,汪伯英這篇發刊辭的全文,乃引用其師陳攖寧的說法,一方面區辨仙與
道之間的相異之點;另一方面則說明道為仙的基礎,因此二者又可以歸納出不可
分的相通之點。
而對仙與道作出釐清者,上海樹人護理學校校長、也是上海仙學院學員的朱
昌亞指出即肇始於陳攖寧。根據其於1938 年中秋在上海仙學院為陳攖寧《靈源
大道歌白話註解》所作的序文表示:「仙與道之別,吾更不得而知也。知之自讀
《靈源大道歌》中圓頓先生白話註解始。」序中接著更清楚地說明其區別所在:
夫仙學與道學,其不同果安在乎?蓋聞古今學仙者,必從煉丹下手。不煉
丹,不足以成仙也。學道者,則無煉丹之必要,只須後天神氣合一,返還
到先天之性命。再使先天之性命合一,歸本於清靜自然,而道可成矣。……
立志於返老還童,長生住世,陽神脫殼,白日飛昇者,則學仙。立志於德
配天地,功參化育,神歸渾穆,體合虛無者,則學道。是故仙有五種等級
之分,而道止有一。仙固不能離道而獨存,道則以有仙而愈顯其妙用。仙
60 此一過程,參見《仙道》6(1983 年2 月),頁161。
61 遇山人,〈談出陰陽神〉,《仙道》1(1982 年3 月),頁27,提到自1960 年,二十餘年來仙道
界許多前輩先後辭世:「如張化聲、汪伯英、陳攖寧、洪太庵、王先青、龔松仙、楊青藜、針石
子、王贊斌、李澤民、歐陽儆予神父、虞陽子、葛長耀、孫鏡陽諸先生。」
62 志真,〈修道與學仙〉,《仙道月報》創刊號(1939 年1 月1 日),第二版。
12
乃大道全體中一部分之結晶,而道則宇宙萬物共同之實相。63
換言之,道是仙的前置過程,而成仙者便可以展現實際工夫於外。其實力小者,
至少可以卻病延年;其大者,可以來去自如,超越生與死的界域。
《仙道》雙月刊創刊之時,顧問為林一民,許進忠為發行人兼主編,何茂松
擔任社長,副社長余慶章,出版者為登記位於花蓮玉里太極玄院的仙道雜誌社,
聯絡辦事處為當時位於臺北信義路的太極神宮。亦即在臺灣的斗數界裡曾佔有一
席之地,也是當時太極神宮主持的何茂松(1916-2002)為出版《仙道》的主要
發起人之一,而在《仙道》第一期他曾署名閱微居主撰寫〈論斗數財帛宮〉一文。
之前,何茂松常以附印的方式贊助《仙學》,而他之所以有意推廣仙道的原因之
一,應當也是與個人的經歷有關。64
就在《仙道》的發行逐漸穩定之際,許進忠因個人業務繁忙及本身的修為,
辭去在仙道雜誌社的職務。該社乃依照當時出版法的規定,旁求新的發行人及主
編,最後決議共推由該社的社務委員洪碩峰繼任。除了人員的變更,該社從1983
年2 月第六期起,決定將《仙道》第一至第六期加以合訂、增加內容篇幅及封面,
同時為了擴大發揚仙道的宗旨,自該期起不再接受訂閱、附印,而改為贊助及全
部贈送,並將發行地點由花蓮遷返臺北太極神宮。在編輯方向,將增加「仙道修
習面面觀」專欄,把現時流行的性命雙修相關功法,盡可能依據中西醫學理論予
以討論。65此外,從1983 年12 月第十一期起增聘李永霖為總編輯。到了1985
年6 月第二十期,仙道雜誌社的工作團隊再次做調整,其中創辦人何茂松、副創
辦人余慶章、發行人兼主編洪碩峰、社長沈泰成、副社長林登義、總編輯李永霖。
主編洪碩峰(1948-),號中定,雲林水林人。從國小到初中階段即跟隨劉中、
黃啟芳、郭祿等初習國術,初三到高中階段又師從嘉義和平館陳戊寅、台中講道
館二哥師(姓邱)、大湖白眉師(姓魏)等學國術,員林林清榮、埔里伍忠亮學
少林,陳泮嶺先生之太極拳、虎尾二哥系統之白鶴拳,高二時更曾贏得全國國術
比賽的冠軍。當時並搜購各種武術、氣功秘笈,其中《練氣行功秘訣》、《少林
武功全書》、《西螺七崁藥方集》、《因是子靜坐法》、《伍柳仙宗》等書籍,
對其產生了啟蒙的影響,後乃將各種吐納運氣導引技巧,配合套入太極拳、白鶴
拳及其他拳套。
洪碩峰初入台中中國醫藥學院時,曾廣閱佛教社團所贈閱的佛書。而之所以
會對仙學產生興趣的原因,當係大二時有位香港來的氣功大師金先生,得其介紹
乃至中興新村訪謁時任農林廳視察的林一民,並從學丹道靜功。後因林一民認為
洪碩峰應就近親傍陳攖寧唯一在臺的門人,乃再轉而介紹時任職於台中市政府建
63 參見朱昌亞,〈朱昌亞女士序〉,收於《中華仙學》下冊,頁1266-1268。
64 例如根據汪化真的描述,何茂松約在民國30 年時,由臺到中國江西廬山,曾經目睹一位於大雪紛飛中穿單薄衣衫的異士,參見汪化真,〈丹道指南(二)「道乎仙乎」〉,《仙道》19(1985 年4 月),頁19。
65 參見該社,〈回顧、前瞻、展抱、感謝〉,《仙道》6(1983 年2 月),頁161-164。
13
設局技正的袁介圭,而能成為袁先生親自訓練的高足。66於是在淵源上,可以說
許進忠、洪碩峰、李永霖同為隱仙派在臺第二代同學。
李永霖(1949-),屏東人。原學土木工程,高考及格,後轉習岐黃,乃由
西學而中醫。在他與洪碩峰分別擔任總編編及主編之後,屢見二人或以個別或合
作的方式來為《仙道》撰稿。並於1984 年,為紀念陳攖寧百歲誕辰,除了以《仙
道》第十六期做為紀念特刊,同時出版《隱仙派丹訣指要》一書,係以李永霖編
纂黃元吉《道德經講義》、《樂育堂語錄》兩書之提要為主,附上陳攖寧《口訣
鉤玄錄》、洪碩峰〈隱仙派靜坐入門〉等編輯而成。67
關於《仙道》的編輯方向,從〈我們的目標與立場〉一文,可以看出他們試
圖在編輯立場上做更明確的界定:
創刊之始,以仙道雜誌為名,其原始意義即指狹義之神仙道術,目的則在
於弘揚隱藏在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中一門曠世絕學—神仙道術,而努力之
目標亦祇限於此門神仙道術,其餘五術—山醫命卜相祇作茶餘飯後之談
助,未可反賓為主,估盡篇幅,造成五術雜誌之局面;至於靈魂靈媒之說
無論矣。68
此外,在五週年的感言中,重申《仙道》是一門戶公開的園地,並計劃「將合乎
科學,切於養生之丹經,擇要折衷,編輯付印。」69
儘管當時的臺灣仙道界,一方面逐漸老成凋謝,在《仙道》的這塊園地上,
另一方面又呈現著新秀輩出的景象。因而曾在《仙學》執筆,到了《仙道》較常
撰稿者,只有林一民、汪化真、李樂俅、馬合陽等。不過,除了主編洪碩峰、總
編輯李永霖之外,也看到一些未曾出現在《仙學》的新人,其中例如目前在道教
學術研究佔有一席之地的李豐楙教授,70財政部關政司司長王德槐,71以及經營
蓬萊仙島仙學網站的台南鄧善陽,暨學術界幾位知名的先生。
在當時的臺灣仙道界,頗引注目的是,為了將仙學理論與實踐的種子播交於
年輕的繼起者,此時仙道雜誌社除了如期發行《仙道》之外,又舉辦各式講習來
加以推廣。汪化真對此嘗試亦頗表認同:「據聞仙道雜誌社同人對於這門道術不
但藉刊物以弘揚,且要辦講習會來推廣。在仙道方面呈現老成凋謝之際,由少壯
之輩挺身而出,開闢新的園地,培育些新的青年才俊,誠大佳事。」72
首先是在太極神宮舉辦仙道研修班,於1971 年3 月29 日起,每星期六晚開
辦黃元吉《道門語要》研讀班,當時的主講者為許進忠。73許進忠離去之後,也
66 參見洪碩峰,〈丹道心悟三十年〉。
67 參見李永霖編纂、洪碩峰審定,《隱仙派丹訣指要》(台北:仙道雜誌社,1984)。
68 李永霖,〈我們的目標與立場〉,《仙道》25 期(1986 年4 月),頁1。
69 參見李永霖,〈仙道雜誌創刊五週年感言與展望〉,《仙道》30 期(1987 年2 月),頁1-2。
70 李豐楙,〈道教內丹派的丹道氣功〉,《仙道》33(1987 年8 月),頁20-37。
71 王德槐,〈我的煉炁經驗〉,《仙道》29(1986 年12 月),頁23-35。
72 汪化真,〈陽神陰神之辨〉,《仙道》3(1982 年7 月),頁66。
73 參見許進忠講、陳信夫記,〈道門語要(第一講)〉,《仙道》2(1982 年5 月),頁52。
14
曾邀請林一民北上,在太極神宮親自講解、示範五行吐納法。74而仙道雜誌社在
台北太極神宮舉辦一期三個月的仙道築基參證班,主要乃由洪碩峰主講,為期共
五期,同時則在台中、台南也有開班。至於上課地點,其中台中是在班長沈泰成
的寓所,台南是在班長洪來秋的住宅。直到1996 年,何茂松再次邀請洪碩峰到
位於士林的道壇講授初級築基參證班。75洪碩峰為顧及士林班的講述時間匆促不
夠週延,遂於茲期結束後,與李永霖共註陳攖寧《最上一乘性命雙修廿四家丹訣
串述》成《丹詩副墨》一書,期待彌補未竟之功程。76
此外,1982 年7 月23 日至29 日,一連七天於三重先嗇宮,以在學大專學
生為招生對象,舉辦築基參證班。771982 年築基參證班的講授老師有多人,包括
林一民、許進忠、汪化真、陳信夫、洪碩峰等。其中林一民之後又在《仙道》發
表〈重談女丹道〉一文,以補充講授不詳之處:「本年仙道雜誌社,舉辦『築基
功法參證班』,囑筆者作二個鐘頭的說話,除介紹一般基本道法外,中涉及女丹
部份因時間匆迫,及世俗習慣問題,未便形諸言辭,故均略而不詳,茲再擇要寫
出,以供女同修們參考。」78另外陳信夫則主講「靜功療養法」。79
汪化真亦為講師之一,其所談論的題目為「仙道與家庭」、「仙道與事業」,
之後又撰文記述參加研習班的學員:「這次參加人數共三十多名,以大專程度的
青年為多數,其他有一位八十七歲的老先生和一位十六歲的少年郎,另有三位女
性。」並概述講授的內容以及對學員問題的回應,同時對仙道研習班的舉辦頗為
肯定:
仙道研究活動,近代仙學泰斗陳攖寧先輩曾經在大陸舉辦過幾次講習
會。……內金丹的開班研究,還是這次仙道雜誌社首創其端,為臺灣講習
丹道的先河。其實它的影子早已就有,多年前由佛學大家張澄基博士所建
議,他將丹法取名Siendology(仙道),發起組織仙道中心,而且大部份
捐款是他募集的。這項資金用以購屋以後,組織仙道中心的計劃即告停
頓,辜負了張博士的美意。是以仙道雜誌的創刊,太極神宮的講道,和這
次築基參證研究班的舉辦,都是熱心同道們宏揚宗風的嶄新開展途徑。研
究班場地是一大問題,得蒙先嗇宮—神農大帝董事長連清傳先生慨允,開
放該廟供研習應用,是道教教育活動最理想的場所。神仙學術的開拓,正
74 其講義節錄,參見林一民講述、陳蘭芳筆記,〈五行吐納法〉,《仙道》7(1983 年4 月),頁
7-11。
75 其中台中前後共初級班五期,中級班二期;台南班有三期的初級班,一期的中級班。筆者也
是1996 年士林班的學員之一。台中班的部分講義可參考沈泰成,〈莊子心齋集釋〉,《仙道》14
(1984 年6 月),頁19-25;楊英仁編撰,〈仙道築基參證班講義〉,分別刊登於《仙道》,第14、
15、17 期。另外,開班的啟事、隱逸仙宗築基參證班的授課內容簡介,當時學員的學習心得報
告,參見專集,《仙道》20(1985 年6 月),頁1-44。
76 參見陳攖寧串述、李永霖註釋、洪碩峰合註、黃煥君編輯,《丹詩副墨》(台北:中央銀行功
夫社編印,1997)。
77 該次的「築基參證班招生啟事」參見《仙道》2(1982 年5 月),頁33。
78 林一民,〈重談女丹道〉,《仙道》4(1982 年9 月),頁97-98。
79 陳信夫,〈金丹大道待宏揚〉,《仙道》30(1986 年12 月),頁5。
15
統道教的發展,先嗇宮的結構足以發揮它地盡其利的優良條件。80
而汪化真的演講稿內容則刊登於《仙道》第五期。81
除了刊登多位授課老師的講授內容之外,仙道雜誌社也將築基參證班的講授
記錄以及學員修習的心得報告,擇要出版《隱逸仙宗築基參證班初級語錄》,82從
中可看出仙道研習班的推廣成效。
在此期間,洪碩峰並於1988 年仲夏時起,受聘為中央銀行功夫社創社指導
老師,為期近十年,乃將仙道學術及氣功等理論與實務觀念功法傳播於此,當時
受業學員有近百之多。辭去該職之前,再次邀請李永霖為功夫社學員撰述出版了
《仙學匯宗》一書。83
雖然在1957 年,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擔任臺灣省道教會理事期間,為了擴
展道教的發展,乃採道教有積善、經典、丹鼎、符籙、占驗等五種支派的說法,
將其全部納入道教組織之內。84不過,後來的道教會對丹鼎一系並不甚重視,遑
論這方面的推廣或是人才的培養。而為了奠定臺灣的仙學基礎,以及能脫離傳統
宗教模式而從學術的角度全面性地發揚仙學的理念,仙道雜誌社乃發起組織「中
華仙道學會」,1985 年由曾任高等法院台中分院推事的沈泰成擬定〈發起組織中
華仙道學會緣起〉,列出學會成立之後的主要任務:
一、關於提倡仙學事項:擴辦仙道雜誌,公開仙學園地,對內為學會與會
員間溝通會務,發表仙學著作及修煉心得之橋樑;對外為傳播仙學知
識及養生、健身、卻病延年法訣之工具。
二、關於重建社會道德:將仙學心性修養節操,傳播與社會大眾,用以淨
化世道人心,以達移風易俗之目的,重建社會道德。
三、關於促進全民健康事項:推廣簡易仙道氣功吐納、導引、易筋、洗髄
操煉方法,定期舉辦講習或發表會,俾利社會大眾做為健身運動,以
達促進全民健康,卻病延年之目的。
四、關於傳授仙學事項:敦聘修煉有成之仙學老師、前輩等,分區定期舉
辦仙學研修班,公開講道解惑,傳授仙道學理及修煉法訣。
五、關於建立道院、道場事項:發動會員及社會各界熱心人士捐款,建立
基金專戶,籌建道場,便利會員及同修有清靜修煉場所。
六、關於培植仙學人才事項:精選資賦優異之修士會員,予以資助,使其
80 參見汪化真,〈金臺玉闕緒玄機〉,《仙道》4(1982 年9 月),頁100-115。
81 關於汪化真的演講稿內容,另可參見林宗權紀錄整理,〈仙道與瑜珈〉,《仙道》5(1982 年11
月),頁129-139。
82 該書主要係由洪碩峰講述、黃煥君紀錄、林世和參校,《隱仙派築基參證班初級語錄》(台北:
仙道雜誌社,1985)。
83 《仙學匯宗》最初1993 的版本只以講義的形式印刷,1994 正式出版,由中央銀行功夫社印行,
最後匯總《仙學匯宗》、《玄學管窺》、《禪學斠詮》三部分成為新版的《仙學匯宗》,參見李永霖,
《仙學匯宗》(高雄:春暉出版社發行,2002)。
84 〈道教沿革及最近在臺教務概況〉,《道學雜誌》4(1961 年3 月),頁5-6。
16
無家庭俗事後顧之憂,並集中修煉,期達仙學最高境界,驗證仙學價
值。
七、關於整理道藏,保存仙學事項:聘請仙學名家執筆,於正統道藏擷取
與仙道有關之學術,結合明清以來,尚未編入道藏之諸家秘籍,分門
別類,去蕪存菁,並融合生理及醫藥理論,編輯一部精萃完美之修煉
專書,用以保存仙學,啟迪後學。
八、關於舉辦社會慈善,急難救濟事項:審酌財力或發動募捐,酌情辦理
社會慈善、急難救濟工作。85
到了1989 年3 月31 日,也就是距1987 年7 月15 日臺灣解嚴尚未屆兩年之時,
仙道雜誌社的讀者及參證班的學員共五十四位,共同發起籌設以弘揚仙道學術為
宗旨的「中華仙學會」,希冀申請成為合法的社團。
不過雖經籌組委員會多次的努力,終未獲得政府的准許。第一次的聲請,內
政部於1989 年5 月17 日函以仙學的名稱未符合學理,又以聲請人均未具有宗
教、哲學、文學等相關資歷及學歷,為由不同意籌組。第二次訴願,內政部於
1989 年7 月27 日的決定書,以審查認定仙學並非一獨立之學術,並有誤導公眾
以為仙學會係修鍊成神仙之學會,以及其任務、內容亦有與學術研究無關者,為
由再遭駁回。最後再訴願,行政法院1989 年11 月25 日決定書表示仙學缺乏史
證,並助長迷信,為由予以駁回。86
經過此次的頓挫以及台北信義路太極神宮的搬遷,仙道雜誌社乃決定將此歷
經八年,前後共出八冊合訂本的《仙道》雙月刊,在1990 年6 月出版第四十八
期之後,暫時休刊。
五、結語
1949 年的遷移,雖然帶來了諸多仙道之士聚居於此一蓬萊仙島,然而一開
始,個自難免生活不穩定,且分散於各地、各行業,彼此之間或囿於門戶之見,
乃少有聯繫,力量因而為之分散,更遑論發揚此一中華絕學。就在這樣的背景下,
由於一群仙道的愛好者共同地付出與貢獻,因而促成了1963《仙學》的首次發
刊。
《仙學》出版後,確實羅致了大部分在臺不同體系的仙道人士為此刊物撰
稿,因而紀錄了臺灣戒嚴期間各門派、多位修道之士的言行及其功法,不但呈現
出多元的風格,也具有團結合作的象徵意義。此外,透過道友活動報導,不僅有
助瞭解道友的動態,也發揮聯絡感情的作用。《仙學》從1963 年年初創刊,年底
停刊;1970 年6 月復刊,至1974 年11 月宣告停刊,前後共出版六十六期,這
85 沈泰成,〈發起組織中華仙道學會緣起〉,《仙道》19(1985 年4 月),頁1-4,
86 關於其過程及相關文件,參見沈泰成,〈為政當局否准籌設「中華仙學會」感言〉,《仙道》47/48
(1990 年6 月),頁62-117。沈泰成於文中並頗有感觸的認為,當時雖已解嚴,但是據聞人民申
請籌設社團,主管機關的內政部,尚須召集警備總部、中央黨部及其它情治單位開會決議、通過,
始准設立,如經這些否決則否准其設立,而「中華仙學會」申請案應是如此被犧牲。
17
是第一階段的《仙學》。七年多後,1982 年3 月《仙道》雙月刊創刊,至1990
年6 月停刊。
同樣地,《仙道》的出版是以團結及溝通國內外仙道人士的訊息,並發揚正
統仙道為目的。不過在這期間,大部分渡海來臺的仙道人士或是辭世,或是僑居
他國。儘管當時的臺灣仙道界,一方面逐漸老成凋謝,另一方面又呈現著新秀輩
出的景象。這從《仙道》的撰稿者,可看出其中端倪。又由於當時並無固定的仙
道修習中心,乃分別在台北、台中、台南三地,或與宮廟合作,或在臺灣各地暫
借定點來舉辦研習班,是為推廣仙道以及培育這方面人才的權宜方式。
不管是「仙學」或「仙道」的名稱使用,均與陳攖寧創立上海仙學院,以及
提倡透過《揚善半月刊》、《仙道月報》以文字傳播仙學的理念有所連結。當時陳
攖寧不但定義「仙道」的內涵,並主張「仙學」乃是一門研究仙道的學問、學術。
而這種認為仙學是學術的觀念,更是在《仙學》或《仙道》中不斷地被強調。從
袁介圭在《仙學》創刊號的發刊辭表示,仙學是中華文化中的絕學,是「宇宙和
人生綜合性的學術,精神與物質交融的學問」,而他期待能配和現代社會環靜來
革新仙學的理想,在《仙道》時期,認為仙學是一門研究如何超越生命的學術,
並嘗試把性命雙修的相關功法,依據中西醫學理來討論,這個主張因而得到了更
具體的繼承。
回顧臺灣自1949 年以來的仙道史,中間經過了從《仙學》到《仙道》時期,
迄今已有60 年。而當年屬於年輕一輩的《仙學》或《仙道》的主編們,長期以
來為仙道之宏揚,孜孜不息、努力以赴。其中長期擔任《仙學》主編的許進忠先
生,其於《仙學》所作的〈道友活動報導〉,為臺灣仙道史留下了珍貴的紀錄,
並終於將1973 年諸仙道前輩倡議成立「仙學中心」,以及1985 年起,仙道雜誌
社多年申請成立「中華仙學會」的未竟之功,在2000 年8 月,立案成立「社團
法人中華仙學協會」,其一生更是為宏揚仙學鞠躬盡瘁。而長期擔任《仙道》主
編的洪碩峰先生,於1998 年10 月25 日設立「臺灣仙道學術資訊網」,將仙道學
術結合了傳統與現代生物、醫學、營養、衛生、運動、武術氣功等學識,透過網
路無遠弗界地傳播至各地。
由於大時代的因緣際會,中國大陸各地各派的仙道學術乃得以傳播於斯土,
並經由《仙學》與《仙道》得以延續與發揚、繼承與創新。儘管「道本同,而法
或許有巧拙之殊;法雖同,而訣未必無簡繁之異」,時間也將會過去,歷史的點
點滴滴,終會記錄下這些前輩所曾付出的努力。
引用書目
《方悟初先生紀念集》。
18
《仙道》(1-48 期)。1982 年3 月-1990 年8 月。
《仙道月報》(1-32 期)。1939 年1 月-1941 年8 月。
《仙學》(1-12 期)。1963 年1 月-1963 年12 月。
《仙學》(1-54 期)。1970 年6 月-1974 年11 月。
《仙學》(1-42 期)。1983 年7 月-1996 年5 月。
《仙學》(1-10 期)。2005 年8 月-2007 年11 月。
《仙學會訊》(1-5 期)。2001 年5 月-2003 年8 月。
《揚善半月刊》(1-99 期)。1933 年4 月-1937 年8 月。
臺灣仙道學術資訊網,http://taiwan.shien-dao.com.tw/。
(明)一壑居士彭好古纂註、虞陽子袁介圭校訂 《道言內外秘訣全書》。台北:
真善美出版社,1979。
于翔麟 〈王贊斌〉,收於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
社,1982,頁28-29。
李永霖編纂、洪碩峰審定 《隱仙派丹訣指要》。台北:仙道雜誌社,1984。
李永霖 《仙學匯宗》。高雄:春暉出版社發行,2002。
李世偉 〈解嚴前臺灣仙道團體的結社與活動(1950-1987)〉,收於黎志添主編,
《香港及華南道教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05,頁485-514。
李樂俅編述 《訪道語錄》。台北:真善美出版社,1978。
吳亞魁 《生命的追求:陳攖寧與近現代中國道教》。上海:上海辭書,2005。
洪碩峰 〈丹道心悟三十年〉,《性與命》6(1997),頁19-48。
洪碩峰講述、黃煥君紀錄、林世和參校 《隱仙派築基參證班初級語錄》。台北:
仙道雜誌社,1985。
徐伯英選輯、袁介圭審定 《中華仙學》。台北:真善美出版社經銷,1978。
監察院秘書處編 《監察院第一屆監察委員名鑑》。台北:監察院秘書處,1954。
魏則之 《一貫天機直講》。台北:馬合陽發行,1999。
陳攖寧串述、李永霖註釋、洪碩峰合註、黃煥君編輯 《丹詩副墨》。台北:中
央銀行功夫社編印,1997。

沒有留言:

清黃元吉養生靜功心法>.注釋者為邱陵

清黃元吉養生靜功心法>.注釋者為邱陵.供參考. 一、迴光返照 ( 原文 ) 孔德之容,即玄關竅也。 古云:一孔玄關竅,乾坤共合成,中藏神氣穴,名為坎離精。 又曰: “ 一孔玄關大道門,造鉛結丹此中存 ” 。 《契》曰: “ 此兩孔穴法,金氣亦相胥 ” 。 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