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1日 星期四

用「虛空大定」的無為法提高層次(含功法)

         同時呢,也有一些煉丹功的認為,守竅之法乃局部之功,非先天之道,一著色身百無是處,乃有寄神身外之法,心息相依於外,忘身大定,本屬丹修之一脈正法,但若一味以忘定為法,真機現前不能得機得竅,當面錯過,乃是失機。遇有水火失調,仍一味忘身不管,實非妙法。不明諸竅功用,如何內運玄機。記得曾與師有一段話,假期去見師傅,問師傅做什麼,師說守了守竅,我時正有此偏見,於是奇怪問師,守竅不是後天有作有為之法嗎?師說,離了守竅不得真陽,玄關一竅守不得嗎?三關九竅,每一竅都有大用,過去的人根器好,有好多人只是守了個大竅就得道呢。於是為我說諸竅體用證驗,又舉三豐真人話「七返九還之法,下手興功,先將上竅陽里真陰,入內金鼎氣海之中,與下竅真陽配合……」,及「夫功夫下手,不可執於有為,有為都是後天;亦不可著於無為,無為便落頑空」等與我略說,乃知守竅有種種大用,無怪乎丹道以爐鼎(只以清修說)為一大秘密也。
丹道在初關時,尤其重視守竅,雖然各家自有法訣,但大體是要守竅的,進入中關後,才逐漸轉入無為階段。所以,守竅是丹修的一種基本的功夫,它不僅僅是為煉丹功所用,實際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調心煉意的過程,竅若守不好,就去做無為的功夫,往往到頭落空,基礎不紮實,很難升華。


       人體的竅非常多,除去一些特殊作用的重要關竅外,最重要的還是傳統所謂的三關九竅,前輩對此大多都有略略的點破,但很少明說,把它當作秘密天機嘛,雖然沒有透徹地說盡,但對初步的修學者是足夠了。我師教我的入手方法,就是所謂「門徑一竅」,前人有云,「山根一地,亦名玄牝,於此內觀,學到一念不生,自能豁然內辟,神由黃道直達中黃,自覺寬廣高深無際,乃為內玄牝。從此寂體如初,直可深透造化玄牝,遂與元始祖竅一鼻孔出氣而頭頭是道,豈僅尋著一身祖竅者。故丹道之妙,始基於此。」我後來見到印度一些古老的瑜伽修法,也有從這裡下手的,可見這個雖然只是方便之一端,但卻是很好的方便法門。關於此竅的守法,大略說,先要凈心定氣,心神清凈才可以守,一開始最好是心息相依守在身外,待有變化後才入竅守竅。另外,不論什麼竅,最好是由此竅為過度再去守,不要直接去守,因為這裡是神出入的門戶,雖然廣義說神是無處不可以出入的,但最主要的道路是這裡。尤其是下竅,守時要把握好真機,守竅是在竅開後才有竅可守,所以往往前人都直接稱為「凝神入竅」,而不是在竅外去守,之所以說意守丹田是假口訣,就因於此。三關九竅,各有大用,在丹道的不同次第會體現出不同的境界和功能,三關九竅的修為,實際是丹道的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與密宗的三脈七輪相映成趣,所以丹道得真藥後,要在此中運煉。當然,如果是泥水,不含真金,如氣通周天之類,也是沒有什麼用,三關九竅你過一百遍也是老樣子,只是自己玩感覺而已,沒有真正的身心效驗
       祖竅能不能作為入門的門徑呢?對有的人而言,守這裡是不合適的,而且,這裡也不適合在心意沒有清凈前就守,因為只有清心寡欲之後,才有清空之神光可凝,一團燥火是不可以用的東西。但對很多人而言,這裡的確是很好的門徑,這個問題,實際涉及很多的丹道基本原理,是有它的道理的,並不是象有些人說的一無是處。
        凝神入氣穴,古來丹書指為妙訣,然其中卻是有次第的,不是一開始就可以做成的,丹法哪有那麼容易得先天呢。因為我們要入氣穴,首先要竅開才能入,這樣神入氣中,氣包神外,才是入。而許多人往往誤會認為意守丹田就是凝神入氣穴,這是大錯特錯,這哪是入呢?而且,在入前,要有個凝神在前,神若不凝,散於外界,是不可能入氣穴的,即使遇到竅偶然開,也會錯失良機。另外,凝神與意守,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和操作,意守,是集中注意於某處,而凝神則是凝斂我本來之明漸返而脫離於任何一處--若明於此,可知以祖竅為門徑、為標月指,是有道理的,因為神的出入雖然遍及六根,但在眼而言是最常用的,從此處作為路標,凝清空之神漸返,是很容易見效的,所以丹書有「含眼光、凝耳韻、調鼻息、緘舌氣」的「小四相和合」的口訣,大致上都是即六根為標月指而離於六根來操作的,這就是「不迷性自住」,當然,「性住氣自回」,神氣不散於外,而能逆返歸元,才有「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陰陽生反覆」的造化。若以意守丹田為口訣,則始終落在竅外,離丹道遠矣!
        呵呵,「昔日逢師傳口訣,只要凝神入氣穴」,知凝神入氣穴之法,自能入丹道正途。我們修煉築基的目的,是水火既濟,心腎相交,靠壬丁化合木為其內在氣化。心為丁火,膀胱為壬水。(腎為臣火主命門,膀胱為民火,主排泄),腎,左為壬右為癸,男子帶脈由左轉,女子帶脈由右轉。腎壬與膀胱通,膀胱主內,膀胱為腎之內陽。膀胱為壬,是與心丁化合,呂祖講「降心為不為」,是將心氣隨心息相依下降到膀胱,產生壬丁化合,壬丁,本來就有同路,向上是腎水蒸發,與心氣相合,會入肝中,化肝氣,這是後天氣機秉先天氣化。這就是凝神入氣穴的所在。凝神下來與膀胱會,是丁火下來,丁火為心是離卦。離中藏己,己是離中虛孔,己也下來了那麼離就加借為爐火安在膀胱了。正太上所謂,「虛其心,實其腹」之理是也。壬丁化合為木,木為性,其本義牽龍,收入鼎中,鼎在臍內一寸三,兌為金,氣動是伏虎,男子伏虎,女子擒龍。壬丁若化合不了,肝氣就會向上宣發。男子抓情,女子抓性,情是產生精子的元氣。是腎水之母,金。大腸為庚金,與肺為表里,所謂表里也是自然通路,乙庚合化金(肝是乙木,大腸是庚金),必生腎水,情動之氣,是金氣,在後天為礦金,要穿透胸膈膜,前提條件是心要靜,心平,氣和,心息相依。要行成自然習慣。
           此時尚未到採藥之時節,故尚不能走督脈上升,因為任脈,人面南,感陽氣任脈為陽中之陰,內還有一脈,沖脈為陽,根於腹,起於會陰,先要補充前面,膀胱與心會合為爐後,膀胱有三條通道,一條通前陰,一條通會陰,一條通谷道。情動成欲前,沖脈必動,男子沖脈不穩定,沖脈動必帶動陰蹺,性情一合必沖開精室(就是男子睪丸),化氣成精,精道沖開。那麼修煉是必先抓生精之氣,這用在丹經就是調外藥。
          因男子陽的表象在生殖器上,生殖器不活波,男子生命力不強,所以扣齒意提生殖器很關鍵,是將膀胱通前的一條路,要看護好,因排尿的氣,與排精的氣,同是一類元氣。不能提會陰,要提前後陰,會陰提了,是另一走向了,會陰是一關鍵地帶,有人點它,強行止精氣不射。道教稱這一片為九獄,膀胱是民火,管九獄,陰蹺在生殖器的根部。
以上的凝神入氣穴,正是運用了《陰符經》中的一個「盜」字。「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也。萬物,人之盜也。人,萬物之盜也。三盜即宜,三才即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在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不見,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內丹入門功有二:第一步為煉己,其功成標誌為丹田氣暖,腎如湯煎,氣行帶脈。第二步為築基,其功成標誌為氣通任督。此後,便進入後天返先天狀態,一切有為之法皆不存在。社會上流傳的文武火煉精、采大小藥等有為之法,均屬似是而非。
修煉內丹功,須先從有為之法入手,明了先後天及陰陽妙理。後天乃有為,先天乃無為。後天屬陽、屬動,陽中有陰、有靜。先天屬陰、屬靜,陰中有陽、有動。後天轉化為先天,即陽轉換成陰。後天陽中之陰轉化為先天陰中之陽,即所謂「道至虛無生一氣」、「無中生有」、「靜極而動」。內丹功修煉達到返先天狀態時,所有後天的有為之法、思維方式都不復存在,到此時練功者方真正進入內丹功之門。
現今,社會上流傳內丹功之文武火煉精、采大小藥、過三關之法,乃有為之法。當練功者返入先天狀態,先天元氣出現之時,如果用有為之法鍊氣,那豈不又落後天。眾人不知先天真意(元神)在此的作用何等重要。
築基階段氣通任督,此時之氣稱為營衛之氣、混元之氣。任督二脈皆通之後,進而修煉靜定功境,即老子所謂「致虛極,守靜篤」。當靜極而動,陽生之時,即元始先天祖氣到來之候。此時,玄關竅開,採取之法要求忘卻一切思維,以無待有,恍惚之中以真意返光內照,真氣綿綿。待先天氣足之時,以真意引先天之氣行走於由混元氣所打通的任督二脈之中。一旦達到先天之氣能在脈中行走,便開始了後天返先天的過程,從而正式進入內丹功修煉階段。
一、煉己口訣
盤坐寧心,松靜自然。唇齒輕合,呼吸緩錦。
手須握固,眼須平視,收聚神光,達於天心。
進入泥丸,降至氣穴。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丹田氣暖,腎如湯煎。氣行帶脈,煉己功全。
煉己之法:當調身、調心達到要求後,接著慢慢將兩眼神光從遠處收至天心(兩眉之中間),同時輕合上雙眼。光聚天心又稱回光,把神光回收至天心。然後引此神光進入腦中泥丸宮,再慢慢降光從中脈下至氣穴。此處氣穴位於兩腎之間,臍後七分,命門前三分。行腹式停閉順呼吸法:吸氣時氣入鼻孔緩慢吸入,沉至氣穴,同時整個小腹部及兩腎向外稍擴張。氣吸至七分滿時,閉住氣,意守氣穴。閉氣時間總以不勉強力度。呼氣時,氣從鼻慢慢呼出。放鬆腹,兩腎火熱如湯煎,此為腎中精氣發動,將要外出。精氣若有自行走動之兆,此乃關鍵之時,立即引此精氣行走帶脈。帶脈打通且順暢之後,丹田氣足矣。行功至此,效驗自知。煉己功成,按行築基。
二、築基口訣
丹田氣足,督任並行。防危慮險,依脈運行。
周天循環,暢通身融。氣歸丹田,功成法明。
當丹田之氣充足之時,意運此氣過督脈三關(尾間、夾脊、玉枕)入泥丸,順任脈降中丹田,再降至下丹田。如此周天循環不已,脈路暢通。此時,全身精力充沛,目光炯炯,面色紅潤,氣足神清,至此築基功成。
築基階段,氣通任督之時,須防危慮險。逐步打通督脈三關,不可心急煩燥,否則導致氣血亂竄,走火出偏。這一階段專煉混元丹田氣,此氣煉成不僅身強體健,可為人治病療傷,而且可應用於武技之中。運氣於胸腹可抗拳腳棍棒擊打;運氣至手掌測可開碑裂石。
以上內丹功,避免了玄虛之倫,通俗易懂。如在秋夏兩季子午二時修煉,則效驗立杆見影。修煉者在內光初現第一次看到自家面目時,往往異常興奮,只顧觀賞,卻不知回光收能和返照煉能,結果內光得而復失,有些已出現性光很久的修煉者,由於不得法,功境不能上進,甚至倒退,有的連顯像功能都消失,十分可惜。
(一)用「翕聚性光」,「凝神氣穴」法
具體操作如下:當性光閃忽不定時,不要隨光欣賞,要立即用翕聚的方法,在眉心微微用意帶動光團悠悠地旋轉,使虛空中靈能為之招攝,向旋渦的中心明堂匯聚,心裡加一「亮」字,如此用法,則性光的亮度會自然增加,額前虛空光耀如日,能量級也會自然增大,久久運之,天目這個玄關之竅便會自然開啟,旋轉的方法是順時針,要在閉目態中兩眼珠向內收,合併凝聚,並將旋轉的性光通過眉心,隨口內津液吞下,送歸下丹田儲存。亦可黑眼珠靠下部,神光直射返照下丹田。久視下丹田,可使失去的性光復歸。此法第一步的旋聚為回光收能,古人稱之為「翕聚祖氣法」,第二步的凝神久視下丹田,為返照練能,又叫凝神入氣穴,古人稱為「蟄藏氣穴法」。
歷代修煉大家都十分重視回光的返照,關尹子用自己的體驗告訴後來者「回光則天地陰陽之氣無不凝」,呂洞賓則更進一步提示「只守(回光)此法,自然精水充足,神火發生,意土凝定,而聖胎可結矣。」又說「回光者,消陰制魄」,成為練就陽神必不可少的環節,至於「返照」的重要,則有「聖聖相傳,不離返照」一說。
上述修煉是有為之法,是為初學者和中下根修煉者所設。
(二)用「虛空大定」的無為法提高層次
此法為漸入上乘功境的修煉者或上根修煉者所設。
道本至虛,道本至無,修煉之道只是效仿「虛己」而巳。
性光自虛無中來,性光的顯現和性光的層次的提高,雖有小路可尋,但金光大道是靜定虛無。心不靜則性難定,性不定則性光時明時暗,若隱若現,漂浮不定。只有將心靜下來,全身放鬆,心靜則性定,性定則光圓。
當光耀如日進時,心更宜靜,無思無慮,萬念俱泯,眉間放鬆,面帶微笑,似守非守,若存若忘。進而自覺己身已化成一團光氣,輕飄飄,一片虛無。其妙全在存其虛意;如此便會自然入定,身心寂然不動,寂照明體,進入虛空大定。如能按此操作,並保持松靜虛空的狀態,則性光便如十五的明月,懸照光燦,湛然圓身。
上述修煉包含了使性光不斷壯旺的火侯,即由有為入無為時,每一段控制的度,只有掌握起、停、靜、動、加、減、定、空的操作規程,才是合度運作,以免火候太過出偏,不及則影響功夫長進。
(三)「慧」而不用
所謂慧而不用,就是指慧光出現以後將陸續出現各種功能,對這些功能包括慧光不要輕易使用,更不要空耗。不是使命的要求或特殊事件,一般應深藏不露,蓄能精進。今後引度他人可採用開發其功能或傳其教材及宣傳資料的方法,而不再靠示法中的「天眼」、「慧眼」、「法眼」。慧而不用,方能精進。習練傳統靜功到一定程度,眼前就會自然而然現出一種光體,古人稱為,「本性靈光」,簡稱性光。最近,筆者接到一些讀者來信詢問這個問題,故特在這裡介紹一下有關性光的古典理論和實踐經驗,供讀者參考。
古人對性光的評價是十分高的。清.柳華陽在其《慧命經》一書中說:「成佛作祖,是本性靈光。」他解釋道:「蓋本性靈光者,其名雖二,源頭則一也。在定則謂之性;定中慧照,則謂之光矣。」這就是說,靜定就能看到自己的本性(本來面目),所謂明心見性;靜定中觀照(迴光返照)就能看到光。所以古人說:「垂簾明心守祖竅,見著性光是功夫。」
儒、釋、道三教都承認性光的客觀存在及其無上的功能。儒稱之為「仁」;釋稱之為「珠」,亦稱「圓明」;道謂之為「丹」,亦曰「靈光」。《易經》則叫它做「無極」。他們以這個圈來代之,並認為,這個是由先天真一之氣所凝成。古人又稱「不空」為靈光。他們說,觀空不空為真道,觀空而空是偽道;有靈光之虛空為「不空」(真空),無靈光之虛空為「頑空」。所以古人說,知此一竅,則金丹大道之能事盡矣!若練功久之,練不出性光,見不著性光,就是古人所說的「頑空」,也許是練不得其法,也許是功不精進,也許是功力未到,總之,比練功能見到性光者差一籌矣!
那末,這個呈現在眼前的性光究竟是什麼形象呢?歷代佛經,丹經、道書、多談得隱隱約約,不肯明言,因為這是道門、佛門的奧秘。雖然這個也算是一種形象,但未免過於抽象,過於含糊。實際上,古人按練功節次、進程中性光的不同表現,把性光大致分為慧光和蟾光兩種,中、下乘功夫所見的性光多屬慧光;上乘功夫所見的性光屬於蟾光。如以道門丹功來說,煉精化氣至鍊氣化神階段所見多為慧光。鍊氣化神至煉神還虛階段所見為蟾光。看光的圓明程度和顏色可以察知練功的進度,可以測知精氣神是否充足,可以知道舍利子或金丹煉得完足與否。古人用「金機飛電,虛室生白,圓圓陀陀」三者來形容性光的形象。這是籠統而言之,也是練功到高級層次之所見。尹真人《性命圭旨》一書有一首詩是描繪此景的,詩曰:「一顆金丹何赫赤,大似彈丸黃似橘,人人分上本圓明,夜夜靈光照神室。」這也是練功到最高層次所見之景。
初見慧光,只是淡白一小點而恍惚游移不定。一用意識,即行散開,不知所之;或靜極光現,色如眉月,由小漸大,又自大化小,復歸於無;或光圈帶虛,圈邊亮圈內黑;或光圈不明也不圓。對這種慧光,均可認為是精氣不足的表現。經過久久鍛鍊,慧光或現紅光,或現白光;發紅光的叫做「血玄關」,發白光的叫「正玄關」,而以光如月華之圓明像個大月亮般懸在眼前不動者,才是純正的慧光,這是精氣充足的表現。
至於蟾光,則是金黃之光。如在慧光白光內發現金光,這是煉出了金丹之苗;蟾光金黃而圓明,即是舍利子已煉成。所以說,養足之慧光可以成為蟾光。古人說:「精不足,不能生慧光;舍利子不足,不能生蟾光。慧光如月光,蟾光如金光。」這可視為性光變化的總綱。傳說中的金蟾乃稀有的三足動物,蟾光者借蟾名三足之意,喻精氣神三寶合一,煉成金丹也。但練功能發現蟾光的人,實是世間少有。
古來氣功家多用「眼前」、「目前」來暗示運用兩眼迴光返照和翕聚性光的重要。呂純陽說:「目前咫尺長生路,多少愚人不惺悟;」陳泥丸說:「終日相隨在目前」;馬丹陽說:「只在眼前人不識」。此眼前氣光,乃人之真性、真氣、真陽、真光,又稱「法身」,學者識此得此,從真性入手,必能盡性以至於命,達到性命雙修的目的。但古來此道不為許多人所識,所以引氣先賢的慨嘆。
慧光與蟾光的形成,是性與命合,神與氣交的結果,是精氣神三寶合一化成的月華之光。練功中迴光返照、凝神入氣穴以及和合凝集,就能使祖竅之性光因凝神而集於臍內下丹田,而下丹田內之陽光便上達麗於眼前,這是祖竅性光與命光二光合一。這種神氣交合、二光相合,要經過多次的反覆和不斷的升華,才能越來越凝集,直到象徵日月的二光合一,於是眉間日夜長明,由目至臍一路皆是電光,才算達到性光變化的最高境界。
實際上,上文說的「金機飛電,虛室生白,圓圓陀陀」,是代表性光呈現的三種形態。金機飛電形容突然的眉間掣電。虛室生白形容行功中由於性光的作用及真意的運用,感到下丹田,或中、下丹田,或上、中丹田以至周身渾融,化成一虛空大境;身體的一部分或全身似乎變成晶白或消失在光幕之中;或者感到我身似乎與大自然渾融成一片。圓圓陀陀形容慧光像彈丸或橘子一樣,如露如電,非霧非煙,輝煌閃爍,懸於眼前。古人又用「萬象咸空,一靈獨現」來形容虛極靜篤的氣功態,練功者在入靜到級深時,似乎什麼都不存在了,無天無地無人無我,只剩下一點靈明,懸於眼前或照於性海或下田中。這一點靈明,也是性光所化。若練不出慧光,就很難達到這種境界。行功到此,功中自然感到「六合同春,物物得所」,周身蘇綿快樂,融融洽洽,毫竅俱通;功後則感到身心舒暢,體健身輕。
應當指出的是,有些練功者的人體潛能得到發揮,出現了諸如遙視、透視等特異功能,也與慧光的呈現有很大關係。因為這些特異功能有很大部分是通過慧光來進行和實現的,即通過慧光才能遙視和透視。古人勸練功者「慧而不用,」就是說不要隨便去應用特異功能,免致耗費精氣,影響練功和損害身體。
性光即是真一之氣、真一之慧,是我本來面目,亦稱「陽神」,可說是性命之光,練功者應當珍之寶之,不容有絲毫的泄漏。因此,道門丹功有翕聚性光即翕聚祖氣之法,不讓性光發散走失。當性光要向上或向下走,眼不可隨光去看,趕翕聚收回,歸我存蓄。靜定中用眼在眼之周圍從下向左轉子、卯、午、酉四正,將轉的氣光通過祖竅隨口內津液吞下送歸下丹田,然後兩眼珠合併久視下丹田,可使失去的性光復來。道門又有蟄藏氣穴之法,即將眼前翕聚的性光通過凝神入氣穴(下丹田)收歸氣穴,實現心腎、神氣的和合凝集。
慧光的不斷變化及達到圓明,以至現出蟾光,是練功者經過長期艱苦鍛鍊的結果,絕不可能一蹴而就。練功者須按功程節次循序漸進,即使初練性功,眼前現出光圈,古人稱為「陰神」,不能用;只有經過採補先天真氣,經過小周天功程還精補腦,元精充足,能量的積聚達到一定程度,煉出的性光,稱為「陽神」,才能發揮作用。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p6mo9mj.html

2019年10月26日 星期六

文始派,隐仙派 陈磊

文始派,隐仙派 陈磊
文始派,隐仙派是道家一个修炼的门派方法,我的方法与他们有点类似,所以,在看我的书之前,先了解一下这个门派的修炼方法,可以有个借助,帮助理解。
常规的方法都是采气运气,练气,聚气,通经络,结丹,炼神,炼神之后,再把神粉碎,也就是炼神还虚,最终修正心性,与道融合,也就是炼虚合道。我采用的方法与文始派的方法是倒过来修炼的,直接修正心性与道融合,我把这叫做修心如道,修道为身。与道融合之后,再把道炁聚集到自己的身上,然后,再结丹,再炼神,与常规的方法正好是相反的方向。因为不采用通经络的方法,不会产生道炁乱走的现象,也就是走火的偏差。一开始就修正心性,清净身心,也就没有步入魔道的现象,这样就避免了走火入魔这个修行修炼最大的劫难。首先把自己的心性修正的与大道的本性状态一样了,心性清静了,也就没有了心魔。怎么可能还会入魔呢!即使有外魔的干扰,也能找出化解的方法。更不会有附体的产生。常规的方法很容易让人把练功转变成炼肉身,现实的现象就是很好的例证。就是因为人没有明白真正的我是谁。把人世间的肉体凡胎当成真正的我了。在佛教有不净观,就是把肉身观想成一堆烂肉,在道教有借假修真,耶和华耶稣也讲,真正的我不在人间,来自灵界,最终还要回到灵界。所有的宗教圣人都是在讲要做到无我舍我,就是不要贪恋人世间的肉体凡胎假我。有的人抱着自己的正法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攻击贬低别人,这些圣人难道还不如你吗?肉体凡胎是假我,灵魂才是真正的我。肉身如同大地,元神如同树苗,要想长成参天大树,就要从大地上吸取营养。道家把他叫成借假修真。利用肉身修炼出真正的元神真我。人的肉身来自大地,死过之后还要回归大地,其实这都是在讲人不是这个肉体凡胎。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最终必须把自己变成道,才能做到灵魂永生不死,与宇宙同春同寿。这就是道家讲的练虚合道。要想把自己变成道,就必须把自己的心性修正的与道的本性状态一样,也就是我在书中说的修心如道。然后把自己炼化成道身。我的方法上来就是从这个地方入手的。与文始派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也就是一些人讲的,先从面到线再到点,常规的是从点到线再到面,因为,这种办法入门很简单。因为人们的心性是脱离大道很远的,上来就让他的心性修正的与大道一样,是很难很难的。这个方法对心性的修正要求非常高啊!也就是说对个人的德行要求非常高。人几乎都是站在人道的角度上去理解天道,去看待天道,去理解大道,自以为是的想象。所以,要想把自己的心性修正的与大道一样,就必须抛弃人世间所有的思想观点,理念,不管你是几千年几万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多么高尚,多么正派。停留在这些上面,就找不到真正的大道是什么样的。
《大道本相》这本书近百万字,都是具体的方法,不要停留在文字上,认为我是在那里讲道理。絮絮叨叨的在那里讲事情,如果你是这样的认为,那就都是废话了。怎么做呢!先把文章看熟,细心体会这篇文章当时的心情,心理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境界,一边静坐,一边细心地体会。两个人面对面的交流,从他的语气从他的谈话表情上可以知道这个人当时的心理状态,当时的情绪,那你现在需要做的就是从这些文字文章上,体会当时的心理状态。如果不想用心的去体会,那你就不要再看了,因为这对你没有什么用处。这就是一个修正心性的方法。因为先天大道有许多的特征特性,我用人格化的比喻,让人去理解去体会。大道是无性无形的,但是,又讲大道是有爱心的,这是一个人格化的比喻,是让人明白他的那种状态。大道有很多很多的特征啊!那就结合人世间的各种事情,各种环境,修正自己的心性。所以我就絮絮叨叨地讲了近百万字的文章。但是,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是讲不完的,这仅仅是一个框架,是一个入门的方法,修行是没有止境的,以后的路只能依靠自己。大道的智慧是无限的,宇宙的知识是无限的,众生具体的事情也是无限的,谁都无法讲完的。自己灵活变通,探寻方法,不要一味的等待依靠,无休止的向别人索取,那都是非常懒惰自私的行为。对帮助自己的人都不能够感恩答谢,斤斤计较,哈哈哈!你的善心,你的爱心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说话做事不是给别人看的,是给自己的心看的。把自己的善心爱心给别人看,哪都是为了自己的名利。
真正的师徒之间没有108年的互相考验是很难走到一起的。有的人在网上谈玄论道,引经据典,头头是道,博古通今,他那是搞研究,不是真正的用心修真。那些详细的功法,在真正修真的时候是用不上的,那都是为了研究,为了探寻原理。比如说,作为一个医生要学习研究病理产生的原因,他就要学习病理学,解剖学。而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讲,不需要知道这些。吃饭的时候食物怎么消化,怎么吸收,心脏怎么跳动是不让我们操心的。如果我们天天观想心脏怎么跳动,食物怎么消化吸收,血液怎么运行,给我们的身体有好处吗?但是作为一个医生,他要讲究这些病理的原因,他就必须学习这些东西,研究这个东西。只有这样,他才能知道疾病是怎么产生的,产生了疾病之后怎么去治疗。目的不一样啊!我们是为了健康平安,不是为了追求那些名利,所以没必要知道那么多。在现实生活中,知道怎么才能够健康身体就行了,心脏怎么跳动不需要你操心,该干啥干啥,好好的养家糊口,人与人之间处好人际关系,就行了。这本身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所以,搞研究与实际的修炼是不一样的。
谈玄论道,博古通今,精通多国语言,最终你要生存下去,还离不开吃饭,那些文盲什么都不懂,他要生存下去,还是要靠吃饭,有什么区别?文盲不会为了学习研究那些东西给自己找累,更不会为了那些东西与别人发生争执而给自己带来劫难。而我们修道修真的目的,就是为了健康平安,就是为了灵魂能够长生。只要我们能够与道融合,在现实生活中,该干啥干啥,就行了。饿了就知道吃,火烧了你,就知道躲,这又叫条件反射,这都是本能的反应,与道融合就是这样的,本能的,自然的,该干啥干啥。大道的各种特性特征,也是他本能的反应。大道有爱心,大道有慈悲之心,这都是大道的本能的反应,为了讲述这个道理,都是人格化的比喻。结合现实生活,各种事情改变自己的心性,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改变自己的德行。把自己的心性修正的与大道的本性状态一样,我们就成道了。几十万字的文章,就是结合三界众生各种事情,让人细心体会大道的那种特征特性。通过修德而成道。不通过现实生活修正自己的心性德行,是不可能修成道的。我的文章就是从各个角度讲这些东西的。
下面是从网上复制的文章,是有关文始派的文章。给大家一个参考。大家也可以自己去网上搜索。只不过有好多的人打着文始派修炼功法,甚至无为的修炼功法,但是他们那根本就不是真正的。
我的文章我的书不是单纯的讲述道理,而是具体的方法。你可以把它当作一种催眠的咒语。如果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上研究,那就不要看了,因为你会得不到任何东西。
真正修道修真的人是把心里的东西向外倒,搞研究学习的人,是往心里装东西,无休止的装,累死他也找不到道。
最后我再强调一遍,圣人的经文就是修行修炼的方法与境界。比如《道德经》《文始经》等等。

文始派,称尹喜派或楼观道。分支又有犹龙派,隐仙派,历史记载隐仙派源于老子,后由子传 令尹子﹙喜﹚开派。
道教内丹修炼派别。祖述文始真人关尹子,以《无上妙道文始真经》(简称《文始真经》)为丹法要旨。此派功法以虚无为本,以养性为宗,为丹法中最上一乘。修炼下手即以最上一层炼神还虚做起,主张修一已真阳之,以接天地真阳之炁;盗天地虚无之机,以补我神炁之真机。教人无所有,无所为,无所执,虚之极而无极,从而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内不见我,外不见人,一无所见,则我通天地,天地通我,我与天地,似契似离,同于大通,浑人我,同天地。这是此派丹法的最高境界。由于此派只主张以神御炁,不讲求精炼炁,更不讲火候药物,因而是一种直指大道的顿修法。文始派,道家正一派。又称隐仙派。历史记载隐仙派源于老子,后由老子传关令尹子﹙喜﹚开派。文始派很早就开派,但因秉持祖师教义,无门无派,仅以法脉传承,故而所知人甚少,故名隐仙。隐,密而不知也。后因正一天师府统领天下道教,成为万法宗坛,文始派也被归入正一派中。

简介
文始派以关尹子为宗祖,关尹子名喜,曾为关令,与老子同时,老子之道德经五千言,系应其请而撰著者。刘向谓:喜著书凡九篇,名关令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关尹子九篇,旧题周尹喜撰。亦即后世所谓之文始真经也。其着是书,当在老子道德经后,而道亦近似,故庄子天下篇叙古之道术以老子与关尹子并述。其大要在贵本重神,澹然无为,清静自守,独任虚无,随物因应。故亦即先秦之纯粹哲学派,或纯粹道学派,与老子同为毫无神秘主义色彩存于其间者。
余于影刊文始真经例言中有云:道门丹道派中,以重阳派最大,而以文始派最高。衡之曲高和寡之理,历代修文始派者自当寥若晨星,而其不盛也亦宜。数千年来述尹子之道最精要者,莫过于庄子,并极称其与老子同为古之博大真人。庄子天下篇有云:以本为精,以物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懦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为实。又引关尹之言曰:在己无居,形物自着,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触手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夫;末尝先人,而常随人,此与老子之言深相吻合。
综观文始经全文,其道要不外以虚无为本,以养性为宗。处则无相,无则无执,故能极博大而又极高明。养性贵神,,养形贵气养命贵精。而养心则莫过于清静虚无。精气合一,心性合一,形神合一,则自能顿超圣域矣。惟修文始派之虚无大道,下手最难;全在修一己真阳之气,以接天地真阳之气;盗天地虚无之真机,以补我神气之真机。看来似无边际,又无落脚处;实则精要将工夫做将去,自能体会到虚中有实,无中有真。诀本老子道德经黄帝阴符经而妙用神化之,旨须能夺、能窃、能取、能化。即古真所谓:若识无中含有象,许君亲见伏羲来、者是!这可以说为文始派道法画了个眉目。

道家文始派的修炼方法
关于文始一脉相信大家也都多有耳闻,如果有兴趣深入了解的大可以去搜索了解,这里主要说些操作细节,所以也就不多言数穷了.
以下有两种路线心法.
一:由性入命法,虚之极而无极。
即把心(承载生命的根源空性)和神(心的运行习惯轨迹,即识神)按照""的法则去不断运行,且越来越朝深入下去没有极至,这样自然能从起点的虚心,通于虚身,乃至通于虚天地之根(在人曰玄关,中黄),乃至通于太始太虚(万法之根)等等只有相对终极,没有绝对终极。这个法的最大好处是,不容易出现任何问题,从一而终,没有太多复杂的东西,就是成为,无为而虚下去就可以了,说来简易,成为自然要困难许多。
二:由命入性法,依然是虚之极而无极。
只是所虚起点略微不同,如果读者自问在红尘中炼己以纯,可以跳过虚心这个起点,直接虚身为起点,即直接专门内观炼形,这样只要能坚持专一深入做去,很快少则三月,多则半年,就可以后天返先天,长生不死,所谓中乘丹法,无需见性根而先证得命蒂先天一炁。但是在第一个先天过后又必须得从新从虚心开始也就是所谓在次炼神还虚,因为虽然在终极来说,性命本是一,不是二,但是在真正证得此终极之前,性命就是阴阳,性是阳,命为阴,如果性大于命则无事可生,反之如果一但命大于性,则心易被气所驱反糟诸多魔事,所谓御炁,非炁御也。道法讲性少,言命多,非因轻性重命,而是心性不过关者根本不可能入其门,要知世上无心术不正之神仙,这也是为什么佛门进来大行其道,而道脉一如。
先圣曰: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
人者,天之性,天者,人之命,由性入命者,人也,由命入性者,道也。
道法,说白了只一法,融合归一,而起点如果不能够与需要融合的层次一致的话,则是无法通透融合去的。
简介
老子传关令尹子﹙喜﹚开派,世言全真最大,文始最高,皆因文始派功法起点高,功法深奥难测。文始派以《道德经》《清静经》《文始真经》为主经,要求悟性高,但明心见性极快,传承完整。从炼神还虚开始,直接合于大道。
关尹子尹喜为宗祖。关尹子名喜,曾为关令。老子西出时,因见紫气东来,故而在迎接老子,老子道德经》既是应其请而撰著者。后辞官职而跟随老子,成立文始派,写有《文始真经》,人称文始先生。主张修一己真阳之炁,以接天地真阳之炁;盗天地虚无之机,以补我神炁之真机。
教人无所有,无所为,无所执,虚之极而无之极,从而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内不见我,外不见人,一无所见,则我通天地,天地通我,我与天地,似契似离,同于大通,浑入我,同天地
关尹子曰: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譬如万水可合为一水。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譬如万火可合为一火。以我之魄,譬如金之为物,可合异金而镕之为一金。
以我之魂,合天地万物之魂,合天地万物之魄譬如木之为物,可接异木而生之为一木。则天地万物,皆吾精吾 神吾魄吾魂。何者死?何者生?此为合大造化于一身之丹法,皆是炼神还虚之妙要。其下手在于澄心遣欲从而守一进而虚无。《仙学真诠》云:盖三关自有为入无为者,渐法也。修上一关兼下二关者,顿法也。今只须迳做炼神还虚工夫,直到虚极静笃处,精自化气,气自化神,把柄在手,命由我造。炼神还虚一关,最简易,最直捷。
炼神还虚,很抽象,过程又很长,只有泯思虑情识知意而一归于虚无浑人我,同天地等原则性的指导,非师傅传授,常人不易了解。当代道学大家萧天说:道门丹道派中,以重阳派最大,而以文始派最高。衡之曲高和寡之理,历代修文始派者自当寥若晨星,而其不盛也亦宜。

隐仙派气功特点:一般气功修练是先练点(穴位),再练线(经络),最后才练面(全身),效果缓慢而不显著,需经无数时曰始能打通奇经八脉。隐仙派筑基,所采行之气功练法,乃先练面,再练点,最后练线,很快即可打通奇经八脉。因为先练面,即全面充气,充气后,聚于重要穴位,穴位与穴位之间连通,即达经络开发。全身充气法下手,步骤是由下焦中焦而上焦,达到全身无处不是生机勃勃,气机激荡。
《陈磊撰文》

2019年10月7日 星期一

道竅談 李涵虛

先伯父鏡川公,好丹砂術,原亦期其養氣修性而已。至道學稍進,愈覺奮發有為。凡為此道之書,無不心愛而存之。間有刻本者,有手抄者,不一而足,皆平日之娛情者也。
辛未季春,忽臨大限,特囑先兄伯純曰:「吾素所好者,惟此數本道書。吾死,當為吾惜之。十年後,當有人來取,爾輩勿吝而不與。未至其期,勿輕而不修。此即吾之遺命也,幸毋忘!」僕雖在童稚,亦曾聞及斯言。
自先兄棄世之後,弟仲寬曬書,間有蟲蛀者,尚未之覺。適僕遇而見之,意欲重抄一過,為他日底本。事始行,友人劉君宣甫過訪,見書而問曰:「足下亦為理道耶?」僕告其意始意。渠曰:「佳哉!斯舉也。吾素亦喜此書,惜無為吾指謬者。今觀令伯舊本,皆摘要去繁,抽幽出顯之作,誠令我心悅神怡於不能自禁也。願惠假一抄,且願多抄一本,分足下勞,何如?僕本欲秘而不宣,因思伯父有言,有人來取,尚當如數奉交,況僅假去一抄,且多抄一本為贈,即何靳而不與?
此卷乃其抄者,今而後長保此書,謂非宣甫之助歟?即宣甫果成其學,謂非十年後之驗歟?我伯始之,我友成之,俾我坐而享之,可謂太易矣。爰筆其始末以識之。
枚皋張日章謹序
若有善男信女發善心,將此《道竅談》、《三車秘旨》二書刊刻行世,自身今生不能修煉,來世祖師孚佑帝君、善教真君務必多方點化,委曲開導,教其棄俗入道,出離苦海,超證仙階。若有人能讀二書,究竟細微,從是思維行持,二位祖師必定暗中提拔,不待來生。縱不能證大羅金仙,決定免其輪回之苦矣。有能印送此二書與學道人開明大路,免遭旁門魔道者,九祖生天,子孫世世不生惡淫之嗣矣。
枚皋張日章再識

第一章箴諸友書

深宵打坐,清靜自然。繩床竹榻間,五更盤膝。坐已複起,悠然自得。乃即所得者挑燈書之,為諸友言曰:
夜來氣清,息調神住。如其調而調之,即不蹈夫頑空。如其住而住之,又不類夫執著。斯時也,不忘不助,若忘若存。寂寂惺惺,圓圓明明。水自然清,火自然生,神自然交,氣自然會,風自然正,車自然行,抽自然抽,進自然進,添自然添,退自然退。惟其神妙獨得,故爾操縱如心,昏沉自然去也,散亂自然歸也。能弗快活歟?
夫避燈而攢渴睡,吾不得而見也,在公等之自持也。搖幾而作醒狀,吾不敢與聞也,在公等之自信也。閉目而多思慮,吾不得而知也,在公等之自除也。當清夜而昏沉者,是不勤於此功。當清夜而散亂者,是不專於此功也。不勤、不專,是負祖師之厚望矣。
吾道至妙玄,犯此病者,尚其改旃。

第二章開關問答[

有友數人焉,問於團陽子曰:「足下談無,可謂清真淺顯,開入門之孔竅者也。但不識孫陶一派有云,開關展竅,當在築基之前者,而潛虛翁則以為古仙垂語,絕口不言,而今乃有之。又云蛇足不添,駿骨無價。大道之厄,斯人為之。若以開關展竅為可鄙者。君與同師,乞道其故也。團陽子曰:「籲!潛虛所言者,非鄙之也,蓋歎斯人不幸,而失其先天清靜,致令添此小術也。夫下德無為,不以察求。童子先天未破,可清養而得胎仙,不假還返,奚用通關?故以此為大道之厄。即太上所謂『大道廢,有仁義』之喟歎也。然吾儕以度人為功,其所流傳者,安得盡屬童真?則展竅開關,所以啟玄門而辟徑路,還元返本,所以資同類而補真身也。中年學道者,只要凝神有法,調息有度,陰蹺氣萌,攝入鼎內,勿忘勿助。後天氣生,再調再烹,真機自動。乘其動而引,不必著力開,而關自開;不必著力展,而竅自展。真氣一升於泥丸,於是而河車之路可通。要皆自然而然。乘乍動而靜之際,微微起火,逼過尾閭,逆流天穀。自然煉精化氣,灌注三宮。以後複得外來妙藥,擒制吾身之真氣,令其交凝,使不散亂。然後,相親相戀,如龍養珠,如雞抱卵,暖氣不絕,同落於黃庭之間,結為朱橘,乃曰「內丹」。則初候之功成,延年之妙得,全形之道備矣。
友聞而喜曰:「微子言,蓋幾迷於嚮往也。吾儕雖不敏,請退而修之。」

第三章後天集解

從古後天法程,只言築基、煉己二層。而陶存存先生又言:「修道之士,若不開關,遽言築基、煉己,乃是隔靴搔癢,無益於事。」於是以開關、築基、得藥、煉己四層,分為後天次序。吾恐人之多疑也,因作此以明之曰:古分二條者,後天之大端。今分四層者,後天之節次。以開關辟築基之路,以得藥助築基之需,以煉己了築基之事。四端仍然兩端,兩端仍然一端。古人云:「細微節目,非真師不能傳,非善人不敢道。」築基、煉己,雖非上乘丹法,而其中之節次,且更有不止於陶翁所云者。《參同》:「下德為之,其用不休。」夫不休,則見其節次之多也。所聞異詞,所見異詞,要在人之會通。而孫教鸞真人云:「修身之人。必先用鼎器以開關竅。」又曰:「鼎器者,靈父靈母也。」曷為以鼎器稱靈父靈母?蓋以生仙、生佛之父母,不同夫凡父凡母,故以靈父靈母名此後天鼎器也。靈父靈母,逆來交媾。凡父凡母,順去資生。逆來之法,始終不離者也。鼎器立,則神氣交,則積累厚。積累厚,則衝突健。衝突健,則關竅展。關竅展,則逆運之途辟,河車之路通矣。但運河車者,不與開關之事同。開關乃後天真氣。河車乃後天金水。功夫到河車一步,日日築基兩無分也,
潛虛曰:「迴圈灌注,久久純熟。氣滿三田,上下交泰。所謂常使氣沖關節透,自然精滿谷神存也。」吾常以後天之學名為養己,人能細覽愚言,究其包舉之節次,則延年保身之道得也。
養己者何也?《參同契》云:「內以養己,安靜虛無。」此後天之要言也。己,己性也,即元神也。內,內境也,即虛無也。虛無之內,常靜常安,安而後能慮,靜而後能應。
然欲靜其神,必須調息有度。一呼一吸,名曰一息。須順其自然,勿聽其自然。莊子曰:「真人之息以踵。」踵也者,相接不斷,綿綿若存也。氣徹湧泉,往來不絕。吾師云:「以內息踵外息,以外息踵內息,以息息踵息息。」此即以踵之妙也。內呼則外吸,內吸則外呼。內外兩息,反正相生。開合有度,卻有自然妙趣,不待強為。古人云:「若問築基下手,先明橐龠玄關。」知內息即知橐龠也。丹家云:「呼不出喉,吸歸於蒂。」言內息也。若口鼻呼吸,安能使之不出乎?
息既調矣,又須凝神。凝神者,寂然不動,內照形軀也。但此凝神、調息,卻非兩橛功夫。調息則神歸,神歸則覺照,覺照則氣生,氣生則靜攝於內。金鼎日充,元黃交媾,真氣沖心,引至尾閭,一撞三關,牛女路開,銀河可挽。
然而養己之道,卻甚多矣。養己包調息,包凝神,包聚氣,包沖關,而更包築基煉己之事。上陽云:「寶精裕氣,養己也。對境忘情,煉己也。」養己為煉己之內助,煉己除養己之外緣。煉己而不養己,則丹基難成。養己而不煉己,則汞性難固。合而言之,養己與煉己,皆一道也。
欲養我己汞,必用彼家真鉛,乃後天中之先天,後天中之金水,有氣無質時也。真鉛初生之始,鬱蒸乎兩腎之間,即起河車以煉,循尾閭而上天谷,傾甘露而歸黃庭,灑濯三宮,將鉛制汞。氣化液而退陰符,則流珠之不走也。液化氣而進陽火,則河車之又起矣。而且煉性修心,外除塵擾,大隱市廛,和光混俗,則身心兩定,內汞堅凝。然後求八兩先天,配我半斤之後天,而還丹可問也已。

第四章築基煉己

築基、煉己之道,是二是一。然有小築基、大築基,外煉己、內煉己。人亦不可不知也。
小築基者何?攝元陽而入內鼎,胎息綿綿,然後生後天之藥,而行玉煉之功。此孫陶一派所謂築基既畢,乃敢得藥。內藥既凝,乃敢煉己者也。大築基者何?養靈珠而生外鉛,金水溶溶,勤行周天之妙,而完盡性之功。此《集解》一篇所謂以開關辟築基之路,以得藥助築基之需,以煉己了築基之事者也。
內煉己者,河車之事,玉液之功,即《參同契》「內以養己」之論也。外煉己者,萬象皆空,一塵不染,即古人對境忘情之旨也。要之,內煉是大築基,大築基即是養己。養己仍助內煉,內煉仍須外煉。一切丹經,三五錯綜,詞雖異而事則同。吾故曰:築基煉己,是一是二也。幸學者善為會之。

第五章養己煉己[

愚前有言,養己為煉己之內助,煉己除養己之外擾。蓋姑分言之,使人易曉,非謂其不相同也。然亦有不同者。外煉己,從對境煉之,實與內煉己不同,即與外養己不同。何也?外煉己者,煉己心而使之定。心定則身定,身定則色慾不能搖,財利不能眩。然後真汞能存,丹基可固。若夫內煉己,則又與內養己有相同也。丹經煉己者,烹汞成硃也。陶翁云:「煉己者,非徒空煉也。」上陽云:「修丹容易,煉己最難。」己者,己汞真火。必先煉此真火,降此真龍,從我驅用,使無奔蹶,然後可以制伏白虎,而得至寶之真金。是煉己原有功夫也。夫有功夫之煉己,即是內煉己,即是內養己也。內煉己者,將彼家之鉛,煉我家之汞也,使其相剋相生也。內養己者亦用彼家之鉛,養我家之汞,使其相資相守也。故有相同之義雲。

第六章養己煉己

養己與煉己,功夫自是一串。養己者,寶精裕氣,即築基也。煉己者,對境忘情,即了性也。煉己必先養己,養己其煉己先資乎?夫以精氣為培養,己土益增其堅厚,基字所以從其土也,故築基即是養己。夫以情境為磨煉,己心益明而不死,性字所以從心也,故了性必先煉己。第養己雖要精氣,而精從內守,氣自外來。堅其守者必用己,候其來者必用己。
養己之道,又須安靜為功也。吾為養己者分出兩條:自養一條,相養一條。相養者,精氣也。自養者,安靜也。煉己者雖在情境,而情從內淡,境從外空。淡然自得者,己必有所樂。空然無累者,己必有所持。
煉己之道,又須動靜兼修也。吾為煉己者分出兩件:內煉一件,外煉一件。外煉者,和光混俗也。內煉者,烹汞成砂也。
偈曰:欲識修真正路,先行兩段功夫。發明養己煉己,使人好看仙書。《經》云:「內心宜活,外心宜死。」然欲活其內心,必須內以養己。然欲死其外心,必須外以煉己。此吾之所以發明內養己、外煉己也。

第七章後天次序

初基以後天為妙用,然有可用之後天,即有不可用之後天。夫不可用之後天,並不得以後天名之。以其至陰至濁,不足道也。今悉從可用者依次言之:第一曰後天,第二曰後天中之先天,第三曰先天,第四曰先天中之先天。後天者,陰蹺之氣,生人之根,乍動為元精者也。學人敲竹喚來,入於內鼎,自然煉精化氣而開關竅。此氣沖五臟,薰百骸,縈繞脈絡,仍歸丹田凝神調息,靜候動機。機動籟鳴,一縷直上是為後天中之先天。采之以劍,調之以琴,運之以河車,封之於黃庭,此即玉液煉己之功也。久久純熟,身心牢固,然後入室臨爐,而求先天。這先天,乃是元始祖氣。先把真陰、真陽同類有情之物各重八兩立為爐鼎。假此爐鼎之真氣,設為法象,運動周星,誘彼先天出來,即刻擒之。不越半刻時辰,結成一粒,附在鼎中,是為鉛母,號曰外丹。
先天為之先天者,鉛中產陽,簾帷光透。采此至真之陽氣,擒伏己身之精氣,所謂「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也。以後溫養固濟,日運陰符陽火。撫之育之,乃化為金液之質。吞歸五內,是名金液還丹。服食之後,結成聖胎。十月功完,陽神出現。五行難管,位號真仙矣。再圖向上,面壁九年,謂之煉神還虛。面壁者,且中如萬仞當前,紅塵不到,並非面壁枯坐也。九年者,九轉也。九轉功深,千百億化身也。

第八章內外二藥[

內藥者,了性之用。外藥者,了命之需。
學人盡性至命,必先修內藥以及外藥。這內藥是半斤汞,這外藥是八兩鉛。又必先採外藥以擒內藥。這外藥是腎中氣,這內藥是心中精。後天事畢於此矣。至於將性立命,必先資內藥以種外藥。這內藥是硃裏汞,這外藥是水中鉛。又必先修外藥以及內藥。這外藥是丹母氣,這內藥是聖人胎。先天事畢於斯矣。然要知內外兩用,何者為藥,何者為丹。內丹者,真汞也,己土也,歸於離之門,久則烹之為妙靈砂。外丹者,真鉛也,戊土也,藏於坎之戶,久則現為美金華。
欲結內丹者,必先以鉛制汞。此鉛非還丹之鉛,彼家之真火也。欲煉外丹者,必先以汞迎鉛。其鉛非結丹之鉛,先天之一氣也。故結丹與還丹不同。結者,凝也。取他家之氣,凝我家之氣。造化在後天鼎中,不離周天火候,乃可成功。還者,複也。采兌宮之金,複乾宮之金。造化在先天鼎中,須合同類陰陽,始得成就。結丹完內丹,還丹用外丹。內丹為陰丹,汞本陽中陰也。外丹為陽丹,鉛則陰中陽也。地元為外丹,濟施之功,皆切於人也。人元為內丹,性命之理,皆切於己也。
更有當知者,內丹為內藥,而金液還丹亦名內藥,因其造化在內也。外丹為外藥,而金丹亦名外藥,因其造化在外也。此大丹之兼乎內外者也。
又有須知者,外丹為外藥,乃有未成丹而稱為外藥者。大坎離交,河車轉運,化氣為液,下降黃房,亦名外藥,然未成丹也。內丹為內藥,乃有未成丹而稱為內藥者。築先天基,絳宮化液,流歸元海,液仍化氣,亦名內藥,然未成丹也。此清靜功之兼乎內外者也。丹藥分際,備載於此。為學者告。

第九章藥物相類

先天、後天之學,其藥物層次,頗有相類者,特大小之不同耳。今舉相類者言之。後天坎離,所以築丹基。先天坎離,所以立丹基也。後天鉛汞,所以小結丹。先天鉛汞,所以大還丹。三年煉己,所以了其性。九年面壁,所以了其命。後天坎離者,元神、元氣交媾而築丹基,生小藥也。先天坎離者,真陰,真陽交媾而立丹基,生大藥也。後天鉛汞者,金鼎烹來生藥物,藥物即外鉛也。河車轉運制流珠,流珠即內汞也。鉛汞相拘,而小結丹矣。先天鉛汞者,同類陰陽成戊土,戊土即外鉛也。調停火候合己土,己土即內汞也。鉛汞相見,而大丹還矣。
小丹烹煉之時,腹裏醺醺如醉。複假周天子午,漸采漸凝,乃使鉛投汞伏,而成陰砂,大丹凝合之後,爐中赫赫長紅。複假外爐符火,勤增勤減,遂使鉛乾汞現,而成陽砂。煉己了性者,養陰砂也。內則寶精裕氣,外則對鏡忘情,斯能身心兩固耳。三年者,三月不違之意也。面壁了命者,養陽砂也。要使形神俱妙,真教粉碎虛空,斯能變化無窮耳。九年者,九轉大還之意也。

第十章三品互養

《心印經》曰:「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此修煉之至寶也。其間生生化化,互相資養,特為學者發明之。行逆修之道,則精化為氣,氣化為神也。行順修之道,則神生其氣、氣生其精也。問何以逆取?蓋自本元走漏,精、氣、神皆落於後天。不能求之於我,則必求之於彼。求之於彼,斯逆矣。精化氣者,此精在陰蹺,逆入紫府而煉之,乃化為氣。氣化神者,此氣在陽爐,逆入黃庭而煉之,乃化為神。夫此逆取之道雖從精始,而其順修之道,則從神始。二者有相需之妙,不相悖也。逆修元精,先要凝神。神凝則氣聚,氣聚則精生。蓋其神氣交媾,自然產出天精。此精乃天一之水,在坎為壬,一名母氣,又名外精。
學人以母氣培子氣,以外精補內精,是為同類施功。子氣者,心氣也。內精者,心精也。後天培養之學,自外入內,故必先修外藥,以反內藥也。又有神化精,精化氣之理。所謂絳宮化液,流歸元海,液仍化氣,後轉河車者是也。更有氣生精,精生神之理。所謂白雲上朝,甘露下降,抽出坎陽,去補離陰是也。
善夫!陶仙之言曰:「知內不知外,無以通關竅。收外不收內,無以固根源。」人能體此,則知精、氣、神互相資養之妙也。

第十一章煉功五關

丹法以煉精、煉氣、煉神分為三關。然窮其修煉,實有不止於三者。層次不全,則有躐等之患也。今試論之。首關煉精,必用鼎器。合元黃以交媾,化金烏而上飛,則精化氣也。次關煉氣,必明子午。抽出坎中之陽,去補離中之陰,則氣化神也。化氣化神,築基與還丹皆有這樣法功,特其藥物爐鼎,大小不同耳。至於煉神之道,則有三關:一則煉神了性,一則煉神了命,一則煉神還虛。煉神了性者,玉液煉己之道也。鉛來伏汞,結成丹基。內有真火,綿綿不絕。外有子午抽添,漸采漸凝。則烹汞而成陰砂矣。煉神了命者,金液煉形之道也。鉛歸制汞,結就胎嬰。內有真火,赫赫長紅。外有陰陽置用,日增日減。則乾汞而成陽砂矣。煉神還虛者,更上一層,與道合真之事。移神上院,端拱冥心,直要與大虛同體,普照大千世界。如此是法身圓滿,舍利交光,分身應用,充周不窮。所謂子子孫孫,百千萬化。至此而應時立功,則身歸三清,道超九祖矣。

第十二章產藥層次

藥物有三層:始則自無而出有,繼則自有而入無,終則由無而產有。
自無出有者,後天鉛火也。雖從外邊生來,然卻無形無質。無形無質,金氣初生之時也。自有入無者,送往西鄉也。雖從內邊種出,然卻至空至虛,坤家洞陽之境也。由無產有者,同吐兌方也。先天一氣,虛無中來。無形生妙形,無質生靈質。二候求之,四候合之,則金丹成,聖胎結,溫養畢,陽神現矣。學人不識自無出有與由無產有相懸萬萬,故為串述以告之。

第十三章藥物層次

藥有三層,始則取外藥以制內藥,繼則由內藥以修外藥,終則食外藥以合內藥。取外藥以制內藥者,築基煉己之事也。此般外藥,乃是煉小藥,煉精化氣時也。由內藥以修外藥者,乾坤鼎器之事也。此般內藥,乃是真汞播精施種時也。食外藥以合內藥者,迎鉛制汞,將母見子之事也。此之外藥,乃是大藥。驟得之而大醉,永得之而長生。調和固濟,則為聖胎。溫養事畢,則為聖人。大丈夫功成名遂時也。
或問團陽曰:「上陽云:『內藥了性以結丹,外藥了命以還丹。』是學人當先修內藥以及外藥也。如何瑩蟾子又謂『學道必須從外藥起,然後及內藥』乎?」團陽曰:汝蓋以後天外藥與先天外藥同以外藥視之。豈知後天外藥,乃在癸先。先天外藥,則在癸後。名雖同,而實不同也。執文泥象,不得師訣者之通病耳。故為作三層串述以發明之。

第十四章丹砂二種

了後天之學,將鉛制汞以成砂。此砂乃七返之寶,至清無瑕,小還丹是也。了先天之學,抽鉛添汞以成砂。此砂乃九轉之至寶,金光罩體,大還丹也。

第十五章神氣性命[

後天之道,神氣也。先天之道,性命也。性命、神氣,相似而實相懸,所以《入藥鏡》云:「是性命,非神氣。水鄉鉛,只一味。」此言甚可玩也。學人知此分際,當以神氣了後天,而以性命了先天。是何也?性所命者曰性命,兩件原是一件。此立命之心法也。《悟真》云:「異名同出少人知,兩者玄玄是要機。」蓋以命為異名,而以性為同出。以鉛為異名,而汞為同出。故水鄉鉛,只一味也。只一味者,一味鉛,本於一味汞也。
《道德經》雲「無欲以觀其妙,有欲以觀其竅。」觀妙、觀竅,玄玄之機。人當至靜無欲以觀其妙,是乃定性之功。及乎時至機動。元始真一之氣自虛無來者,實有竅焉。夫兩者雖有異名,而皆本於太極,是其同出者也。於其無者以觀妙,己得一玄,於其有者而觀竅,又得一玄。玄之又玄,性在是而命在是也。
夫性者本乎天命,而命也本乎盡性。天以氣成物,而理亦賦焉。是由命以與人性,故曰天命之謂性也。人以理造物,而氣始生焉。是由性以立其命,故曰盡性以至命。
在天則理從氣出,在道則氣從理出。理從氣出者,以氣為重焉。此氣乃氤氳化醇之氣,人得此氣而生身,然後理有所寄,故此氣為可重也。氣從理出者,更以氣為重焉。此氣乃元始真一之氣,陰受陽光,而鉛種鉛中,又見一陽生,故此氣愈可重也。
金液還丹之道,非一鉛氣不能生成,識者寶之。

第十六章先天直指

先天者,超乎後天之上,最初、最始,為本、為元,蓋一炁之尊稱也。但此先天之氣有三端,先天之名有二義。二義為何?先出於天者,一也。先原於天者,二也。先出於天者,比天更早,為生天生地之先天也。此氣包鴻濛之體,初名太無。天地未分,先有此氣。此其先出於天也。故曰先天。此一端也。先原於天者,從天而起,為生人、生物之先天。此氣含氤氳之象,潛形太虛。人物未產,先有此氣。此其先原於天也,亦曰先天。此二端也。至於生仙、生佛之先天,合前二義兼有之。此氣從虛無中來,稱太乙,金丹假此而後成,曰祖、曰始、曰含真,可與先出乎天,先原於天者,為三相類,故亦號為先天。此三端也。曆聖丹經,或謂生天、生地之先天,生人、生物之先天,無非比喻此生仙、生佛之先天而已。
或有問生天、生地者。團陽曰:這個先天,太極生之。《經》所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不知其名,強名曰道」是也。萬象之祖,兩大之宗,無體無形,無聲無臭。始則杳杳冥冥,五行不到。又複恍恍惚惚,一炁自然。至於清濁判,玄黃別,則乾坤定位,天地分彰矣。
又有問生人生物者。團陽曰:這個先天,天地主之。一而三,三而一。一者炁也,三者精、氣、神也。鼓鑄群生,不離三一。以言其精,為二五之精。以言其氣,為陰陽之氣。以言其神,為虛空之神。虛空之神,即與陰陽之氣相來往。二五之精,即與陰陽之氣共生成。其氣靈,靈故神。其氣妙,妙故精。上蟠下際者,氣也,而天地之精神在其內矣。人得此氣而受生,即為天元之氣。但此氣有清有濁,有剛有柔。得其剛者為男,得其柔者為女。得其清者為智,得其濁者為愚。父母未交以前,此氣存于于穆。父母施受之際,此氣降於厥初。迨其精血混融,胎元完具,而此氣已渾然在胞矣。此時無神,以氣為神。此時無精,以氣為精。氣肫而包固,即精也。然此乃元氣、元精、元神,為人受生之先天。童子逢師得訣,守此清修,亦可希無為天仙。又有真氣、真神、真精,為我修丹之先天者。學者不識真機,無從下手,何以覓其至寶?今夫先天者,見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見,乃丹士致虛守靜,借假修真,從無產有者也。斯時也,三二一之道,分合自然。神為不神之神,精為至精之精,氣為真一之氣,三也。不神之神,神乎其神,龍性是也;至精之精,精而又精,虎精是也。二也。至於真一之氣,乃是了命真鉛,即合龍虎情性,打成一片,號為丹母者也,一也。得此真一而餌之,三屍五賊皆逃遁,六六宮中儘是春。夫豈受生之氣、精、神所可同哉?又豈後天之氣、精、神所敢跂哉?後天者,呼吸之氣、思慮之神、交感之精,三物可聞可見,可測可推,生身以後之用也,故曰後天。夫人在胞胎時,只有一點元氣,並無呼吸之氣。及至十月胎全,脫離母腹,遂假口鼻之竅,外納天地之和,此呼吸氣之所以由來也。於是而思慮之神,亦緣此氣而進。借家為寓,奪舍而居。此神乃曆劫輪回種子,生時先來,死時先去,棄舊圖新,毫無休息者。赤子下地而先哭,蓋亦默著其輪回之苦也。迨其撫養漸成,識神用事,情慾纏擾,元氣日亡,並使呼吸之氣刻無停息,亦何慘也!更有後天之精者,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只因身中元氣漸充漸滿,推而至於十五歲後,陽極陰生,陰長陽消,遂令渾淪之氣,化為交感之情。交感者,有交有感則有精,無交無感亦無精。此精乃慾念所逼,氣血所化者也。更有夢感、夢交而遺其精者,必是氣血不固,腎竅難留也。此交感之精也。吾願學道之士,只取先天,不取後天,則上藥可得矣。即或築基煉己,不敢驟尋極品,亦必煉元精而化元氣,煉元氣而產真鉛,以為後天之先天,以足半斤之後天,則亦可求此無上之先天也。

第十七章神氣精論

《心印經》:「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此修丹之妙物也。願其最上者,元神、元氣與元精,真精、真氣與真神。元者何?先天也。真者何?亦先天也。先天之元,生於皇降,童子之天元是也。先天之真,成於大道。我輩之人元是也。不得天元而修之,必也人元乎?
或問:「天元者,天地以陰陽五行化生人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生人之氣,元氣也。父母未交以前,此氣存于于穆。父母施受之際,此氣降於厥初。儒所謂天生蒸民,有物有則。蓋指此也。此氣甚靈,靈則有神,神即為元神。此氣甚清,清則至精,精即為元精。胚胎未生之前,其中止有元氣,而無後天呼吸之氣。及至十月形全,宛存口鼻,乃隨阿母之呼吸,外納天地之太和。並使輪回陰神,緣此呼吸而進。則後天之神氣兩全,即時哇然墮地也。幸而口不能言,目不能笑,無知無識,元氣渾淪,不慮不思,陰神無用。元氣以元神得以相資而養,迨至二八之年,神完氣足,陽極陰生,遂變出後天交感之精,而慾火蓬蓬,陰神肆志矣。故童真上德,有緣遇師,即將天元之體,清淨修持,可作無為天仙。若等後天用事,則先天退位矣。
或者謂天元之易修如此,何不舉童子而入山證果,即童子而即神仙乎?曰:善哉問!天地生人,所以立天之道,行天之德。故當內守成真者,不妨外出成人,以廣大其造化。否則仙道雖盛,人道必微也。故於順生人之後,重與逆生仙之方。此人元大道,所以曲成萬物而不遺,範圍天地而不過者也。只要人識得這精、氣、神耳。
或問:「元神與真神若何?」曰:元神者,渾渾噩噩。真神者,朗朗明明。一隱混沌而無光,一經鍛練而有用。儒以靜安能慮得,釋以行深大般若,道以泰定生智慧。此真神是圓知圓識。故童子猶有清修,凡夫必加靜煉,乃克企乎至人之真神也。
或又問:「元精與真精若何?」曰:元精在我家,真精在彼家。其在我家者,絳宮渾然之氣,積久而生靈液者是也。其在彼家者,華池壯盛之氣,《悟真》所稱首經者是也。八月十五,金氣足而水潮生,正合二分真信。學人識得此精,一口吸來,霎時天仙有分,非凡物也。
或有問:「元氣與真氣如何?」曰:元氣者,童子得之於天,所謂成形之氣,隨年加長者也。若夫真氣則不然。先天元始之祖,自虛無內生來,要得真師口訣,先設乾坤鼎器,調和真龍、真虎,打合真陰、真陽。半個時辰,結為鉛母。鉛中產陽,乃為真氣。故天以元氣生人物,而道以真氣生仙佛。人元煉氣之法,有奪天地造化者,非容易也。
或聞團陽子人元煉氣奪天地造化之論,遂起問天元與人元若何。團陽曰:居,吾語汝。天命之謂性,理從氣出,天元也。盡性以至命,氣從理出,人元也。上德無為,不以察求,清靜之功也,曰天元。下德為之,其用不休,返還之道也,曰人元。上德之士,得天甚厚,然猶有清靜修持。必將元氣、元神煉為至清至虛,化為正等正覺,乃克盡乎天元之理。是天元非上德現成之事也。其以上德為天元者,以其故我無虧,自與天元相近耳。下德之士,得人最多,故先有還返妙諦。必將陰丹陽丹,打成一團、一片,煉入太無、太虛,乃克全乎人元之道。是人元非下德現成之體也。其以下德為人元者,以其自他有耀,故號人元之術耳。上德本體,性命雙賦。下德妙用,性命雙全。而要以一氣為陶鑄,是故人得元始真一之氣以成仙,即如天施陰陽、五行之氣以成人。丹道所以奪天地之造化者,以天道同也。

第十八章精氣神再論

上德之體,精、氣、神皆稱為元,蓋得於天者甚厚,不必求之彼家也,故曰天元。下德之事,精、氣、神皆名曰真,蓋取於人者甚多,不能求之我家也,故曰人元。然此人元下手,亦有采元之妙諦,求元之秘機。是故以人還天者,采元精而補元氣,煉元氣而養元神,煉元神以成真神,則後天之事畢矣。即真神以生真氣,即真氣以求真精,奪真精以成真鉛,則先天之事畢矣。到得返本還元,抱元守一,直與上德之事大相同也。
修下德而不造無為之境,抱上德而不究無為之玄。皆不能服食天元,位證天仙也。

第十九章性命順逆

性命之理,有順有逆。順成之性命得之天,以一兼二。逆成之性命造乎人,以一合二。以一兼二者,即氣以賦理,氣理合而性命渾全。以一合二者,舉水以滅火,水火交,而性命長在。天命之謂性,命中有性焉,順成也。孟子以形色謂天性,蓋其所命者,有是形,即有是性。良知良能,皆於所命之形體寄之。盡性以至命,性中造命焉,逆成也。至人以神火種命寶,蓋其所性者,有是神,乃有是命。於感於召,皆於所性之神光為之。今而知上德清靜,守其順成之道,而結仙胎,即天以全人也。並可知下德返還,修其逆成之道,而結聖胎,又盡人而合天也。學道者其知之。

第二十章玄關一竅[

玄關一竅,自虛無中生。不居於五臟六腑,肢體間無論也。
今以其名而言:此關為玄妙機關,故曰玄關。此竅為萬法歸一之地,有獨無對,故曰一竅。一言以備之曰:中是也。中在上下之中,亦不在上下之中,有死、有活故也。何謂死?以黃庭、炁穴、丹田為此中,就是死的。何謂活?以凝神聚炁,現出此中,就是活的。以死的論,就叫做黃庭、炁穴、丹田。以活的論,乃算做玄關一竅。故曰:自虛無中生。真機直露。得者秘之。

第二十一章玄關再說]

玄關者,神氣交媾之靈光。初見玄關,明滅無定。初入玄關,惝惚無憑。以其神氣乍合,未能固結也。到得交抱純熟,死心不離,始識玄關之中,人我皆忘,鬼神莫測,渾渾純純,兀兀騰騰。此中玄妙,變化萬端,不可名狀。無怪其名之多也,各人所見不同。各因所見而字,各就所用而號。古仙師秘而不言,都要摩頂受戒,乃有傳述。即有所諭,不過曰非心、非腎而己。吾謂其並非黃庭、炁穴、丹田也。今再說破,識者秘之。

第二十二章兩孔穴法

丹家有一穴,一穴有兩孔。空其中,而竅其兩端,故稱為兩孔穴。師所傳「口對口,竅對竅」者,即此境界也。為任督交合之地,陰陽交會之所,烏兔往來之鄉。一穴兩孔,其中有作為之法,此法最玄玄也。
《參同》曰:「上閉則稱有,下閉則稱無。無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兩孔穴法,金氣亦相須。」斯數語者,即盡為之之法也。上下者,天地也。閉者,冥合也。有無者,妙竅也。稱者,名狀也。一上一下,皆藏於此穴之間。若有、若無,鹹在乎此穴之內。當其致虛守靜,天地冥合之時,有以觀其妙。妙有之物,不可名而可名,故稱有。所謂「窈冥有精,其中有信者」也。無以觀其竅,虛無之竅,可狀而不可狀,故稱無。所謂其中有物歸無物者也。無者以奉上,非是空空回復,乃是先天真鉛。老子所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者也。丹法以無奉上,即是將無還有。其所謂奉者,是誰敬奉?是誰相奉?神德恭居,其氣自還,還即奉也,只怕上無神德耳。上即黃庭之上,德即謙柔之德。《契》所謂「反者道之驗,弱者德之柄」也。致虛用道,求鉛用德。德有為,而道無為,不可不知其法也。
兩孔者,玄牝之門也,為金丹化生之所。人於一穴兩孔中,知行追攝之法,則兩門皆開。夫而後金來歸性,可稱還丹也。故曰「金氣亦相須」云云。相須者,相須此攝法也。

第二十三章玄牝根基

修玄之士,無論大丹、小丹,均宜靜養谷神,立其根本。
谷神者,先天虛靈之稱,吾人元性是也。養於何處?玄牝尚焉。上陽云:「玄牝乃二物,若無此二物。又安有萬物哉?」蓋以玄,天也。牝,地也。已見《易》之首卦矣。可知玄牝一竅,實為生生化化之源。入道者,可不尋此生化之源哉?夫此生化之源,即是玄牝之竅也。
或引老君之言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若又以谷神為玄化者,何也?答曰:假虛無之玄牝,養虛無之谷穀神,故以谷神之名名玄牝。此因用所名之義。而且更有說者:《金丹四百字》云: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名為神炁穴,內有坎離精。」則玄牝不但養神,而並以養氣也。今夫神氣交而玄牝現,故當凝神聚氣,二物交融,乃能結成乾坤圈子。此其中有顛倒之用焉,何則?自上凝下者,神也。以其玄天之尊體,而行牝地之卑躬,則上下交泰,氣神和合也。《道德經》云:「天下之交,天下之牝」。蓋此竅當中,故曰天下之交,中有柔道,故曰天下之牝。言牝道,而玄道亦在內,故曰玄牝。玄牝者,一乾、一坤,一剛、一柔也。不如是,則神健氣健,反相敵而反相離。故謂以男下女,以神下氣,顛倒相俱,陰陽相媾,斯神與氣會,而根基立焉。否則神自神而氣自氣,氣自氣而神自神。神不得氣,則無補神之物也。氣不歸神,則無養神之用也。欲令元神長在,其可得乎?而且神住絳宮,則絳宮為布政之明堂,知識見聞皆擾之,惟凝於黃庭,而後聲籟絕,念慮除,此亦不無清養也。故《悟真》云:「要得谷神長不死,須憑玄牝立根基。真精既返黃金室,一顆明珠永不離。」穀神者,至虛至靈之汞性。真精者,至清至嫩之鉛情。根基者,以汞迎鉛,造就金丹之地也。黃金室,黃房也。以其為還金之地,故曰黃金室。金鉛木汞交並,方成一顆明珠。明珠者,一顆金丹,大如黍珠也。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一得永得,故曰永不離也。嘗謂紫陽此詩,直明千古真訣,先天後天皆宜之。愚所解者,先天也。即以後天論,亦須先求玄牝,乃可築基其丹基焉。蓋穀神憑此而立,則真精亦憑此而返。以玄牝養穀神,以穀神養真精。神得精而培元,精得神而化氣。《參同》云:「內以養己,安靜虛無。」又曰:「性主處內,立置鄞鄂。」可知修身之要,必先以靜養穀神作根基矣。

第二十四章中字直指

《道德經》云:「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識得這中,即是聖賢仙佛種子。否則修道無地,一舉足而即落魔坑。
中者何?玄關是也。《參同》云:「運移不失中」,「浮游守規中。」皆指此也。陶仙云,「中非四維上下之中,儒曰喜、怒、哀、樂之未發;道曰念頭不動處為玄牝;釋曰不思善、不思惡,正憑麼時,那個是本來面目,乃是真中也。」中境妙自養己凝神,入室還丹,以至脫胎神化,無不在是。故初入道者,即要識得這中,乃有登進之路。
在昔文始天尊問道於太上曰:「修身至要,載在何章?」太上曰:「在於深根固蒂,守中抱一而已。」今即其言試述之。
學人下手之初,務要牢持筋骨,力戰睡魔,塞兌垂簾,離諸妄想,迴光返照乎三穴。三穴者,黃庭、炁海、丹田也。然雖返照三穴,又要不執意於三穴,亦不馳意於三穴。夫而後神安其內,息任天然,渾乎俱忘,杳無朕兆。《經》所謂「無欲觀其妙」者,正此時也。致虛守靜之際,神凝氣合之時,不意有一境忽從規中化出,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則玄關現象矣。《經》所謂「有欲以觀其竅」者,又此時也。
再考之《契》云:「上閉則稱有,下閉則稱無。」竊謂此「上、下」二字。都在中字之裏潛藏。陰陽來往於其內,坎離升降於其間,合上下而入乎其中矣。是故上者而下閉,則管括微密,太虛之中,元氣獨運,故無,此亦觀妙之旨也。下者而上閉,則隱藏未見。然杳冥有精,其中有信,故稱有欲,盡存乎玄微之間。是故玄關一竅,有稱為有無妙竅者,有稱為上下釜者,有稱為陰陽鼎者,有稱為神氣穴者,皆由此也,皆統於一中而已矣。
師評曰:「學道、學道,先要得妙。不得其妙,難窺其竅,欲窺其竅,還須聞道。」某與團陽,間觀一笑。

第二十五章藥物直陳

藥物者何?上陽云:「此藥自物中來故也。」夫藥有小藥、大藥,道分先天、後天。後天則小藥,結丹用之。先天則大藥,還丹用之。後天則無形無質而實有,先天則有體有用而實無。後天真鉛,棄癸取壬,陰中藏陽,以無生有也。《悟真》曰:「三元八卦豈離壬?」三元者,精、氣、神之三元也。壬為天一所生,居子之先,為一陽之元。蓋壬癸皆居坎北,水屬陰,壬水則陰中之陽,癸水則陰中之陰。又,壬癸為幹,亥子為支,欲求真鉛者,必以天干為准,地支次之,天先乎地也。要之。壬也者,只是個最初之義,無思無慮之始,動而仍靜之先。子則有知、有覺之時,靜而向動之際也。癸陰不用,而亥未脫陰,亦不用也。求小藥之法,在此時也。先天則不然,產在坤,種在乾,以有生無,以我求彼。蓋乾金入坤,曰坤中金。坤實成坎,曰水中金。坎居北方,兌在西方為鄰,故寄居於兌可也。不求於乾者,乾方播種也。不求於坤者,坤方含元也。不求於坎者,坎雖有陽,尚藏於水,未露氣機也。直求於兌者,鉛中產陽,已現其金。喻初三日,月出庚方也。故以坎水為川源,兌金為藥物,非真有乾坤坎兌列吾身中也。無非是以有生無,以我求彼焉耳。我運一點陰火之精,種在彼家之內,遂生鉛中之陽。陽氣一動,採取歸來,又種在我家胚胎宮裏,而成真人。《悟真》云:「依他坤位生成體,種在乾家交感宮」是也。種在乾之種,是初播種。種在乾家之種,是養育也。崔、張二翁複起,當以愚解為然也。種鉛得鉛,其機如此。但其種鉛之法,須要在丁、壬先後之間,然後得震、兌代行之效。
吾師口訣,並識於此。內外二藥之真機,今已直露。得吾言者,三生有幸,勿輕褻視之。

第二十六章鉛汞的辨

心中之神曰汞性,心中之精曰汞液。收汞性於黃庭,凝汞液於紫府,是為龍汞,是曰真汞,是號內丹,是名陰丹,稱後天半斤子也。
身中之氣曰鉛精,身中之精曰鉛華。察鉛精於坎宮。采鉛華於兌戶,是為虎鉛,是曰真鉛,是號外丹,是名陽丹,是稱先天八兩母也。

第二十七章鼎器直說

丹法以乾坤為鼎器,以坎離為藥物。取坎填離,金始還焉。蓋坤形六段,其體本虛。地勢極陰之中,有一陽來複。乾形三連,其體皆實,天勢盛陽之內,有一陰乍生。天地間,實者不能容物,而虛者能受。故假坤之虛以藏其實,而以乾之實先投其虛。
法功如此,又要知金之轉移,乃能分藥之老嫩。蓋自先天乾金,隱居坤位,此時陰中含陽,雖似坎中有一,而水底潛形,秘而未露。迨至水中金現,有如兌西月出,方為可用之金。而采以一符之頃,此正有氣無質之時也。取於兌,猶之取於坎。產於兌,猶之產於坤。然非乾父之精光,不能產此大藥也。饒他為主,我反為賓。欲他上浮,我卻下沉。賓主浮沉,皆在鼎中作用,然後知鼎器之設,妙在乎空耳。
陶真人云:「鼎器之中,本來無物。二七之期,感觸乾父精光,而陽氣始動。乾鼎中,亦本來無物。採取之時,吸受坤母陽鉛,而金丹始凝。皆是劈空造作出來。其曰鼎器者,不過假此以作盛物之器也。」其言最妙,故識於此。

第二十八章乾坤離坎

先天是乾坤,後天是坎離。然先天有乾坤,兼有坎離。後天有坎離,複有乾坤。其故何也?
先天是乾坤者,童真元陽未破,內具乾象而陽固,外具坤象而陰固,故名先天乾坤也。後天是坎離者,中歲元陽已走,坤包乾陽而坎成,乾包坤陰而離成,故名後天坎離也。
先天有乾坤,兼有坎離者,蓋以乾坤為鼎器,坎離為藥物也。後天有坎離,複有乾坤者,蓋以者坎離為妙用,還乾坤之本體也。更有當知者:後天煉己之物,以名先天坎離,言其取坎填離,得成玉液還丹也。先天還元之物,亦名先天坎離,言其取坎化離,得生金液還丹也。先天後天之取坎,皆名先天,特有他家來,我家種之別耳。
愚按:先天乾坤即是天元藥物,猶後天坎離乃是人元藥物也。童子得訣逢師,坐守乾坤而成道。至落於後天,則乾坤更名鼎器也。

第二十九章采煉妙用

采煉者,采彼家陽鉛,煉我家子珠之氣也。陽鉛即地魄,以其藏於外邊至陰之中,故曰地魄。煉己時得之,則可以制我汞性,而使之成砂。《悟真》云:「但將地魄擒砂汞」,只要人會采會煉耳。云何采?采以不採之采。云何煉?煉以不煉之煉。何謂不採之采?龍閑虎靜,守雌不雄。建子之月,其氣始升,神即隨其升而逆入鼎內,就便引來,所謂不採之采也。何謂不煉之煉?彼在我家,即藥是火,相融之久,其陰自化。陽即因之而長,積在爐中,自然運化,故曰不煉之煉也。但其間須要凝神以待,乃能采之。調息以守,乃能煉之。精盡化氣,腹內充實,而內丹可結矣。

第三十章河車細旨

河車者,得藥運行之要旨,非存想搬運之法。乃子午進退,陰陽合閉,內外升降,天地自然之火候也。
自築基以來,金鼎充足以後,調內息,凝內神。神息相依,風火交合,忽然而靈芽吐萌,氣機生動,吾即起河車以煉之,使之自下往後,由督脈進,逆流天穀,而返中宮,此得藥當行之事也。惜後不得真傳,多落存想搬運,空空往來,有何益哉?只緣妙悟少人,故仙師難說耳。今吾試言之:其妙在意守於內,神馭於外。然自有此說,而疑者紛紛矣。蓋以真神即真意,如何兩處分身?主內複主外,安得獨充二役?此疑之必然者也。抑知神守內庭,只貴凝,而不貴運,運則必用乎意也。周天之妙,外運逸,而內掌勞,故內掌必以意當之。譬之於人也,身坐燈前,影現壁上,身動而影亦動也。語發室中,聲流牆外,語出而聲亦出也。意也者,即如神之身與語。神也者,即如意之影與聲。未有不相見、不相聞者也。故以意籌其內,而其神自運於外,是二仍是一,運內即運外,不要管著它,自然兩相知也。何則?真意居中,調遣呼吸,以內應外,此本知有內者也。然而真意流行,穿關過頂,又有隱隱相知者。是神乎?是意乎?此神還即此意乎?伍真人云:「有兩相知之微意」,蓋即此也。吾不知神與意之何以化體分身也,又不知神與意之何以裏應外合也,即以不知為真知而已。吾只伏吾意而調吾內,這裏氣動,那裏氣升。這裏風行,那裏風送。這裏是意,那裏是神。是神、是意,分而不分。只覺守內者會理家事,馭外者即上天門,不知其何以有此兩相知之微意也。玄乎、玄乎,泛仙槎,遊銀漢,朝碧落,歸黃庭,機暢神流,快活極矣。日日迴圈,朝朝來往,氣沖百節,灌注三宮,則所得之藥,方不致閒散無用,而真氣愈多矣。籲!世人昧卻河車旨,搬運勞勞枉費心。不把真傳詳細說,饒君到處去摹尋。

第三十一章真心論

金丹之道,貴得真神、真氣、真精,而後能成造化。然不用其真心,亦不能得此真精、真氣、真神也。真心者,識念未起之前,人慾未交之會,陰氣未染之萌也。
修身妙道,全在定靜中下手。學人煉己未純,惟有此著功夫,稍能濟事。兵家所謂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時也。當心地偶清之際,吾則閉塞三寶,凝神調息。內想不出,外想不入。此時慾念未發,有功即效。乘識神之未用,而可以見其真神矣。乘濁氣之未擾,而可以養其真氣矣。乘淫精之未播,而可以待其真精矣。一心專向,致虛極而守靜篤,並可以認其玄關矣。此性命雙修之第一義也。真心之用,豈不妙哉?
如待有事物交接、人我應酬、笑言飲食之念,觸動心機,而乃從而克制之,則內心浮動,雜念已生,吾止之而即止,幸也。苟或止之而複起,麾之而來,愈逐愈多,如逢強敵,閉目作天人之戰,撫衷為糜爛之場,心敗矣。可奈何?
大抵初基之上,比不得塵緣久淡、對境忘情之人。頓悟虛空者,固稱上智。漸悟了性者,亦非下流。學人只覓真心下手,雖煉己未到,亦可覓靜入門,總要遇而勿失耳。其真心,或在平旦,或在晚間,或散於十二時中,自領之而自取之可也。
是說也,其名似創,而實未創,且有便於初學之流,亦與前古丹經融通不悖。苟如此漸造之,時時守其真,日日抱其真,無時無日,不見其真。由其漸而及其常,久久純靜,則並舉煉己之功而亦包之矣,不更大歟?然則心地偶清明時,正是一派好功課、好光陰、好境界,願人以一刻千金珍重視之也。

第三十二章心神直說

心為一身之主人,神為三品之上藥。惟心與神,是二是一,不可不辨也。
老君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故常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陸潛虛曰:「調息之法,自調心始。凝神之法,自調息始。」此聖賢仙佛之梯航,吾人入德之路也。下手學道者,必須攝念歸靜,行、住、坐、臥,皆在腔子裏,則守靜始能篤也。蓋有念為妄心,無念為真心,人能收念於平日,而還其所止之地,乃能專心於臨時,而堅其入定之基。聖人云:「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是也。心之靜者,息亦易調。心愈細,而息愈微也。息調則神歸,於是而再安其神,凝於氣穴之中。夫心也,而又曰神。何也?蓋心在絳宮,動以紛之則為念,靜以收之則為心。即靜心而返乎神室,則為神。神也者,無思、無慮,無為之中無不為,無用之中藏大用,此所謂三品之大藥也。凝神之際,務要與息相依,毋以神逐息,毋以神運息。逐息則神散,運息則神搖。只要息息動盪,任其天然,隨其自然,斯其神愈覺凝然。迨至靜極而動,是神之得乎氣機。是氣初破鴻濛,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修道之士,乃如是有為也哉。

第三十三章神息妙用

神者,火也。息者,風也。欲識風火玄機,須將神息安頓。神貴含光默默,息憑真氣綿綿。但安其神,不逐於息。有如爐中聚火,箱管抽風,風自扇而火愈紅,火愈紅而金自化。可見是風來助火,並不是火去追風矣。但其中尚有機竅,欲令風箱之氣專篤而吹,必使風管逼爐,使它從消息中度去,乃能煽起爐焰,火色重青。學人凝神聚氣,即是火熔金,息向坎中吹,又即是引管逼爐,助風追火之勢也。爐中火發,陽光騰騰。此時神即是氣,氣即是藥。猶之火煉鐵紅,紅鐵亦火。瓊琯翁所謂「火即藥、藥即火」者,此也。火藥交融,金丹立就。若使息不內吹,徒向喉鼻中播弄,即是管不逼爐矣。不可笑乎?

第三十四章神息再論

息靜則神歸,凝神之法,固賴調息。神定則息住,調息之法,亦賴乎凝神也。蓋其存神於虛,則內息方有。所以息戀神而住,神依息而留。神息兩平,若存若亡,不知神之為息,息之為神也。風得火而煽,火得風而灼。相維相系,又不知風之為火,火之為風也。功夫純熟,真有不可以文字形容者。

第三十五章氣息妙用

曹元君云:「我與諸君說端的,命蒂從來在真息。」以真息為命蒂,何也?蓋吾人以後天之呼吸配先天之呼吸,而先天之呼吸乃是身中真氣,被息引動,悠悠來往。斯時也,是息動耶?是氣動耶?息動氣亦動,兩不分明。息中有氣也,故曰真息氤氳。氣中有息也,故曰真息橐龠。真息動而真氣生,真氣來而命蒂生。複命之根,養命之源,護命之寶,誠在乎真息而已。

第三十六章神意妙用

神貴凝,《契》所謂「安靜虛無,內照形軀」是也。神非意,所謂「內照玄關,必用真意」是也。吾聞沖虛云:「真意者,虛無中之正覺。」潛虛雲「灌註上下,必以元神斡運乎其間。」元神之斡運,即元神之正覺。不得謂元神即真意也。自有體用之殊耳。蓋杳冥無為,靜中宰運者神。從容大雅,理事不亂者意。故神為丹君,意為丹使也。神與意,實有體用之分。既分體用,則二也。用因乎體,故又可以一物視之。
但有進說者:欲培真意,須養元氣。真意從靜極而生,乃克成吾之妙用。道所謂常應常靜,儒所謂安而後能慮,釋所謂定中生慧也。

第三十七章神意再論

垂簾打坐之初,神意有不必分者。至於動靜交作,則神意分焉。有時當以神守中宮,而或以意代之,不可也。如致虛、守靜、觀其複,當其臨爐之會是也。有時當以意守中宮,而或以神將之,不可也。如擒鉛、制汞、掌天罡,作媒合之際是也。何者?神則無為,而意則有為也。神則無為無不為,意則有為有以為。神為意之神,意以神為真元,神主靜也。意為神之意,神以意為正覺,意能動也。欲養元神,須以無念為主,而後能無為無不為。上陽注《參同》云:「真人潛深淵,無念以應之。浮游守規中,無念以使之。呼吸相含育,無念以致之。三姓既會合,無念以入之。」無念之用,尚不止此也。欲動真意,須以煉己為先,而後能有為、有以為。潛虛《就正篇》云:「煉己求鉛,以己迎之。收火入鼎,以己送之。烹煉沐浴,以己守之。溫養脫胎,以己成之。」己土之妙,亦不止此也。
神哉、意哉,直貫金丹之始終,須臾不可離也。其他尚有妙用處,總在學人自參,吾特集諸說以啟其端焉。

第三十八章共爭不朽之論

古人有言:「太上立德,次立功,次立言。」三者俱不朽。夫存不朽之神者,道也。而三者亦不朽,以其為道之助也。仁慈之德為道體,謙柔之德為道用。普濟之功為道體,修養之功為道用。至於言,則功德之記,而載道之文也。故能共爭不朽雲。今夫朽則凡,不朽則聖。
人之所以能爭不朽者,以其無所爭,亦以其有所爭。無所爭,則後其身而反先矣,柔其志而克剛矣。有所爭,則男子之鬚眉,丈夫之氣骨,英雄之果敢,豪傑之猛烈。不與人爭一時,直與人爭萬古。孔子曰:「當仁不讓於師。」師正恐其不能爭,空自頹於無勇也。先儒云:「平旦之氣,清夜之神,直與聖賢無異,人能即此而充之,雖孔顏不遜也。」釋乘云:「能仁寂默,何異釋伽?般若行深,何殊自在?」道書云:「瞿曇不從地湧,鐘呂豈自天來?」此皆以道為爭,而不必讓於前者。志士勉乎哉!千真萬聖,原不忌人之共爭夫道也。

第三十九章功成名遂身退論

《道德經》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愚以為天之道即人之道,亦即修身之道也。天以生成暢遂為功名,時行物育,天道於焉退移,藏身冬令。此天道也。人以盡忠為功名,功成勇退,名遂身藏,英雄所以從赤松子遊也。又以全孝為功名,志體交養,其功也。宗族交稱,其名氣。父母百年,人子事畢,退身保命,此人道也。丹士以致虛守靜為無功之功,杳冥恍惚為無名之名,至於返還功成,聖胎名遂,退身祖竅,抱一還虛,此修丹之道也。通德類情,識者思之。

第四十章仙佛同修說

性命雙修,此本成仙、作佛、為聖之大旨。或謂佛修性、仙修命、儒治世,分門別戶,蓋不深究其宗旨也。
愚按:佛重性,而其中實有教外別傳。非不有命也,特秘言耳。其重性功者,蓋欲人從性立命,能使性量恢宏,照十方而無邊無際也。仙重命,而其中亦有教內真傳。非不言性也,特約言耳。其重命學者,蓋欲人即命了性,能使命根永固,曆萬劫而無盡無窮也。若使性功圓滿,外無立命之修,則真性難存,終屬空寂,又何能法周沙界乎?若使命功周到,內無盡性之修,則真命雖守,徒保色身,又何能神通三界乎?惟佛有教外別傳,則從性立命,極樂之地,益見空明。唯仙有教內真傳,則盡命了性,而大羅之天,益見超脫。是仙也、佛也、聖也,此雙修而非單修者也。故釋伽到禪定時,而有貫頂穿膝之效。迦葉談真實義,而有倒卻剎竿之奇。試思於意云何?呂祖云:「單修性兮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紫陽云:「饒君了悟真如性,不免拋身卻入身。何如更兼修大藥,頓超無漏作真人。」略舉一隅,可以類推也。
至於行深般若,五蘊皆空。丹熟大還,十年面壁。六十耳順、七十從心。夫而後性命雙了,同登空超之境,而仙、佛、聖皆成也。故達摩初祖了道歌云:「三家法一般,莫作兩樣看。性命要雙修,乾坤不朽爛。」人又何必是非哉?
且更有說者:三教嗣續,皆不能知。知此必不互相牴牾。只索各盡其道,以歸於道也。今設一大道主人於此,為三教說法曰:夫三教者,吾道之三柱。分而為三,合而為一者也。道不能分,無變化,道不能合,無統宗。是故以三柱立其極。釋道言性默言命,仙道傳命默傳性。儒道則以擔荷世法為切。言性難聞,言命又罕,並性命而默修之。遂使三家後裔,各就祖派,分為專門。掀天震地,講起是非,開出無邊境界。佛攻道,則有翻空出奇之妙想。道攻佛,則有踏實指陳的神思。儒攻佛與道,則有翻瀾不窮的文章,流竅不休的耍子。而豈知皆道之分也。道既分三,其中豈無枝流之不同?邪正之不類者?奈何不思其本,而談其末也。
夫以性兼命為一脈,以命兼性為一脈,渾乎性命為一脈。此三脈皆道脈也。及其還無,一也。偈曰:吹了明燈頑耍子,誰知打著自家人。吾言若有相攻者,又是飛花點汝身。

清黃元吉養生靜功心法>.注釋者為邱陵

清黃元吉養生靜功心法>.注釋者為邱陵.供參考. 一、迴光返照 ( 原文 ) 孔德之容,即玄關竅也。 古云:一孔玄關竅,乾坤共合成,中藏神氣穴,名為坎離精。 又曰: “ 一孔玄關大道門,造鉛結丹此中存 ” 。 《契》曰: “ 此兩孔穴法,金氣亦相胥 ” 。 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