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西派性命雙修源流理法部(叁)

第七節     內外玄關與內外爐鼎 
         自唐宋以來,各家丹書敷陳玄關妙義者,難以悉數,然能指示內外兩個玄關者,我未見其人也。夫藥物鼎爐,既有內外之殊,則玄關亦當有內外之分也。今予不辭漏逗,再為訣破。心息相依,在外面虛空中,打成一片,是為外玄關。此中有戊土,為九還之根本。外者色身之外也。外面心息依到靜定,定久湛寂,色身之內亦成如○之象。此內淨空,一念不起,一意不動,為內玄關。內玄關一現,四象自合,坎離自交,水火自然既濟,五行自然攢簇,戊己二土相融時,即為口對口,竅對竅之妙境也。非言語文詞所能形容,惟默契而已。外玄關一現,周身自然酥軟美快,恍惚杳冥,先天一炁自來,藥物自生,而奏九還之妙效。 如是外還內返,真炁愈充,而元神愈旺。真陰真陽,互相結合,取坎填離。離宮填滿,陽關亦閉,色身即返成童體矣。 爐鼎所以盛藥,云內外者,內藥外藥所分也。爐虛空也,鼎亦虛空也。唯空能受,惟空能容,是故爐鼎之妙,貴乎虛空。丹書中言,偃月爐,硃砂鼎,或乾鼎坤爐,金鼎玉爐,以及威光鼎、懸胎鼎者,所在皆是。而能剖示內外二個鼎爐,明白了當者,尚未見其人也。 今予不辭葛藤,亦為訣破之。外爐鼎即在心息相依到如此○之象之境界。以此產生外藥而成九還之功。內爐鼎須工夫到大定境界,色身之內亦成真空○,得內玄關。則內爐鼎亦成立矣。是故外爐鼎乃七返邊事,坎離龍虎交所用之爐鼎也。內爐鼎乃性理,無作無為之自然。紫陽所謂 " 內有天然真火,爐中赫赫長紅 " 也。外爐鼎乃命功,有作有為之自然。紫陽所謂 " 外爐增減要勤功 " 也。總之內外爐鼎,都不能著在色身之中,方是真爐鼎,真著落。外爐要天與人合發,則內爐自然萬化定基矣。所謂磁石吸鐵,隔礙潛通者也。 總之,工夫貴乎大定,內外俱淨,內外俱空。果到大定真空境界,戊己二土自合,內外爐鼎俱全,內則七返,外則九還,由真空而顯妙有,即妙有以合真空。空有交徹,妙竅齊觀。境智混融,物我無間。自他不二,主仆交參。即以法界為爐,六大為藥。運起性空真火,鍛煉塵沙無明。轉凡質成靈體,超有漏成無漏。出五陰而轉五濁,斯乃玄宗之大機大用也  

第九節  守黃庭養穀神淺釋  
          劉悟元在注張三豐《無根樹詞》中 " 守黃庭,養穀神 " 句釋雲: " 符火不差,沐浴合時,陰陽相應,不偏不倚,玄牝立而穀神即生於其中矣。黃庭者,中央正位,即陰陽相合之一竅,又號為玄牝之門 玄陽牝陽,陰陽合有此竅,陰陽偏無此竅。有此竅,即有穀。有穀即有神。無此竅即無谷,無穀即無神。谷即黃庭,黃者中色,庭者虛也。因其中虛,故以黃庭名之。虛則靈,靈則神,是謂穀神。試觀山中兩山劈裂,中開一谷,人呼之則谷中聲應,此應之聲,即穀神也。俗名崖娃娃。人之陰陽和合,其中有神,亦由是也。 然不到陰陽相合地位,無此中無此谷,安有神居。若果到陰陽相合時,便有個中,便有個穀,神自生。所謂先天之炁自虛無來者即此。所謂真空而含妙有者即此。所謂 ' 要得穀神長不死,須憑玄牝立根基 ' 者即此。果陰陽和合而為一,則谷神鎮居黃庭,是謂男子懷胎。曰守黃庭者守中也。養穀神者抱一也。守中抱一,十月功畢,身外有身,即與天地並長久。此等真實法象,系虛空中事業,不從色象中做作。彼一切在臭皮囊上弄搬運工夫,妄想成聖胎者,豈知穀神之所以為穀神乎? " 所謂陰陽和合,守中抱一者,非心息相依妙合於虛之謂乎?一切在臭皮囊上作事業者,可以醒矣。

第十節  外身頌 
          欲煉法身,須外其形。虛空是主,色體是賓。賓主交歡,內外相應。 北海之鶤,南溟之鵬。拼搏萬里,不離方寸。         
  丨之為一,□之為○。兩物合併,巍巍中正。三才之竅,二五之精, 靈山塔下,虎躍龍騰。闔辟陰陽,是名玄牝。     
   水火即濟,金木相親。自心是息,日月是明。陰陽合璧,扭轉乾坤。 一合理相,不二之門。三陽開泰,玉線金針。     
   絡馬之韁,牽牛之繩。惟拴鼻孔,劣性可馴。深井打水,人在井唇。 冶人鼓風,惟拉橐柄。提綱執領,一舉萬應。  
   欲轉其甕,甕外搬運。欲轉轆轤,惟踏轉輪。風起天末,雨潑空溟。 天人一理,物我無分。故求真我,必外其身。
   茫茫宇宙,渺渺乾坤。匡廓悠遠,恍惚杳冥。可稱大身,實似無身。 一之為物,捲曲為○。無窮奧妙,豈在色身。 
   山不在高,水在深。恬淡中定,養吾德馨。呦呦鹿鳴,食野之萍。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優遊天心,常樂我靜。   
   眼耳鼻舌,人之外門。肝腎肺心,人之內因。內外相通,表裏相乘。 不遠不近,相吐相吞。天人交接,豈非黃庭。 
   聚則成氣,散則為零。放之無外,收之毫針。出日入月,吐霧吞雲。 披堅擊銳,透骨穿筋。一開一合,不離玄牝。  
   海天萬里,上下間隔。一線牽動,四維六合。天之鬥柄,人之樞轄。 空穀傳聲,山鳴壑接。性命根宗,豈真無物。     
   《參同、悟真》,萬古丹經。《道德、金剛》,盡倡空零。窮究《中和》,  
     細參《藥鏡》。兩重天地,天人相應。除此虛空,何可比並。   
   上田修性,下田修命。性命雙修,上下交並。若求玄關,機動籟應。 發則成竅,息則無形。故求玄珠,中央位正。    
   三千六百,多有聖賢。厚彼薄此,執魚執筌。脾肺肝心,九竅百骸。 各有專司,究不全面。惟此天心,天人無間。      
   外身易形,蘊空理明。論雖反復,為作借鏡。意專與誠,氣集神凝。 地心吸力,簇聚生能。故稱無極,是最上乘。       

第八章  道學源流考 
        伏羲畫卦,宣造化之秘機。女媧補天,揭坎離之妙用。然皆有象而無文。至修養之學,著於文字者,始于廣成子語黃帝之言。 莊子《在宥篇》曰: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於空同之山(空含虛空,空明之意;同含冥同意,與洞通。空同聯起來看,寓虛空大洞之地,暗寓道竅即玄關之象),故往見之。曰: " 我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穀,以養民人,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為之奈何? " 廣成子曰: " 而(作汝解)所欲問者,物之質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殘也。自而(汝)治天下,雲氣不待族(作聚解)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 , 日月之光益以荒(失色無光)矣。而佞人之心翦翦(淺陋貌)者 , 又奚足以語至道哉! " 黃帝退,捐(拋棄)天下(指政事) , 築特室,席白茅,閒居三月,複往邀之。 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曰: " 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長久? " 廣成子蹶然而起,曰: " 善哉問乎!來!吾語汝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深遠暗昧,微不可見曰窈,深不可測曰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深靜貌)。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汝內,閉汝外(不使心動,不為外物累),多知為敗。我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於杳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嘗衰。 " 黃帝再拜稽首曰: " 廣成子之謂天矣! " 廣成子曰: " 來!餘語汝。彼其物無窮,而人皆以為有終;彼其物無測,而人皆以為有極。得吾道者,上為空而下為王;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今夫百昌(百物),皆生於土而反於土,故餘將去汝,入無窮之門,以遊無極之野。吾與日月參光,吾以天地為常。當我,緍乎(迎我而來,泯合啊)!遠我,昏乎(背我而去,昏暗啊)!人其盡死,而我獨存乎! " 此道家養生之要素,長生久視之玄樞也。篇中最肯綮處,乃守一處和四字,即心息相依之工夫也。金丹之學,即濫觴於此。煉者心息相依,則神氣合而陰陽和,靜寂而入於窈冥,是為坤藏,為至陰。然我既返純坤○,則虛空中之純乾丨,必相感而來。恍惚相逢,時至神知。丹書所謂,鉛生癸後,一陽來複,是謂至陽,為大明。陰陽有藏者,藏心息于玄竅也。抱神以靜者,神息相依,而漸入靜定也。昏昏默默者,依久入於虛無混沌之鄉也。守一者,守此真一之炁以結道胎也。處和者,水火相當,真炁沖和,周身酥軟酣暢似醉也。丹法以我之虛寂,感彼乾陽真炁,日積月聚,凝而為丹。總以天地無涯之元炁,育我之色身及法身。久之氣化,易形成仙矣。 此中無勞無搖,無見無聞無知,皆為養神安息之要旨。神定而後氣回,氣回而後丹結。故養神為玄養之嚆矢,返還之前驅也。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曰入、曰遂、曰藏、曰守,皆示火候之妙,而總之以處和。其曰入無窮之門,而遊無極之野,與天地合其常德,則大定真空之象也。其曰物將自壯,彼其物無窮,彼其物無極,則示藥物之玄微也。此三物字,即守一之一字,即指先天真一之炁而言也。靜以存之,動以探之,累積長久,身心俱化,形神俱妙,而道集於我躬,而人盡死而我獨存矣。 此篇妙文,語雖簡短,而藥物、火候、真土、採取、溫養之功,長生久視之理,罔不兼賅。明陸西星著《南華副墨》,謂看千卷丹書,不如讀《在宥》一段,洵屬知言。廣成子或謂即道祖之化身也。然猶淺略釋者,黃帝至空同而見廣成子,是黃帝自身大定真空,而自見法性身。法性至廣至大,三種世間(即正器世間,有情世間,正覺世間),依之建立,故雲廣成。此本源自性,人人具足,只因妄想纏著,情見染汙,不能證得。若我人法空,情識盡時,真如法性,依然現前,十方圓明,朗然大覺,如雲開日出相似。此黃帝必到空同,始見廣成之密旨也。 永嘉《證道歌》雲: " 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 " 紫陽真人雲: " 妙覺圓光,映徹表裏,包裹六極,無有遐邇。 " 妙正真人雲: " 心與佛,等虛空,空中之物妙難窮。碧海光涵輝萬道,青山色霽聳千峰。休摸索,莫施功,無形無象會絕蹤。真如妙相非原相,六通解慧亦非通。塵塵起處物物現,刹刹隱處心心空。認得摩尼一粒珠,恒河沙界光常徹。 " 豈非廣成子之法象歟?是故道家之廣成子,即佛氏之如來藏。禪宗之實相無相,涅槃妙心。華嚴宗之一真法界。見之者,不特登仙長生(按即《涅槃經》所謂常住),黃帝能參廣成,自然得道成真矣。演道之語,慎內閉外,守一處和,含精養神,形與道冥,乃黃帝現身說法,以啟我華玄教之宗也。 《列子》書中,載黃帝演道之語,共計四段。其一曰: " 形動不動形而生影,聲動不生聲而生響。無動不生無而生有。形必終者也。天地終乎?與我偕終。 " 此段要旨,明滅流轉之意,在乎一動。逆生死流,端在無動。以動則離本,靜則歸根。 " 無動不生 " 一語,最為肯綮。學道者能到心無動境界,則轉生滅為寂滅,出離生死無疑矣。
其二曰: "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 此章密示外玄關,心息相依,不忘不助之旨。乃玄宗唯一登進之路,旋息歸元之綱領。涵虛祖曰:穀神者,元性也。谷以喻虛,神以喻靈。體虛靈則不昧,不昧者即不死。夫谷神而複謂玄牝何也?蓋以玄天也,牝地也。天地合而玄牝成,其間,空空洞洞。聖人治身,即借空洞之玄牝,以養虛靈之穀神。故以穀神之名名玄牝,此因用取名之義也。陰陽來往於其內,坎離交媾於其中,天地交泰,不外乎此,故稱為天地根,言天地互藏之根也。天地之根,乃天地之心,是謂無身之身,無心之心焉。又雲虛空無為,道自歸之。噫!玄宗修養之要,孰有過乎是哉。斯誠可謂眾妙之玄樞,五千之指歸者矣。 其三曰: " 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 " 精神入其門者,入乎玄牝之門也,骨骸反其根者,返乎神氣之根、天地之根也。神息相依,同歸於虛無之窟。自然離形去智,不復有我執之存矣。夫心智形骸,陰陽之一體,偏積之一氣。及其離形歸根,則反其真宅,而我無物焉。凡人以形為我,緣我則有情,情多者愛溺深,而情少者嗜欲薄。唯至人無我,了識其神,令歸乎真,形便歸乎土,向時之我尚何在耶?言簡意賅,極言心息相依之妙也。 其四曰: " 朕之過淫矣,養一己其患如此,治萬物其患如此。於是放萬機,舍官寢,去直侍,微鍾懸,減廚膳,退而閒居大庭之館,齋心服形,三月不親政事。晝寢而夢,游于華胥氏之國。 " 稟生之質謂之性,得性之極謂之和;故應理處順,則所適常通;任愫道,則遇物斯滯。黃帝能自覺如此,是故能捐棄一切,齋心服形,而夢入于華胥氏之國也。此明忘形養神,從玄默以發真智。始其養也,則遺萬有而內澄心,是即心息相依,凝神於虛之要道也。發其智,則化含生以外接物,齋心服形,不親政事,隨機應感,無往而不自適也。至人本無夢,夢必神遊仙。黃帝之所以能 " 斫撻無傷痛,指擿無痟癢。乘空如履實,寢虛若處實 " ,非皆心息相依,神入於虛之實義乎?無怪其不 " 雲霧不硋其視,雷霆不亂其聽,美惡不滑其心,山谷不躓其步 " 也。神行之妙,有如此者。非大定真空者,其孰能臻於此哉。 訣曰:神息妙合,複歸混沌。守中抱一,身心寧寂。虛靜恬淡,眾聖所宅。返乎未生,乃見道源。性空本體,妙絕言詮。聖賢大慈,為示綱要。身心虛寂,道自來歸。常德不離,複歸無極。 第九章  性命雙修之理法 第一節  性命雙修入手 魚兒離不開水,神兒離不開氣,人兒離不開呼吸,此理十分淺近,人人所共知也。由此可知,呼吸是吾人生命的源泉。呼吸一斷,生命即宣告結束。故呼吸出入之地的鼻孔外虛空寸徑之地,為我人之心根命蒂之說亦俱此實有之據矣。 生命本從呼吸中來,生命亦從呼吸中去。故欲留此生命,益壽延年,亦非從此呼吸中入手不可也。一呼一吸為一息,故知息即命也。吾人之感知意識為心,故知心即性也。故知性命雙修者,即心息相依之道也。魚水相依,神氣合一,能不長生久視乎哉。 事實證明,各人亦可自己去體會來證實。鼻孔外虛空寸徑之地,非吾人呼吸起動之處乎?非吾人念頭生髮之地乎?息動則念生,念絕則息止,故念之與息,本為不可分割之關係,而以鼻孔外之虛空為統轄,則天人統體觀之現實體系亦可由是而立矣。 石杏林雲: " 一孔玄關竅,三關要路頭。忽然輕運動,神水自然流。 " 三關者精氣神三寶之關也,耳目口三要之關也。能耳目口三要閉塞而不發揚,則精氣神三寶自歸元而互相固結矣。故此一孔之玄關竅者,非三關之要路頭乎?非特此也,實天關地軸之要路頭也,天人合體之要路頭也。若果神息相依於此,線棙輕輕為之運動,神水能不自流乎哉。歸根自有歸根竅,複命寧無複命關,非此之義乎? 現在關竅即已闡明,源頭亦已探得,三關要路頭之玄妙機關,或可取得公認。苟非執色著幻,稍重古人立說本旨或略重原文之客觀現實者,終不可以臆想、肚撰,以予言為非也。《金丹》四百,《道德》五千,《參同》《悟真》,《心印》《金剛》,《莊》《列》諸子,明文俱在,莫非歷史之見證。若不是自作聰明,附會臆說,終無曲解之可能也。 我再舉二個例子。譬如古人 " 致虛極,守靜篤,自有一陽來複 " 之短文,立論清楚,簡單明瞭,本不難懂。所謂致虛之極而守靜之篤,實神息兩定於虛空之義。虛靜之極,藥自歸元,此一陽來複之機,本是自自然然,不容絲毫做作。若論功法,就是心息相依,潛神於虛而靜定之而已。此即陳致虛、陸潛虛、李涵虛諸真名命之由來也。古人因悟訣立名,以之為銘而體悟之也。 再如《四百字》之 " 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 " ,對玄竅方所,作出徹底的揭露,本甚明白親切,平鋪直敍。所謂 " 此竅非凡竅 " 者,非凡體上有形之竅穴也。 " 乾坤共合成 " 者,是 (乾)卦三陽爻和 (坤)卦三陰爻卦體合成之中也。即揭明天地之中是真中之義。是何等的恰切明確。 關竅之概念不辯明,則心息相依之功法便無從下手。夫虛空一竅者,先天神水之源流也。性命本體之根宗也。此處外通天地萬物,內通人身萬機,天人交通之要道,呼吸闔辟之樞機。非此呼吸不起,非此念頭不生。非此廻風難合,非此性命難留。故舍此虛玄妙道之根源而別尋有形有象根源者是皆緣木求魚之法也。魚兒離不開水,人兒離不開呼吸,本是切近易知之事。而今之某些學者,偏要競其技巧,必欲取水于北海(指下田腎宮),搬火于南山(指上田性宮),而不知於最切近之心息中而求之。是必南轅北轍,登天入地而遠求之者,吾不知其可也。此餘之所以不惜筆紙,反復而慨論之也。

第二節  外身易形小議 
   《道德經》曰: "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 《參同契》曰: " 化形為仙,淪寂無聲。 " 寒山子曰: " 益者益其精,可名為有益,易者易其形,是名為有易;能益複能複,當得上仙籍。無益複無易,終不免死厄。 " 西王母曰: " 行益易者,為常思靈寶。靈者神也,寶者精也。 " 可知外身易形之道,的是玄宗修證之直指。 外身者,明身外虛空一著。如運甕者,必立在甕外,方能運轉自如。易形之道亦然。必先舍此色身,到外邊虛空中去凝神調息,方能無中生有,盡七返九還之妙。是故雙修丹法,最初從身外虛空下手,最後即在身外虛空了手。自始至終,步步不離虛空,盡在外邊運用。而一切法驗,則盡在色身上顯得。如易發易齒,易血易瞳,乃至易粗重色身為微妙法身,根身世界,一一密轉密移。洎乎脫胎神化,飛升沖舉,神通自在。故能外其身,即能易其形矣。《參同契》雲: " 金砂入五內,霧散若風雨。薰蒸達四肢,顏色悅澤好。發白皆變黑,齒落生舊所。老翁複丁壯,耆嫗成姹女。改形免世厄,號之曰真人。 " 又曰: " 含精養神,通德三元。精溢湊理,筋骨致堅。眾邪辟除,正氣常存。累積長久,變形為仙。 " 此即西派雙修之正軌,天人合發之高效也。 第三節  外身法理 張三豐曰: " 若是學人,知一身內外兩個真消息,了然無礙,方去操持涵養,則還丹功夫,至簡至易,終日采吾身外之黃芽,以候先天之瓊漿。 " 此真是飲酒栽花悟長生之妙也。 茲試論之,身外虛空一著,在道為無名天地之始,在易為伏羲先天之卦,乾南坤北。身內坎離,文王後天八卦之象也。吾人學返還之功,必向身外虛空下手,忘形盡慮,方能先天而弗違。若只向色身內求之,則僅能後天而奉天時而已。故當以乾坤為主,坎離為賓;法身為主,色身為賓。《悟真篇》雲 " 饒他為主我為賓 " 是也。此內外賓主,先後二天界限,必須明白了當,諦信無疑,然後可行返還之功。大用現前,不致被色身所誤。《西遊記》以豬八戒喻人之色身,種種魔障,皆由唐僧誤信其言,受其大累,此示人著於色身之害也。 《神仙綱目》載玄帝捨身岩下飛升,此實示人離色身修煉之效也。捨身雲者,功夫深進,大定真空,身心不動,無論色身如刀割火炙,鑽鋸肢解,或美快麻木,酥軟跳動。我總定在外面,絲毫不動,不去理他,不去著他。永嘉《證道歌》雲: " 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 " 張虛靖雲: " 任從他,不理他,莫管他,他是他(各他皆指色身言),其奈我何。 " 果能如是,離卻色身,絲毫莫著,方是真正先天。即唐僧能步步聽悟空之言,不依八戒之語,則一切魔難,無從發生,咫尺西天,可順利前進矣。 譚紫霄《化書》雲: " 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 " 薛道光雲: " 若人空此幻化身,親受聖師真軌轍。 " 《丹經》雲: " 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 " 皆示人虛空一著,乃丹法最要之秘鍵也。 古今丹書,發明虛空一著,最妙莫如《西遊記》。孫悟空自號孫外公,是行者悟空色身,到身外做功之標幟也。身孫諧音,功公諧音,悟之自明。試觀唐僧一離悟空,即遭魔難。悟空外出,每於地上畫一圓相○,請唐僧等安處其中,謂一出此圈,即生危險。此圓相即悟空之標幟,亦身外虛空之標幟也。恐讀者不會其意,故複作此現身說法之舉。以明丹道始終須在外面虛空運用,不可絲毫起意著身也。 丹道防危慮險,即是防其不能捨身,慮其不能忘形耳。若步步忘形捨身,虛無自然,若玄帝之飛升於捨身岩下,更何危險之有。又悟空每戰,必先向妖精致詞雲:你認識孫外公嗎?無如這類妖精,只想吃唐僧肉,延年益壽一萬年,皆不能認識。此實譏笑,抱著色身做工夫,開關展竅,後天降升,搬運氣血,以求長生者。惟有一九頭獅子,默想片刻,笑道: " 原來是他,我玄孫,你錯惹了他也。 " 連說二個他字,能體會虛空一著之他,故稱謂師祖(獅子)。獅子與師祖,孫外公與身外功皆是諧音。意謂果是真師,必叫人從身外虛空下手做功,而妖精邪妄,亦自無法惹之矣。 乃何世人,貪戀心重,以假作真。身外財物,尚不肯舍,何況此身。先師祖傷之,為著《三教一貫》一書,處處教人舍此色身,向身外虛空中養神調息。《一貫總說》雲: " 金丹大道,儘是身外虛空一著,倘有一毫著在後天色身,即是差毫髮,不成丹。 " 又曰: " 若究極而言,說與此身無涉,尚屬皮毛。工夫必須做到與心知意識毫無交涉,方是真正先天。 " 是不但色身須舍,心識亦須舍矣。必到大定真空,身心兩空境界,方契外其身而身存之玄旨。白玉蟾雲: " 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經千萬篇。人若不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羅仙。 " 此與老子所雲: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若吾無身,吾有何患。 " 亦何異乎?蓋學道最怕著在色身。更明告之,凡是下功,但覺身中有一絲一毫一忽跳動,急速向外心息相依,此即捨身二字之真口訣也。萬卷丹經,皆言要防危險。如何是危險?凡下功,但覺身中有一絲一毫一忽之跳動,如不急速向外心息相依,即是大危險。急速依之,即無危險矣。余如遊思隨起隨滅,或覺身中有一絲一毫陽物舉動,不論剛柔,都要急速向外心息相依。行之三月,身心自然靜定,氣血自然和暢,走漏自然無有,效驗真神速也。先師祖又雲: " 濩二十餘年之辛苦,求師口訣,即是求此口訣也。 " 清迦陵禪師《宗鑒要》雲: " 參破工夫須是疑,破參之後,工夫須舍。一切見聞覺知,乃至智慧德相;一事不舍,一事不圓,一物不舍,一物不周。 " 宋囨悟勤禪師雲: " 作家宗師,唯許人舍知見,胸中不留毫髮,蕩然如太虛空。悠久長養純熟,此即本地風光,本來面目。 " 又雲: " 行住坐臥,無不透徹,物物頭頭,靡有間隔,喚作乾白露淨,闡明自心不可只麼守之,守住便落窠臼。卻須勇猛割斷,十分棄舍。轉舍轉明,轉遠轉近,抵死打疊,舍卻命去,始是絕氣死人,方解向上行履。唯己自知,知亦不立。釋迦,彌勒,文殊,普賢,德山,臨濟,不敢正眼覷著,豈不是奇特事。 " 以禪玄兩家知識,開示舍字工夫,皆極綿密。大抵入道,須時時能舍,不僅做工夫時為然也。凡遇物情留戀處,聲色習氣現前時,均當提起金剛王寶劍,猛烈割斷,不留餘情。扳緣心最難治,最妙處置方法,將其離開色身,而留住於虛空之中。渠一見空王,只得束手待斃,再無伎倆矣。 故玄宗凝神於虛,與息相委蛇,而相見於無形,相融乎太虛。實為降心之妙法,捨身之秘旨,成真之捷徑也。
第四節 外身虛靜 外身者,即離開色身,而入於虛無之域也。故謂之虛玄大道,無著真宗。惟虛能玄,堪為大道,惟無不著,始是真宗。故除此虛無一竅之外,即非大道非真宗矣。 虛玄者,從虛空下手,其間煉精化氣,煉氣化神,以至煉神還虛,粉碎虛空,皆在身外虛空中行持。直至形神俱妙,與道合真,總以虛空為道,故雲虛玄大道。廣成子曰: " 餘將去汝(離開色身也),入無窮之門,以遊無極之野(虛空也)。 " 老子曰: " 道沖而用之,故不盈。 " 又曰: "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複歸於無極。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 此章全示虛玄之旨。古始者,無名天地之始,即是一虛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不可致詰,不皦不昧,不可名,無物,無狀,無象等語,竭力描寫虛空一著之玄。 呂祖雲: " 舉世盡皆尋妙竅,誰人空際得真詮。 " 重陽雲: " 要見真空,元始虛無是祖宗。 " 玉陽雲: " 今生若要登雲路,不合虛無不得仙。 " 李清庵之《煉虛歌》,對虛玄之旨,尤其說得淋漓盡致。禪宗古德曰: " 欲究法王之心,必極其空,然後能契不空之德。 " 莊子曰: " 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 " 又曰: " 出無本,入無竅。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天門者無有也。而無有一無有,聖人藏乎是。 " 此正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之境也。真是虛玄極矣。 無著者,無所住也,無執心也。忘物忘懷,無我無人也。無著者,兩邊不立,中道不安,不住生死而出入生死,不住染淨,而出入染淨,最為超脫。故老子謂: " 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 正示無著之妙也。再就返還工夫言,心息妙合,一到酥軟麻木,起種種色陰變化,絲毫不能著他。無著者,防危慮險之要著也。 道由虛玄而入,無著以持,靜定以得,方能一靈獨露,不落窠臼。簡言之,惟一虛一靜而已矣。虛為虛心,靜為靜氣,合之即為安靜虛無,乃性命雙修之玄要也。 心不虛則氣不靜,氣不靜則息不和,息不和則神不凝。必神氣兩靜而至大定,反于虛無,方為歸根複命之實義也。故老子曰: "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夫物芸芸,將複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複命曰常。 " 陸潛虛雲: " 大道本虛無靜一。靜極而動,遊氣紛擾,生人物之萬殊,而道始落於後天名相之中。故體道者,原本返始,以致虛守靜為本焉。常觀清淨之中,一物不著,何其虛而靜也。少有物焉,則虛者實而靜者撓矣。太虛廓然,片雲生而障礙。淵泉湛若,微風起而波動。焉能複其本然之體哉。故體道之時,時時打疊此心,內者不出,外者不入,使其胸次灑灑,一塵不掛,有以複其天空淵湛之本體。是則可謂致虛之極。非守靜之篤者,孰能之哉。 " 又曰: " 所以複歸其根者,乃道之動極而靜,故物隨機以入也。故歸根曰靜,靜則複歸於無物,而有以還造化矣。故靜曰複命,複命則真常之道也。 " 玄靜雲: " 虛乃乾象,靜乃坤象,能虛靜則體夫乾坤之德,我之身心融入於乾坤大造化之中,而後可參贊夫化育。 " 邵子雲: " 聖人與太虛同體,與天地同用 " 是也。 《莊子?天道篇》雲: " 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亦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撓心者,故靜也。水淨則明燭鬚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淨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故帝王聖人休焉。休則虛,虛則實,實則滿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 " 《刻意篇》雲: " 虛無恬淡,乃合天德。故曰,悲樂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過;好惡者,心之失。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一而不變,靜之至也;無所於忤,虛之至也;不與物交,淡之至也;無所於逆,粹之至也。故曰,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竭。水之性,不雜則清,不動則平;鬱閉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純粹而不雜,精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天行,此養神之道也。 " 《人間世篇》曰: " 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 《列子》曰: " 莫如靜,莫如虛。 " 以上《莊?列》所述,全祖述老聖致虛守靜之旨也。 虛靜之要,《莊?列》揭之於前,歷代諸仙述之於後。伯陽雲: " 內以養己,安靜虛無。 " 紫陽《四百字》雲: " 虛無生白雪,寂靜發黃芽。 " 李道純 《煉虛歌》雲: " 虛極又虛元炁凝,靜而又靜陽來複。 " 陸潛虛《參同契疏》曰: " 安靜虛無者,乃養己之要訣,千聖萬真,同此一旨。 " 司馬真人《坐忘論》雲: " 心安而虛,道自來居。夫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既有欲矣,則耳淫於聲,目奪於色,口爽於味,真性既迷,元精元氣因以耗失而大命隨之。故養己者,以安靜虛無為本焉。 " 虛靖天師雲: " 要得心中神不出,莫向靈台留一物。物在心中神不清,耗散真精損筋骨。 " 浮邱祖雲: " 解使元精歸炁始,沖虛靜處得雲梯。 " 呂祖雲: " 先天一炁是真玄,玄裏玄機須靜專。 " 再看佛家的虛靜之旨,《奢摩他圓覺經》雲: "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靜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 " 龐居士雲: " 靜見真如性。 " 《陰符經》雲: " 自然之道靜。 " 《莊子》雲: " 正則靜,靜則明,明則無為而無不為也。 " 是知道釋同源,皆由虛靜而複其本體也。今之抱色身上做工夫,勞形按引,通任通督者,與道釋所論虛靜之旨,不亦遠乎? 說到工夫,只是在身外心息相依,而得大定耳。訣曰:玄宗初功,凝神於虛,即是虛心之要旨。息與心諧合 , 乃靜氣之真訣。息調心凝 , 乃至大定 , 身心湛寂 , 如如不動 , 渾如太虛,則致虛守靜之旨得矣。
第五節  心息相依的理和法 姿勢:本功法名為心息相依,重在神氣合一之妙。神氣於卦象為 (離 (坎 )。是人身的姹女嬰兒,嬰姹配合,捐戀於中央戊己之宮,戊己即中黃土釜。坐字從二人字從土,心息依虛,即二人坐一土之妙。所以真正坐功,在於神氣是否真正的在中央土釜中結合了,不在於坐的姿勢上過份講究。故本工法只要能心息相依,同定於虛,不管行住坐臥,都為真坐;若終日死坐,心息不依,神馳氣亂,就不足以言坐也。又心即是火,息即是藥,故心息相依之法,即是火藥同用之功,故白玉蟾稱謂 " 以火煉藥而成丹,即以神禦氣而成道 " 也。 然本工法雖不強調某一特定姿勢。但因本功法最大特點,著重一定字。從工夫的起手起,到工夫的了手止,無不以定字為主體。無論調身、調心、調息、調藥、采、封、固、閉、溫養、沐浴,無不在此定中完成。故煉功伊始,便強調要做到三定。三定者,身不動,心不動,意不動也。三定之極而息住念止之四定可冀。故又不能沒有一個固定的姿勢。不過這個姿勢,無須人人強求一致,盡可根據各人自己的體質、功力、能量採取比較適合於本人可以久坐的,自感比較舒適的一個姿勢。是則年老體弱、有病的人,斜靠仰臥均無不可。青壯年體強力壯,為了適應環境,與多吸收大自然的先天元氣,亦可採取站樁功,或於幽野僻靜處打坐之,其功效更為顯著。此故古人有選靈地,結道庵之說也。 但總的要求,仍以坐式為主,因為坐式可以做到四平八穩,久坐不倦,到睡到定,都可以做到兀坐不動,無傾斜倒跌之患,至少不會有過多的危險產生。站式臥式則不無偏叵。坐的姿勢仍不外于平坐、自由盤坐、單盤、雙盤,女子最佳坐勢為跨鶴坐。古人雲: " 男人跌足雙跏趺,女人合膝閉前扉。 " 是男女最佳之坐功姿勢也。其特點是易於保精(經)蕩氣,久坐不損不倦也。總的來說,只能根據各人之體質功力任擇之,不能顛倒神氣同坐與外形坐式之主次也。還有手的姿勢,亦有固定一下的必要。平坐時可平放或仰放於二膝蓋之上,盤坐時可兩手掌重疊上仰,或一手握住另一手大拇指平放於兩胯之中或小腹前,也可雙手合什,豎立胸前,這樣做,不但把手固定下來,還能加強氣源,加速氣旋,以致氣包全身的效應。仰臥時可把兩掌或仰或覆,兩臂從左右兩側平放伸直,平貼椅橋二側或席上,亦可一手握住另一手大拇指輕放於小腹之上。站樁可採取三圓式或抱球式,也可兩手合什如拜佛式,豎於胸前。略舉數例,聊供參考。 功法:既明玄關一竅,即是身外虛空一著,又明捨身虛靜之要,便可下手薰修。工夫原是心息相依,神氣合一,放在外面。但依法可分全攝相依法、直接相依法和間接相依法三種。實際上三法都互相貫攝。而又以全攝相依法為優。若依煉功次序來說,初學以間接相依為宜。間接相依以聽息為主,聽息純熟,能不執不滯,悠悠揚揚,游浮於鼻孔之外,便可轉入直接相依。直接相依者,神息相注,同定於虛無之地也。 第十章  大定之因素與效應 第一節  八大因素與定之關係 八大因素者,依、虛、靜、誠、舍、閑、歇、忘也。此八大因素,乃深入禪定,臻於大定之總樞杻也。 一.依:依者心息相依也。依久則神息交融,杳冥恍惚而入定境。如炊飯之時,必須以米加水,溫熱滲透,方能成為熟飯。《悟真篇》雲: " 鼎內若無真種子,猶將水火煮空鐺。 "" 即驅二物歸黃道,爭得金丹不解生 " ?心息相依,是驅將二物歸黃道的實踐工法。苟或不明心息相依之旨,則神氣不合,定靜亦無由而生,則其他一切亦都成空談。故上二節特以心息相依理法專論之。以明心息相依,即性命雙修也。是鍾呂門下,大江西派之指導功法也。 二.虛:虛即是無,是心之根命之蒂也,是心息相依的內在因素。是性命的總根子。虛者天地之中也,虛無之窟也。是生所從來,死所從去的關口。故《金光神咒》曰: " 天地玄宗,萬氣本根。 " 為神氣聚會之所,故《內經素問》首章即雲: " 安靜虛無,病安從來。 " 此二句明示心息相依之旨,性命雙修之密訣也。惜乎今世之人皆輕易讀過,等閒視之。故虛無之地,原為龍虎之宮,神氣之穴,神氣同定於此,則真種生,混沌成。故安靜虛無者,病又安得而來哉。莊子雲: " 惟道集虛。 " 道既集虛,便與色身斬斷葛藤,使不沾滯於形形色色,著形著相著物,入乎《悟真》所謂的 " 惟有他家不死方 " 矣。能不著而靜,方是真靜,方是真正的安靜虛無。不著而定,方是真定,方可稱謂大定真空。古人說話,句句有著落,並無虛誇邪偽之辭。是故虛無一著,稱之謂虛玄大道,無著真宗。舍此之外,則非大道,非真宗矣。非天地之真玄宗矣。 三.靜:一念不生之謂清,一息不動之謂靜。故靜者,念停息止之象也。夫水清則鑒明,心靜則性見。故入道之要,始終以虛靜為主,此即安靜虛無之本旨也。惟虛寂靜篤者,方能使一陽來複也。苟或舉心動念,即生水源,亦為之濁源,安有一陽來複之元陽哉。事實證明,靜能制動,而靜亦能生動。故虛靜之極,實能生神妙莫測之機。設果在定之時,果能做到靜亦靜,動亦靜,動靜一如,則調息采藥,封固溫養之旨,無不悉蘊之矣。 四.誠:是意志也是火候。誠篤不二,專志純一,即指意志說的;而至誠慎密,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是即 " 但至誠,法自然 " 之旨,那就屬於火候了。 誠之一字,《中庸》言之最詳,而且作出了高度的賅括。所謂 "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 " 何等愷切。又雲: " 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惟天下之至誠,為能化。 " 故曰: " 至誠如神 " 也。 誠即真實心,至誠者,心精凝一,不涉他思,亦不計禍福得失利害。總是勇往直前,不復回顧畏縮,一念無間。具大信大勇大定三種心力。火候至此,八風不能動搖,心精密合,得無障礙。故能感應道交,無願不克。煉氣功若沒有至誠心,決難成就。故誠為唯一辦道資糧。往聖來哲,皆於此誠中得圓滿成就,豈可忽乎? 五.舍:舍者,拋棄一切也。不唯要舍財物,舍美色,還要舍色身。古之帝王,視富貴如浮雲,拋帝座如敝履,皆舍之義也。因色身是賊,是禍患根源,故必須下狠心舍之。一切色聲香味觸法,一切形形色色,沾情著物之事,都要一併舍去。身不能舍,只害不能除。心不能空,則先天真陽之炁不能得。故捨身之法,即空心之法也。身空則心亦空矣。心空及第歸,不其然乎?老子曰: " 吾之有患,患吾有身,吾若無身,複有何患。 " 所以我們不但要外其身而修其身,而且要舍其身以死其心。而複能識陰盡去,心死神活。身舍、心死、神活,非入定之機要乎? 白玉蟾雲: " 人若不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羅仙。 " 清迦陵音禪師《宗鑒要》雲: " 工夫須舍,一切見聞覺知,乃至智慧德相。一事不舍,一事不圓,一物不舍,一物不周。 " 宋囨悟勤禪師雲: " 作家宗師,唯許人舍知見,胸中不留毫髮,蕩然如太虛空。悠久長養純熟,此即本地風光,本來面目。 " 可見不舍則難定,能舍始能定也。 六.閑:是清閒自在,不為物累,泰然自適之意。閑則完全出於自然,無絲毫人力或意念間乎其間,否則就不是真閑。真閑之人,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喧,其志唯一,此之為閑也。 心息相依這要,猶在乎閑。曹文逸雲: " 無心心即是真心,動靜兩忘為離欲。 " 所謂但寂動心,不寂照心,照而不照,不照而照。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以誠以默,幽閒貞靜;法乎自然,無心應物;都如日用之常經。即混俗和光,而又不沾情著物,這樣的天機活潑,順應自然,才是天地間的大閒人,是謂得閒之真諦者。蓋束心太緊,則為病為狂,入於燥妄;失心太過,則不著邊際,陷於斷滅。 故閑者,自然之火候,溫養之要旨也。中庸之道也。道在平常日用中,常在有定無定間,其斯之謂乎! 七.歇:是止心首務,入道之樞機。歇如快刀斷水,江河為之逆流,巨輪為之反轍。說歇下,便歇下,一刀兩斷,不許有毫髮許葛藤牽纏,才謂之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歇也。狂心一歇,即證菩提歇也。念起即病,不續是藥,亦歇也。是故歇者,奈止念之秘訣,入定之通途也。真造道之智慧劍,涅槃之定磐石也。 舍之與歇,既相似,又不同。舍為丟掉一切,歇是當即立斷,只舍不歇,猶有牽扯,所謂扳緣心最難斷,雖舍猶戀,不無人在。只有說歇便歇,一了百當,斷盡過去現在未來諸心一切牽纏。妄心不歇,則真意不住,妄念不止則正念不生。識神顯則元神隱矣。故惟能歇,方能心死神活,速入定境,立躋聖祚。
五.舍:舍者,拋棄一切也。不唯要舍財物,舍美色,還要舍色身。古之帝王,視富貴如浮雲,拋帝座如敝履,皆舍之義也。因色身是賊,是禍患根源,故必須下狠心舍之。一切色聲香味觸法,一切形形色色,沾情著物之事,都要一併舍去。身不能舍,只害不能除。心不能空,則先天真陽之炁不能得。故捨身之法,即空心之法也。身空則心亦空矣。心空及第歸,不其然乎?老子曰: " 吾之有患,患吾有身,吾若無身,複有何患。 " 所以我們不但要外其身而修其身,而且要舍其身以死其心。而複能識陰盡去,心死神活。身舍、心死、神活,非入定之機要乎? 白玉蟾雲: " 人若不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羅仙。 " 清迦陵音禪師《宗鑒要》雲: " 工夫須舍,一切見聞覺知,乃至智慧德相。一事不舍,一事不圓,一物不舍,一物不周。 " 宋囨悟勤禪師雲: " 作家宗師,唯許人舍知見,胸中不留毫髮,蕩然如太虛空。悠久長養純熟,此即本地風光,本來面目。 " 可見不舍則難定,能舍始能定也。 六.閑:是清閒自在,不為物累,泰然自適之意。閑則完全出於自然,無絲毫人力或意念間乎其間,否則就不是真閑。真閑之人,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喧,其志唯一,此之為閑也。 心息相依這要,猶在乎閑。曹文逸雲: " 無心心即是真心,動靜兩忘為離欲。 " 所謂但寂動心,不寂照心,照而不照,不照而照。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以誠以默,幽閒貞靜;法乎自然,無心應物;都如日用之常經。即混俗和光,而又不沾情著物,這樣的天機活潑,順應自然,才是天地間的大閒人,是謂得閒之真諦者。蓋束心太緊,則為病為狂,入於燥妄;失心太過,則不著邊際,陷於斷滅。 故閑者,自然之火候,溫養之要旨也。中庸之道也。道在平常日用中,常在有定無定間,其斯之謂乎! 七.歇:是止心首務,入道之樞機。歇如快刀斷水,江河為之逆流,巨輪為之反轍。說歇下,便歇下,一刀兩斷,不許有毫髮許葛藤牽纏,才謂之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歇也。狂心一歇,即證菩提歇也。念起即病,不續是藥,亦歇也。是故歇者,奈止念之秘訣,入定之通途也。真造道之智慧劍,涅槃之定磐石也。 舍之與歇,既相似,又不同。舍為丟掉一切,歇是當即立斷,只舍不歇,猶有牽扯,所謂扳緣心最難斷,雖舍猶戀,不無人在。只有說歇便歇,一了百當,斷盡過去現在未來諸心一切牽纏。妄心不歇,則真意不住,妄念不止則正念不生。識神顯則元神隱矣。故惟能歇,方能心死神活,速入定境,立躋聖祚。 八.忘:既舍且歇,神炁固結一團。心如水晶塔子,朗澈明淨,無所不照,是謂真忘。故忘者忘去一切也,亡心合而為忘,無心心即是真心,是忘之本義也。故忘物忘懷,一塵不染,一念不生,連身心亦不知為吾之所有,而入於恍惚窈冥之境,斯謂之忘矣。忘則一切混忘,無適無漠,如醉如癡,雖似醉癡,但又虛明朗澈,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似此忘而不忘,才是忘之嫡旨。古人雲 " 忘形養氣為金液,對境無心是大還 " 是也。 苟不能忘,則不能定。苟不能定,則又何以能忘。忘之與念,實是相互依存,相反而實相成也。非定之忘,是為寂滅頑空,如死水一潭,毫無生機,忘必睡著(與心息相依之睡著不同),入於夢寐顛倒。忘後之定,則惺惺寂寂,愈忘愈定,昭明卓著,真常現前。故定之極,入于無心三昧,是謂妙忘。 顏子坐忘,離形去智,同於大通。孔子空空,叩竭兩端,是儒家之忘也。譚子《化書》曰: " 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 " 曹文逸曰: " 混合為一複忘一,可與元化同出沒。 " 孫不二曰: " 炁複通三島,神忘合太虛。 " 李清庵曰: " 和光混俗忘人我,象帝之先只自知。 " 《玉樞經》曰: " 慧光生則與道為一,是名真忘。 " 此玄家之忘也。 黃蘖禪師曰: " 心境雙忘,乃是真法。 " 僧燦大師曰: " 極小同大,忘絕境界。 " 真覺大師曰: " 忘塵而息,息無所息。息念而忘,忘無所忘。 " 此禪家之忘也。先師祖汪東亭曰: " 學者若能以忘字為之主宰,則效驗勢如破竹。 " 萬人學道,萬人不知。最貴重者,乃一忘字也。 丹道修煉,以定為基,以忘為歸。然心息不忘,即不得定。故丹道始末,一忘字可以賅之。學者只知心息合一之妙,不知心息混忘猶為妙。蓋非忘則不能定也。淵乎微矣。 第二節  大定之要與效應 大定者,心息相依,一直依到外息斷絕,念頭全無,連脈膊都停止跳動,至此神氣兩定之時,始謂之大定也。 大定既久,身心寂然不動,忘形忘像,忘物忘懷。斯時先天真陽透入色身,滌蕩灌溉,薰蒸營衛,淪肌浹髓,無處不周。格故鼎新,化粗重色身為微妙法身,謂之真空煉形。 所以身心定得一分,即色身空得一分,先天真陽進得一分。若身心空得十分,即先天真陽進得十分。此煉丹道所以必須以大定為之基也。所以身心空得一分,則識神化得一分;識神化得一分,則元神顯得一分。增一分明,滅一分暗。洎乎識神化盡,則元神全顯。故雲心死則神活。是煉神之要,亦必須以大定為基也。又身心空寂之至,則體合虛空,六向皆心,六合皆身。周遍含容,融洽無間。分身應化,舉念即成。能同時普入無量佛刹,現無量神通。是末後還虛合道,亦必以大定為之基也。 可見一部丹訣,自始至終,只是一個定字。若以心知意識之勞形按引貪求妄想而求丹道者,吾未知其可也。黃帝罔象得玄珠之旨,可以證焉。莊子《人間世篇》曰: " 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謂之坐馳。 " 秘釋曰:闋空也,虛極靜篤之際,內外俱空,亥子之交,晦朔之間,萬籟俱寂,斯即瞻彼闋者之時也。虛室生白,則一陽來複,先天一炁到宮。止止者大定也。常動而常寂,最為吉祥。如明鏡照像,應物無心。即照即寂,寂照一如,動定不二,豈非吉祥止止乎!若氣動而神馳,即不能招攝先天矣。《大洞經》雲: " 定和如明覺。 " 又雲: " 初定通息,太和一千。大定全真,妙行通靈。 " 《楞嚴經》雲: " 定極明生,明極覺滿。 " 斯皆定久慧發,靜久明生之象也。 《莊子》一書,於大定之旨,談之特祥。如雲: " 魚相造于水,人相造於道。相造于水者,穿池而養給。相造於道者,無事而生定。 " 又雲: " 泰宇定者,發乎天光。 " 又雲: " 大定持之。 " 又雲: " 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 " 然則造道之妙,一定字可賅之矣。 李道純之《中和集》,見地純正。特其詩歌,反復揭示大定之要,在丹書中,可謂獨具隻眼。如雲: " 自得身心定,凝神固氣精。身閑超有漏,心寂證無生。 " 又雲: " 身心定,玄教通,精氣神虛自混融。 " 又雲: " 煉汞烹鉛本無時,學人當向定中推。 " 又雲: " 造道本來亦不難,工夫只在定中間。 " 又雲: " 藥物只於無裏采,大丹全在定中燒。 " 又雲: " 寂然不動契真常,消盡群陰自複陽。 " 又雲: " 九還七返大丹頭,學者須當定裏求。會向時中求一定,便知日午打三更。 " 又雲: " 潮來水面浸堤岸,風定江心絕浪波。性寂情空心不動,坐無昏散睡無魔。 " 性寂情空一語,真大定之旨歸。煉己到此,色身上無論起何種變化,悉皆寂然不動,如太虛一般。火候至此,可謂登堂入室。故永嘉《證道歌》雲: " 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 " 也。 龍眉子為白紫清之嫡嗣,著有《金丹印證詩》。詩中亦屢揭靜定之要。如雲: " 都因靜極還生動,便是無涯作有涯。一炁本從虛裏兆,兩儀須仗定中旋。 " 陸潛虛疏引緣督子句雲: " 先天一炁自虛無中來。故曰一炁本從虛裏兆。神仙盜此真機,動中采之,靜中煉之。故旋轉乾坤,運行日月,皆在定中,定之一字,最為肯綮,丹學成始成終,皆不外是。故始焉不定,則情境不忘,而無以善夫臨爐采藥之用。終焉不定,則火候不調,而無以收夫脫胎神化之功。故雲兩儀須仗定中旋也。 " 詩又雲: " 鼎鉛欲審須中定,陽火將奔在下鋪。不遇至人親指授,教君何以決玄樞。 " 潛虛《疏》雲: " 鼎中藥物,其氣甚微,伊欲審之,必須一爾心志,澄爾念慮,六根大定,情境兩忘,而後采之,保無虞失。及其陽火下奔,吾則下鋪以迎之。此必真師真訣,方可臨煉。 " 東派初祖之言既若是,則西派相承,以大定真空為作丹之秘要,更信而有征矣。汪祖嘗雲: " 丹法攝歸一定字,所謂至簡至易之道也。 " 曹文逸《大道歌》雲: " 如此閑處用工夫,爭似泰然修大定 " 也。 又玄宗工夫,初由睡著而入恍惚窈冥,再由恍惚窈冥而至大定,外息斷絕。初如一葉扁舟,容于中流。久則如月照寒潭,萬里澄碧。時間由短而長,脫胎神化,皆在定中進行。故定者,入聖之玄關,超凡之津梁也。 又定有兩種之別,一者有呼吸之定,二者無呼吸之定。玄宗所修是第二種。身心俱定,出入息斷,眼皮不動,乃真寂滅。若心定而息不住者,乃相似寂滅,非真定也。 《大寶積經?廣博仙人會第四十九》世尊告仙人曰: " 大仙當知,我之弟子,最上聲聞,驕梵缽提,是婆羅門清淨族子,住於禪定慈悲之心,以彼等持,開敷慈眼,入三摩地,每經七日,方乃一度現出入息。彼入定時,有隨意風,應念而至。假使劫火,燒于天地,成一炎熖,於彼禪身,無能損害,如芥子之分,而彼肢體如彌樓山,常所鎮壓。難陀龍王及跋難陀,有大力勢,鼓氣猛烈。彌樓山王為之動搖,鼓作呼吸,四大海水,變為鹹味。驕梵缽提,入定之時,彼二龍王,盡其威力,無能撓亂。 " 夫既曰每經七日,方乃一度現出入息,即知其正入三摩地時(正定時也),離入出息,能一定七日。大力龍王,無能動其分毫。乃至劫火洞然,亦不能損其毫末。可知無呼吸之大寂定,最為殊勝,非思議所及也。
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參海幢比丘,見其結跏趺坐,正入禪定,離出入息,無別知覺,息念雙忘,亦玄宗入正定時間之境界。海幢一定,達六月又六日,定中自頂至踵,出現無量數佛身,菩薩身,緣覺聲聞身,帝釋身,梵天身,長者居士身,刹帝利婆羅門身,仙人身,龍王身,阿修羅神身,夜叉羅刹身,緊那羅王身,乾達婆王身,分化十方,普遍法界。其境界之殊勝超特,使善財童子讚歎不已。此甚深三昧,名曰普眼捨得,一名普莊嚴清淨門,最為廣大,玄宗禪定,由數分鐘而達數小時,乃至一日夜,向上勝進,亦可一定六月。不難追蹤海幢,媲美先賢也。 《華嚴經?十定品》載 " 如來於普明殿,入刹那際諸佛三昧,住奢摩他最寂靜,具大成德,無所染著,能令見者,悉得開悟。 " 又《法華經?序品》載 " 佛說《無量義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 此乃如來入定之儀式也。《清涼山志》載 " 明釋明山,初結茅中台之南谷,檀施多日,有忌其盛者,一夕刺客投宿,中夜窺山,屹然端坐,目如秋水,鼻息殆絕。客長跪髮露悔過。 " 所雲屹然端坐,正入定之狀,則呼吸未斷,特微細耳。此乃有呼吸之定,已能感動刺客之心,定之用可謂神矣。 《六波羅密多經》雲: " 佛道懸遠,無人能到。唯有一法,饒益有情,所謂正定。若諸菩薩,未獲此定,其心未能清淨不動,生死涅槃,無有二相。由此義故,為度眾生,巧以方便,精勤修習,相應靜慮,無相正智。猶如虛空,清淨無垢,常住不變。複觀此定,猶如滿月,一切妄想,猶若浮雲。又此正定,如清涼風,能除一切雲翳,朗然涼清,光明照耀。一切有情,見皆生喜。如是滿月,光明莊嚴。能使有情,清涼安樂。如是靜慮,清涼之風,能除性空妄想雲翳。正定滿月,現出世間,大悲光明。能除有情,諸煩惱熱。使得清淨安樂涅槃。爾時薄伽梵而說頌言: ' 靜慮能生智,智與理相應。佛果大菩提,定慧為根本。 '" 又雲: " 獲深禪定而不昧者,由此靜慮,起五神通。雲何為五,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境智證通。 " 又雲: " 菩薩住不動地,得真寂靜,除去憂苦,尋伺喜樂,出入息等,不生不滅,住真法界。 " 信知佛氏真禪定,亦斷出入息,才名真寂靜也。 《圓覺經》偈雲: " 辯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慧,相依禪定生。 " 道師禪師曰: " 大神通勝業,非定不生。無漏慧根,非靜不發。故經曰深修禪定,得五神通,心在一緣,是三昧相。攝心一處,便是功德叢林,散意片刻,即名煩惱羅刹(是靜定之功,是佛道根本,能發無漏慧根,能得五通三昧,有不容片刻之散者,豈今專家心馳念動,用意導引,通任通督者,所可同日而語耶?上述各段佛典名言,果能亦作用意造作,吸舐提閉解乎?)。 " 所以曇光釋子,降猛虎於膝前;螺髻仙人,宿巢鳥於頂上。(此即永嘉所謂 " 即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 " 也,工夫至此,斯可謂真靜寂,真大定矣。)是知大士常修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昔須菩提崖中宴坐,天華浮空。五代永明壽禪師,于台嶺天柱峰九旬習定,見觀音大士灌以甘露,遂獲無礙辯才。隋智者大師修《法華三昧》,寂而入定,乃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唐僧伽大師,入定于清涼山中台之野,天華擁膝,七日乃起。禪定之勝相,海墨難書,聊舉一二,以便印證,以啟信心雲耳。 洞山雲: "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 " 同安雲: " 還鄉曲調如何唱,明月堂前枯木花。 " 張三豐雲: " 一輪月色相為伴。 " 劉悟元雲: " 一輪明月天心照。 " 邵堯夫雲: " 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 " 朱夫子雲: "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 皆示定中之境界。若佛,若道,若儒,莫不以定為歸,淵乎微矣。 第三節  定與睡之關係 心息相依,放在外面虛無竅中,就是真爐鼎,是得定的初機。能身心意兀然不動,忘人忘我忘物忘懷,徹底打破時空、物質的界限,就是大定真空的效驗。 一個虛空是獨立的,兩個陰陽,或四個陰陽,都是對待的,把獨立與對待搏成為一個統一體,則三家相合結嬰兒矣。夫定者,即是促進三家統一之微妙方法也。 破體之人,一身上下都是陰氣,故須招攝虛空中之真陽以續命。陳摶說: " 四大一身皆屬陰,不知何處是陽精。有緣得遇明師指,得道神仙在只今。 " 那麼又如何去招攝呢?張三豐在《無根樹》中說: " 無根樹,花正微,樹老將新接嫩枝。梅寄柳,桑接梨,傳與修真作樣兒。自古神仙栽接法,人老原來有藥醫。訪明師,問方兒,下手速修猶太遲。 " 心息相依,神定虛空,以我之陰陽接天地之陰陽,如樹之以嫩枝插入老枝,以類入類,牝牡相銜,妙土打合,而後返老還童。豈不是一模一樣,同一道理。世間的人,都不知道這個方兒,非訪明師不可。既神息兩定,又得虛無真土的打合,到於虛極靜篤時,天地之虛空,即我之虛空,空中真陽,自然續續而來,如何不復童不長生,豈不是 " 得道神仙在只今 " 乎!緣督子所謂 " 一點陽精,秘在形山,不在心腎,而在於玄關 " 者之言,亦已明矣。迷者千萬裏,明者一步超,如此而已也。 夫定有長短,工夫純熟,一身暢快,直至一定三四點鐘,以至一定至七日之大周天。如能久定在外面,則定極即能離定出神矣。學仙之法,不過一 " " 字耳。能定的一分,即去得一分呼吸;去一分呼吸,即去一分陰;去一分陰,即添一分陽;添一分陽,即元神得一分明。是故心愈定則神愈旺。神全則自然脫胎矣。 睡是定的前奏,可見睡訣不離定訣。故每當睡前,都必須做到心息相依,神定虛空,然後睡熟。此即陳摶老祖一覺睡千年《無極圖》睡功之大旨也。雖然一覺睡千年之說,未免誇張。但心入虛無,便能超脫一切,無天無地,無人無我,無來無去,不再為三維世界所囿。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實在亦不足為怪。實踐出真知,非切身體會的人,是無法理喻的。 相依之法純熟,必須轉入神氣相忘,才能入定。不然就不可能進入定境。故此 " " 字訣最重要。入睡乃心息相依最初效驗。苟或心息不能相忘,即不能入睡。 " " 尚不能,況 " " 乎?此心息相依法門,是古今真仙真佛真修之功,是最簡易最高效的微妙法門。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萬兩黃金無處買的修真秘訣,請勿等閒視之。如或不信,請印證三教主流經典,當可求得答案。陳摶之所以能一覺睡千年,亦不過如此而已。 凡初做心息相依,若能勿忘勿助,綿綿若存,片刻之久,即能睡去。一覺醒來,百骸調理,氣血骨肉融和,精神舒適,其妙難以形容也。若功夫稍進,自然由睡著而轉為入定。睡為定之嚆矢,定從睡中產生。初學有睡無定,久修有定無睡。是故初修之人,能睡著即是效驗,能自然速睡尤妙。此睡眠三昧之境界,號稱相似定,與常人昏睡情形,迥不相同。禪客坐禪,惟恐其睡;玄宗心息相依,惟恐其不睡。妙兮哉!此睡眠三昧,乃初學入手之通途,大定真空之前導也。 人生百歲,日作夜息,全賴睡眠調劑生活,恢復精神。凡入睡前,必須做到心息相依,神定虛空。因心息相依而睡著,睡中心息自然合一,故能有不同的自然效應。凡常人夜間睡熟,至靜極時,只能感召天地之真陰,不能感召天地之真陽。若心息相依而獲睡,則兩者能同時獲得感召。以我心息之和,感召天地之和,此為天人合發之機,其為利益,豈有量哉! 獲睡眠三昧之效者,古今代不乏人,尤以陳摶之有陳希夷老祖《睡訣》之傑作為最。名 " 蟄龍法 " 。陳摶能一睡千年,有睡神仙之稱,千古傳為佳話。陳摶之《無極圖》,本是直示虛空一著,謂心息相依之地,是睡眠三昧之絕妙真訣。陳摶學何昌一之鎖鼻術,明顯表明丹訣返還之要,應從鼻孔外之虛空鎖之。與《無極圖》同出一轍,同屬一理,實即心息相依於虛之法也。
陳摶贈《金勵君睡詩》雲: " 常人無所量,惟睡乃為重。舉世皆為息,魂離神不動。覺來無所知,貪求心愈濃。堪笑塵中人,不知夢是夢。至人本無夢,其夢本遊仙。真人本無睡,睡則浮雲煙。爐裏近為藥,壺中別有天。欲知睡夢裏,人間第一元。 " 由此可知,陳摶之睡非真睡也。乃以定為睡耳。心息相依,神炁交融,非 " 睡則浮雲煙 " 之象乎!心即是火,息即是藥,爐與壺是虛,心息同定於虛,鼎爐火藥俱合。 陰陽二氣必由之路,是兩重天地四個陰陽聚會之所。元神暗藏於陰陽虛竅之中,隨息出入,天人交感,乾坤闔辟,非呼吸潛通造化機之密旨乎!心息相依之真丹訣,誰能知道就藏在這神氣交融的混沌之中。不知學道的人,果能閉塞耳目口之三寶,學此道人之癡聾否?這就是住在華山的處士留傳下來的睡眠妙訣,我今特為明白說出,藉以覺醒眾位諸公耳。 張三豐《蟄龍吟》雲: " 睡神仙,睡神仙,石根(混元石之根即虛無之地而言)高臥忘其年。三光沉淪(即精氣神三寶同定於虛之旨)性兒圓。氣氣歸玄竅,息息任天然(二句不忘不助之旨),莫散亂,須安恬,溫養得汞性兒圓,等待他鉛花兒現(此靜極生動,一陽來複之象)。無走失,有防閑,真火候,運中間(一覺複依,即為防止走失防危慮險的真口訣)。行七返,不艱難,煉九還,何嗟歎,靜觀龍虎戰場戰,暗把陰陽顛倒顛(神定虛中,內則七返,外則九還,無不自然而然。龍虎之戰,陰陽顛倒,都於靜定中觀之,任其自然之默運)。人言我是朦朧漢,我卻眠兮未曾眠(此言照而常寂,寂而實照之旨,此正惺惺寂寂時也)。學就了真臥禪,養就了真胎元,臥龍一起便升天(此言功足胎圓,脫胎神化之象)。此蟄法是誰傳,曲肱而枕自尼山(子曰: '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 ' 故引以為喻),樂在其中無人諳。五龍飛躍出深潭(五龍捧聖即五炁朝元之意)。天將此法傳圖南(陳摶別名),圖南一脈誰能繼,邋遢道人張豐仙(張三豐自稱)。 " 又三豐《漁父詞》雲: " 蟄法無聲且有聲,聲聲說與內心聽(即心息相依,以心聽息之旨),神默默,炁冥冥(神氣冥合),蟄龍雖睡睡還醒(即寂而常照之定境)。 " 一吟一詞,心息相依之睡功秘訣,剖露無餘,宗前諸述,實可不解自明。茲再錄《蟄龍法跋》以結之。 " 或言希夷先生別有睡訣傳世,其所傳皆偽書也。《隨之象詞》曰: ' 君子以響晦入宴息。 ' 夫不響晦宴息,而曰入宴息者,其妙處正在入字,入即睡法也。以神入炁穴,坐臥皆有睡功,又何必高枕石頭眠哉。讀三十二字,益使人豁然大悟。呂翁表而出之,其慈悲之心,即糾謬之心也。 " 張全一跋,時寓終南山。 白玉蟾雲: " 白雲深處學陳摶,一枕清風天地寬。月色似催人早起,泉聲不放客安眠。甫能蝴蝶登天去,又被杜鵑驚夢殘。開眼半窗紅日爛,直疑道士夜燒丹。 " 李道純《滿江紅》詞曰: " 好睡家風,別有個睡眠三昧。但睡裏心誠,睡中澄意。睡法既能知旨趣,便於睡裏調神氣。這睡功消息,睡安禪,少人為。 " 晉時陶淵明,北窗高臥,自稱羲皇上人。蓋身心兩靜,借睡以養神安息。此等之睡,與定一樣,並不昏迷散亂。雖睡似醒,仍是寂寂惺惺,對外界一切事物,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也。莊子所謂 " 其睡徐徐,其覺于於 " 是也。孔子雲: "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 " 樂者,睡中神息相抱,精神冥合,百脈衝和,而暢於四肢,真睡眠三昧之大快樂也。 《大洞經》雲: " 長眠太無外。 " 即是教人長定在外面虛無之中,以虛空中之真陽,養育法身。即呂祖所謂 " 睡仙長臥白雲中 " 之旨趣。可見睡訣即定訣也。學定必先學睡,入睡未必皆定,總要明白,是否做到心息相依而睡耳。 第十一章  慢性疾病的針砭,大定真空的前奏 介紹幾個動靜相濟先後天並煉的基礎功 第一節  撰寫動靜相濟功的動機 自從獲得宇宙訊息李涵虛祖師示夢後,感到先後二天不可偏廢,再反復揣摩了李祖的《九層煉心道言》《後天串述》與《三車秘旨》等手著。李祖在《後天串述》中說: " 余著《道德》《黃庭》《大洞》《無根》諸注,皆合先天之用,而非初學法門也。夫行遠自邇,登高自卑,若不明後天次序,譬諸世上功名,未舉茂林孝廉,空想進士翰林也。 " 李祖在宇訊十致毓照詩中說: " 不虛無力化癡頑,入有立功建妙胎。 " 即明示有無相入,先後並用之重要也。故餘特再寫此篇,為對先天不易理解,煉功未能速效,慢於入靜的學者,作個入門初階,以敷李祖重重告戒之忱。茲將動靜兼濟功三則、先後並煉意念卷放功一則之功法,簡介於後。其他如鑽杳冥等後天逐步的煉功法,有李祖的《九層煉心》《後天串述》等書現在,在此故不另作介紹了。 第二節  幾個動靜相濟功的要領 本書的著重點原是介紹先天功法,所謂先後並重,動靜相濟,最關鍵一點,都必須為先天服務,先天是主人公,後天是客人是奴僕,兼煉後天忘了先天,兼煉動功忘了靜功,便是喧賓奪主,可比奴僕欺主了。這一點千萬不能忘記,不然不管你煉出多壯的氣,多強的氣感,都將為後天之物累掠取,最後白辛苦一場,還是白搭。 先天的軸心就是虛無,其表像為○,是一個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神器。是生一生二化生萬物的總根子。下田是後天的先天,是後天氣化力量推動的源泉。先後並重,動靜兼煉就是把這兩者的氣機協調起來,成為對立的統一體。我們煉功的要求就是利用後天的先天,把後天氣機大幅度的調動起來,除治病救人養我色身消耗掉一小部分餘氣外,其精華物質,依然不斷持續地回向,與虛無本體集結。為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作張本。 所以每一節動作,每一步意念都必須意守虛無,把呼吸稍加封閉,用丹田呼吸,力達腳跟。呼氣時氣從腳根丹田由周身百體的汗毛孔竅中出去而達腳跟,吸氣時氣從周身百體汗毛孔竅中逆回,而上達頂門,升降開合都由小腹丹田的一上一下與兩腳膝蓋的一伸一屈來形成,必須把口鼻的呼吸忘掉。不管你的氣貫得多遠多高多深,你的整體意念,始終不離虛無一步。只有這樣,才能氣氣歸元,息息歸根,逐步形成胎呼吸與體呼吸,而永遠不會產生神氣消亡之患。這就是本章功夫的總體概念了。 第三節  壯氣強力開合功 此功法久已有之,也許有很多人早就熟悉或已煉習有素了。不過我所介紹的功法,其內涵或者說其要求,卻確是與眾不同的。由於本功法得氣既快且強,還可引發體息內息的產生,而值得有志內丹者一煉的。 面對大樹花草或流水,兩腳分開比肩略寬,腳尖內扣成內八字,兩手抱球,十指分開,兩手指尖和掌心相對,兩手指相距二寸左右,兩膝微曲,沉肩垂肘,氣沉丹田,兩目凝視大樹或水草一至二分鐘,然後收回眼光,心去依息,意守虛無,可隨意站上三五分鐘,多站不限。次兩手合掌成拜佛式,然十指亦不可靠得太攏,指尖與指尖約離開一公分為好(這樣得氣更快),兩眼微閉留一線之光,觀看指尖之光約一二分鐘。然後即以小腹與臍為軸心,丹田(即臍腹區)上提,兩腿伸直,小腹內收,意想四方八面之氣從周身汗毛孔竅進入丹田為吸氣,與此同時兩掌隨小腹上升之速度緩緩向左右拉開,有如拉長一根很緊的鋼絲彈簧,拉時臂微彎,掌微曲。待腿伸直,小腹收足時,兩掌剛好比肩略寬為一吸。接著小腹慢慢下沉,兩膝微微下彎,小腹漸漸擴張,兩掌隨之緩慢的如把一隻足氣的大球壓攏,意想丹田內的所有濁氣從周身汗毛孔竅出去,待沉至不能再沉,擠至不能再擠時,濁氣剛巧呼完,兩掌指相距剛巧一寸左右為一呼。如此周而復始,默數 49 呼吸為一功,多做不限,三百、三百六十、六百、九百都無不可。 要領:在煉功過程中,真意似守非守,始終與息相合,略存封閉口鼻呼吸之意,而代之以小腹升降開合之腹呼吸與體呼吸。此即本功法之獨特處。 收功時恢復預備式站立,再心息相依停靜一二分或三五分鐘,若小腹仍能感到升降開合之動象更好,是內呼吸形成的象徵。等動象完全停止,才是收功完畢(開合愈緩慢愈好,氣感愈強)。亦可不必收功,繼續接做其他功法。 效應:能迅速增強氣感,兩掌愈拉愈重,癒合愈緊,以至發生拉不開合不攏的感覺,氣感就很強了。並且在上升時,百會穴有氣機跳動感,在下沉時,湧泉穴有電麻微熱感。我只一志心息相依,不去管它,使所得之氣,陸續化為先天之神,與虛無之氣合在一起。作為大定真空之際,先天竅裏煉先天的張本。
第四節  六合收發功 站樁姿勢同開合功,也可在開合功做好後接下來煉。此功由硃砂掌演化而來。手法除向下、前、上、左、右的五個方面十指翹起掌心向各方推拉外,再加一個掌心由前向下向後推一節,形成一個六合皆身,六合皆心的整體功法,以煉取全身的整體功能。 站樁時,亦須注視外物一二分鐘,再心息相依靜定五至十分鐘。第一式壓坍雙峰:將身旁兩手之十指上翹,掌心向下,兩手大拇指靠近兩大腿外側,小腹緩緩上提,兩膝緩緩伸直,體外清氣源源不絕從周身汗毛孔竅進入丹田並上升至頭頂,達於九天之上。同時兩掌緩緩上提至脅兩側為吸,小腹緩緩下降,膝蓋微微下彎,丹田濁氣從周身汗毛孔竅出去,並向下沉至腳底;手掌如壓住兩座山峰,同時緩慢地從地平面一直向下壓下去,意念力從丹田穿會陰到湧泉而貫掌心,手臂伸直時,氣機直貫九地之下為呼。以後上升下降時都同第一次,反復迴圈四十九次。 第二式推倒長城:小腹上提,腿膝緩緩伸直,兩掌緩緩上提至脅兩側並向前翹起,掌心向前十指向上,同時四周之清氣從周身汗毛孔竅進入丹田並有上升至頭頂之感為吸;命門推動小腹向前送,使小腹凸起同時腰略下沉,兩膝蓋緩緩向下微曲,意似把擋在前面的長城推倒,並且推的很遠很遠,好像推到天的盡頭,推到兩手離腰脅兩三寸左右,同時體內濁氣從周身汗毛孔竅出去,並有氣下貫至足底之感為呼。接著命門與小腹同時向後拉回,腿膝緩緩向上伸直,兩掌收回至兩脅旁約二、三寸左右,同時體外之氣從周身汗毛孔竅進來,並上升至頭頂為吸。再如第一次呼吸各勢迴圈 49 次。注意,推出時是肘離腰二三寸,收回時是掌離腰二三寸,其實手掌之本身未動,只是跟著命門小腹的推收到推收。而真意只始終相依於虛無之地。 第三式力掀青天:預備時前提兩掌向上翻,掌心向上,十指向後,平放肩兩側,兩手大拇指離肩約一寸左右,接第二式兩掌收回時隨勢上翻,同時氣從周身汗毛孔竅進來為吸。小腹緩緩下垂,兩膝緩緩下曲,同時兩掌上推,把如蓋之青天推向高空之最高處,同時氣從周身汗毛孔竅出去為呼。小腹上提(提氣提肛),兩腳緩緩伸直,兩掌緩緩收回肩兩側,同時體外之氣從周身汗毛孔竅進入丹田為吸,如此周而復始,反復迴圈 49 次(注意要領同第二式)。 第四式橫推夾穀:預備時兩手掌向左右側轉,掌心向外對左右兩側外前方,十指向上。小腹緩緩下沉,兩膝緩緩下曲,同時丹田氣從周身汗毛孔竅出去,並從兩腰穿掌心緩緩向左右橫推出去,此時此身如站在兩山夾穀之中點,將兩山向左右兩側用力推倒,待兩手掌左右橫推約一尺左右為呼;小腹慢慢上提,兩膝蓋緩緩伸直,兩掌緩緩收回,似兩掌靠近兩腰二三寸左右,同時體外清氣從周身汗毛孔竅吸進丹田下達腳根上透頂門為吸;一呼一吸為一次,反復推拉 49 次,注意要領同前各式。 第五式倒攆來軫:按四式腹部緩緩下沉,兩膝微微下曲,將靠將兩腰之手隨下沉之勢緩緩翻轉向下,掌心向後,十指向下,從臀部兩側之背後推出,同時體內濁氣從周身汗毛孔竅出去,並覺主氣從丹田透命門而貫掌心似將從背後開來的疾駛火車倒推回去,推時臀部後坐,小腹和命門同時向後送,掌心用力向後推,推到不能再推為呼。小腹回收,膝蓋向前送,兩掌背由內氣帶動向前飄起約前離兩膝七八寸左右,同時體外之清氣從周身汗毛孔竅進來,並覺有氣從掌心回命門到丹田而貫頂門為吸,亦反復前後飄推 49 次。 第六式雙捧連環:承五式將再後一次後推之手由後向內翻轉,邊翻邊握拳,同時兩腿跟緩緩提起,腳指著地;再兩肘向兩腰用力一夾,同時腳跟著地一蹬踏緊。然後小腹緩緩下沉,兩膝微微下曲,肢體略向左側傾斜,同時將握拳之手放鬆變掌,劃弧從左側前後兩旁放下,並同時體內濁氣從周身汗毛孔竅出去,並覺丹田主氣下沉腳底(湧泉穴)為呼。小腹緩緩上提,兩膝緩緩伸直,兩手相抱右手在外左手在內向裏抱起,沿左腰逐漸上移過左太陽穴至頭頂,同時體外清氣從周身汗毛孔竅吸進丹田腳跟並成主氣從丹田上升透頂門(百會穴)為吸。接著身體向右側偏轉,小腹緩緩下沉,膝蓋微微下曲,頭頂之手同時緩緩向右前後兩側分開劃弧隨丹田下沉之氣緩緩降落,並以左手在外右手在內慢慢抱攏,同時體內濁氣從周身汗毛孔竅排出去,並感丹田主氣下沉腳底(湧泉穴)為呼。再如前向左右兩側傾斜抱起放下共 49 次。多做不限,此式為通任通督開天目開頂門之捷徑。從左右前後兩側放下抱起恰巧像兩個大虛空,象徵天地人身的兩個無極連環,人置其中成天地人三才之象,故稱雙捧連環也。 要領:大致都同壯氣開合功,惟丹田活動量增加,訊息更為擴大,甚至可達於無邊無際。 效應:亦大致與開合功相似,其主要不同點:開合功之氣只是兩手掌心十指相對激發,互吸互斥。六合功是向四方上下的無窮無盡的大自然開放,以收發天地人身互動的廣泛訊息。可更大的提高效應和功能。在升降開合動作中,百會、湧泉、勞宮、印堂等都會發生明顯的跳動感。 主治:胃病,腸炎,腹膜炎,小腸氣,疝氣,關節炎,神經冠能性,四肢酸脹,腰膝疼痛,頭暈目眩。不但都有明顯療效,可達到拔除病根的目的。其中力掀青天動作,高血壓、心臟病病人忌煉。 第五節  太極起勢功 此功原為學煉太極之前基礎功,每日每次能煉上半個小時,能起如煉上一全套太極拳之作用,是治病強身最簡單最直捷的功法。對治療胃腸病、關節炎,心肌梗塞,視力不明等有特別療效,對內痔外痔,便秘等亦有明顯療效。經常鍛煉能很快打通任督二脈,迅速完成大小周天的周轉,能起固精強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的作用。治病療效神速,立竿見影,值得推廣。同時也是煉高丹功,從凡息到胎息等等的高效基礎功。此功法一共只有三個動作,易學易煉,茲分別說明如下。 預備姿勢同一二節。第一式:小腹緩緩上提(實即丹田氣帶動上提),兩膝緩緩伸直,同時兩手向兩側外左右同時平舉並繼續上提至頭頂,體外清氣從周身汗毛孔竅進來,入丹田貫腳跟而上升於頭頂之上之無上處為吸;丹田之氣帶動腹部緩緩下沉,兩膝微微下曲,同時將在頭頂兩側之手掌心從外翻轉向內,一邊翻一邊將十指內彎成勾手,從太陽穴兩側經耳根至肩兩內側至胸脅兩側,手背向內十指向下與腹部下沉同速,擦腰臀而下並將十指鬆開。並同時將身內濁氣在腳跟丹田帶動下從周身汗毛孔竅呼出去並有氣下沉腳底之下穿入九地深處為呼。 第二式:腹部緩緩由尾閭推送向前向上凸出上翻上提,兩膝腿緩緩伸直,同時兩掌心由向後向下掌背向前向上隨腹部上翻之勢象帶子一樣向前上方平舉飄起至頭頂兩側之上方,同時體外四周之清氣從周身汗毛孔竅吸入丹田在腳跟上顛的推動下上貫頭頂意想達於九天之上為吸。小腹緩緩下沉,兩膝微微下曲,同時兩手內翻成勾手變虛拳從兩太陽穴經兩耳根至肩兩內側再經過胸脅兩側穿腰部與膝同速向臀下放鬆伸直,並同時將體內濁氣從周身汗毛孔竅呼出去,並意想有氣下沉腳底直下九地之下為呼。此動作與呼吸反復迴圈連續做三次。
第三式:承上式在第四次上舉至頭頂兩側之上方為吸時,兩手隨腰轉向右側,右腰腹向右側緩緩下沉,右腿膝微微下曲,右手掌隨之內彎成勾手變虛拳翻轉從右太陽穴經右耳根至右肩內側再經過右胸脅內側右手背向內右五指向下,與右腹膝下沉同速放鬆伸直從腰右側緩緩下插下沉至右臀之下,同時左手掌比右掌更慢隨右掌下沉之勢跟在後面向內翻轉變勾手虛拳從左耳根勾下至左胸外側稍下,意想濁氣從周身汗毛孔竅出去並覺有氣下沉至右腳底下貫九地之下為呼。緊跟著右腳跟繃緊,尾閭向右側右上方推送,小腹向右側右前方斜凸上翻,右腿同時緩緩伸直右手向右側前方斜飄而起至頭頂右上側,並同時將清氣從體四周之汗毛孔竅吸入丹田上貫頭頂而上透九天之上為吸。接著左腰腹緩緩向左側偏轉下沉,左腿膝微微下曲,右胸內側稍下之左手隨之向腰左後側緩緩下插沉降至左臀下。同時右手內轉成勾手變虛拳從右太陽穴經耳根肩內側經過胸外側稍下,並同時濁氣從周身汗毛孔竅呼出去並感有氣從左腳底下去直貫九地之下為呼。緊接著左腳跟繃緊,尾閭向左側推送,小腹向前左側斜凸上翻,左腿膝同時緩緩伸直,左手隨勢向左前側飛飄而起至左上側頭頂之上,並同時將體外四周清氣從周身汗毛孔竅吸入丹田上貫頭頂而上貫九天之上為吸。小腹緩緩下沉,兩膝微微下曲,同時左手心內翻成勾手變虛拳從左太陽穴經左耳根至左肩內側再經過左胸脅外側稍下,這時原停滯右側之右手與左手同速從腰兩側向後緩緩直插下去至臀兩側之下方。並同時腳根丹田將體內之濁氣從周身汗毛孔竅呼出去並覺有氣從兩腳底下去直貫九地之下為呼。 到此為止,太極起勢三式連成為一個統一體,再如前從兩側上平舉開始第一式做起,反復迴圈,不拘遍數,一般不少於半小時。 第四式收功:收功之式很簡單,當你預備不做時,即如第一式兩手上舉至頭頂二側時轉為兩掌心相對向內合攏成拜佛式,直聚於頭頂心之上。然後小腹緩緩下沉,隨之合掌之手從前額經鼻尖、膻中緩緩下降,再從膻中向兩側分開從腰兩側下降到腿兩外側,再心息依虛,靜默二三分鐘,為收功完畢。 注意要領:本功法主要特點,以心息依虛為主,丹田帶動為輔,包括三節之壯氣開合功,四節之六合收發功,都莫不如此,都不能忘掉這個虛無總根子的○。否則便會喧賓奪主,損傷元氣。手的動作都是假的,不帶絲毫拙力於其間,確實像一根帶子一樣飄飄而上又徐徐而下。忘了虛無,便像斷線風箏一樣,沒有手的操縱,不管練出多麼強的氣感,都將會一去而不能複返的。所以用丹田與體呼吸代替口鼻呼吸,其目的在於逐漸封閉口鼻呼吸,推動丹田自呼自吸,使之形成胎息的初基。 主要效驗:上升時百會穴有跳動感及身入高空之虛無縹緲感;下降時會陰與湧泉穴有麻脹感,有如身立艨艟巨艦飄浮在汪海大海之中而產生的晃晃蕩蕩之感;勞宮和十指尖有針刺感;周身上下不由然而氣機通暢,虛明晃朗。在丹田前後左右上下鼓蕩下,精自然化成氣;氣自然化成神;可使任督不通自通,周天不運自運。而且由於心息依虛的緣故,煉化出來的神氣,不斷與天地虛空之神氣結合,同入於虛無○之中,成為煉大丹的根本。是 " 四者混沌,徑入虛無 " 之初機;亦天人合發,萬化定基之要求也。 主治:胃腸諸病,內外痔,小腸氣,疝氣,膽結石,關節炎,偏癱等症的特效功法;于近視眼,青光眼,陰虧陽損諸症,亦有奇效。可通過各人的自我訓煉的實際效驗去檢驗,去證明。 第六節  先後天並煉陰陽混元洞天大法卷放功 預備式同前三大功法,先意守虛無兼顧下丹田三五分鐘,待心念沉靜,澄清如鏡,覺整個身體空洞無物,只剩一張皮,人在氣中,氣在人中,宇宙即我,我即宇宙。再想頭部百會穴,打開一扇窗,像三分之一的頭一樣(若感自身非常高大,頭比鬚眉山王之頭還要大,所開頭頂之窗應按三分之一比例放大之),意想九天之下(上及無上)之混元氣源源不斷從百會穴灌注進來灌到中黃庭(在心口 " 膻中 " 下,肚臍上之正中)略停片刻,再想左腳左腿灌滿,右腳右腿灌滿,小腹貫滿,胃部灌滿,胸部灌滿,左臂左手灌滿,右臂右手灌滿,頸部灌滿,頭部灌滿。周而復始為一次,一共反復灌滿九次,將百會穴之窗關閉,然後又意守虛無兼顧下丹田五分鐘(自覺全身虛明空通,氣機通暢)。 二.意想兩腳底湧泉穴開兩扇窗若銅錢(或五分硬幣)那麼大(若自身已如鬚眉山王之高大形象,兩腳底之窗亦應相應放大),九地之下(下至不能再下的地心之下)的混元氣源源不絕從兩腳底湧泉穴灌進來依次頭部灌滿,頸部灌滿,左臂左手灌滿,右臂右手灌滿,胸部灌滿,胃部灌滿,小腹灌滿,左腿左腳灌滿,右腿右腳灌滿,周而復始為一次,一共反復灌滿九次畢,將兩腳湧泉穴兩扇窗關閉,然後意守虛無兼顧下田約五分鐘。 三.兩手向左右平舉,手臂愈伸愈長,伸到兩掌心與天地交接之邊緣為止,意想兩掌心勞宮穴打開兩扇窗象銅錢(或五分硬幣)那麼大(若自感此身如鬚眉山王的高大形象,所開勞宮穴之窗亦應相應放大),意想天地邊緣或兩極之混元氣源源不斷從兩手掌心勞宮穴貫進來,左腳左腿灌滿,右腳右腿灌滿,小腹灌滿,胃部灌滿,胸部灌滿,頸部灌滿,頭部灌滿,左臂左手灌滿,右臂右手灌滿,周而復始為一次,一共反復貫滿九次畢,將兩手勞宮打開之窗關閉。然後意守虛無兼下田五分鐘,再意守虛無兼中田(中黃庭)十分鐘後接煉下式。 四.本式是第二階段陰陽混元功,卷放幅度大,是陰陽混元洞天大法的關鍵功法,共分二小節。
1
.右手混元氣收放功:承上(三)式,右手從右側慢慢上舉伸直過頭頂之上,掌心向裏,掌背向外,意想虛無之氣從掌心掌背放出,九天九地,無邊無際,萬國九洲,統統放遍,整個大零環,通明雪亮,整個身體有如陶溶在通明雪亮的大零環中,(想畢)閉氣(閉氣時間不限,根據各人呼吸長短自定)。提示口令:九天九地,無邊無際,萬國九洲,一大零環大包圍通明雪亮之混元氣全部從掌心掌背收進來,收小成一顆橙亮耀眼之寶珠,從手臂流下到胸口,從任脈流下到小腹,再從任脈逆上至虛無,守住閉氣為一度(閉氣時間同前),共反復迴圈意想九度。右手慢慢放下。
2
.左手混元氣收放功:承上,左手慢慢上舉伸直過左邊頭頂之上,掌心向裏,掌背向外,其他收放氣意想次數都和右手一樣。畢,意守虛無穴兼下田五分鐘。 五.采旭日初升時之始氣:承上式,意守虛無兼下田時,舌舐上齶。(先作簡單說明,此功法最好在紅太陽剛上山時煉之,效果更為顯著,若因工作或其他原因,不可能在旭日初升時及時煉,就只能採取意念想像之旭以代之,這裏介紹的就是意念想像紅太陽上山的辦法),意想無限遙遠的東方,一輪紅日剛剛上山。
1
.右手向前平伸出去,手臂伸得很長很長,使右掌心與剛上山的紅太陽接著,意想紅太陽從掌心進來直入下丹田,複逆升上至虛無穴。再意想右手把整個紅太陽拉回來,拉到中黃庭(心下臍上),手收回時掌變成拳停住,意想拉回之紅太陽和先在虛之紅太陽會合在一起,火紅一團,虛懸於胸口前上方,離胸口八寸左右,適當虛無穴與中黃庭之間閉氣(時間長短同前),為一度。同樣伸出收回與意想紅太陽九次。
2
.再左手平伸收回意想紅太陽九次,畢,再意守虛無穴兼下田五分鐘,再心息依虛定靜五到十分鐘就收功了。 我對 " 陰陽混元洞天卷放大法 " 的展望: 陰陽混元洞天卷放大法,是洞中天地,即先天無極○象,包涵陰陽混合元始之祖氣,此祖氣小如一粟,大超宇宙,滿布於無窮無盡的空間。久煉成鋼,從卷放到定靜,再從定靜到卷放,自然便可 "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心 " ,而 " 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 也。此亦可謂大定真空前之開路先鋒也。大定真空,心死神活,三維打破,臭囊混化,可以來去自如,如來如去,快如閃電,速逾旋風,遠超光速,皆可由此展望乎? 據傳此功煉成後,能量巨大,可以超距發放外氣,能使三五百米距離外之假想敵銳然自倒。給人治病,也不會耗氣太多而影響自身的健康。願廣大學者于實踐中檢驗之。
第十二章  論男女煉功相同的道理 丹道真功,古真都強調不著色身,應從虛無玄關入手。誠如陳泥丸所言: " 個個不是真一處,都是旁門不是真。 "" 道要無中養就兒,個中別有真端的。 " 虛無中養成功的胎兒,不就是法身嗎?所以男女煉法相同的答案是肯定的。 筆者認為,從生理上說,男女二性確有不同。若據從色身入手論之,則天一生水,男子太陽煉氣,應從下丹田(即臍下一寸三分)起手煉精化氣以斬白虎;地二生火,女子太陰煉形,應從兩乳之中的膻中起手煉血返白,煉白返膏以斬赤龍。過此以後,男女功法亦相同也。後天詳細功法,可參看女丹經。若從先天論之,應從根源上下手,則丹田膻中均不必用矣。 究其原因,男女除生理上略有不同外,其他一切實無差異。試比:男有鼻舌身意和前陰後陰,女同;男有乾( )坤( )二卦比象配天地,女亦同;男人生氣通天,天人相通,女亦同;男有性命心息,女亦有性命心息;其他四肢百骸,五臟六腑,感觀智慧,俱皆同而存焉,固無異也。又安可因一些支節之不同而據別之哉!是則從本源上究之,則又何分之有乎? 最近我細閱了文昌宮群真增演說的《真一坤寧妙經》全文,覺得它對男女相同之理的論述,辨理清晰,有借鑒價值,特選摘其中部分章節原文,加以申述,以便廣大讀者印證,以證吾言之不謬也。 《坤寧妙經》雲(以下簡稱經雲): " 先物之機,匪乾莫運;後物之功,匪坤莫成;容保無疆,含宏光大。不先不後,配天以立;惟精惟一,敵乾之體;造化兩端,坤元無二;以其無二,故曰一元。(《資生章第一》) " 筆者認為,坤之與乾,理一氣一,故曰一元。有天地,然後有男女,故乾比男而坤比女。乾坤即同一元,男女又何可別。男女既無可別,則其功法之相同,不辨可明矣。 經雲: " 指有為有,而有不終有;象虛為虛,而虛非盡虛;先天後天,求之於朕兆未萌之初;生物生人,得之於形骸未著之先。物物一太極,物物一化機;息息於不已,息息于于穆。理本乎氣,數定夫天,能參氣化,何有乾坤(乾坤本一氣分解之體);是男是女,是一是二。(男女亦一氣化生之身,陰陽合則成一氣,一氣分則為陰陽,故雲一即是二)(《氣化章第二》) " 此章明言有無之不可執,虛與實原本相通,氣化流行之妙,更何物之所能阻哉!可見天下之至柔,確能馳騁天下之至堅也。以無制有,器用者空,豈虛語哉。先天後天,生人生物四句,言明先天太極與後天陰陽(即呼吸)交接之處,為生人生物,藉以活命之地。一息不來,天人道斷,即命非我有。惟二氣氳氳,方可萬物化生也。 " 天人合發,萬變定基。 "" 兩重天地,四個陰陽。 " 均躍然紙上矣。人人物物,莫不各有一個太極,太極本無極,即虛無一竅,玄關○成象之地,此地天人相通,人人各具,故雲物物一太極,即物物莫不有一先天與後天也。此地既為氣化之源,天人陰陽四氣交換之地,能不息息相續不斷,而又息息綿綿若存哉!理、性也,數、氣也,亦命也。性命同系乎氣。故《中庸》曰: "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 豈非理本乎氣,數定夫天乎?是則氣為性命之源,又何疑焉?氣既為天地男女之總根,那末,果能參明氣化之理,則乾坤一氣,男女一氣,有何別乎!故男女煉功都必須從氣源處下手,是毫無疑二的。吾願熱愛丹道朋友,能共深究焉。 經雲: " 溯元始之虛無(返本溯源直探無極),運先天之日月(日月,呼吸也,亦陰陽也,動而複靜,陰陽合一,仍為一氣,日月合明,複我本真)。……根陰根陽,立人之極。本翕受之真機,妙神化於無越。綿綿任其自然,息息歸於根穴。(根穴者,天地陰陽人身陰陽互根之穴,決非色身上之丹田泥丸等有形穴位所能代替,是天地人三才歸根複命之所。實即玄牝之門,陰陽之根之簡稱也)(《氣化章第二》) " 人身之陰陽,本合天地之陰陽;人身之氣化,合乎天地之氣化。故天地人身陰陽氣化交接之處,是養生立命之基,故稱根穴、玄牝門、陰陽根與天地根也。所以陰陽相召,合辟成象,天人感通矣。抓住此天地陰陽互長之根,立天之極以盡人之極,天人混化,天地之大零環與人身之小零環大小兩個虛空混成一體。到此之時,小○之神通,自然同具大○之神通。其神化之妙,又何有不可逾越之障礙哉!《道德經》雲: "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不能與天地陰陽交接之處,尚得為玄牝之門乎)。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惟此天人相通之息,如來如去,日夜不停,若有所存也。世人混混噩噩,忘此心根命蒂,而竟忘其生自何來,死自何去,殊可歎息。用之不勤者,順呼吸之自然也。呼吸為人身日用之常經,世人人人俱用,雖用而不知,亦用之不勤之一說也。捶煉丹道的人,既不可頃刻忘他,然亦不可有絲毫後天意識間乎其間,晃晃悠悠,如來如去,亦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之一說也。老子妙論,淵乎微矣) " 這與本章之 " 綿綿任其自然,息息歸於根穴 " 中的之言,可以互相發明。世人解玄牝所在,都忘了玄牝二字本身的含義,人身根陰根陽是天地根的道理,硬要扯向兩腎、臍下、印堂、絳宮……等處,緣木求魚,瞎子摸象,與息息歸根,綿綿歸於根穴之義,淵乎遠矣。玄牝即陰陽(天地亦陰陽也),陰陽即道,道即先天一氣,試問與色身上凡竅何涉乎! 經雲: " 垂典編謨(即二典三謨,指有歷史記載之始),盛自虞夏(指虞舜夏禹)。然所著說,總此心傳( '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 是堯舜相承之十六字心傳;心、精、一、中,皆皆○之別名,可見歷代傳心,都不過傳此零環之空心)。未有區別,豈分男女(明白指出,允執厥中之道,是無男女之分的。莊子亦雲: ' 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 厥中 ' 即此環○之中也)。矧茲稟賦,同具一元(言此上天所賦明命,男女都具一太極,太極本無極,無極即零環也)。……玄牝翕和,潮信滅影(玄牝即陰陽,陰陽混化,自然翕聚和氣。不惟可斬男之白虎,自然亦可斷女之赤龍。故女之月潮之信因煉此功而可滅除淨盡,又何用吸氣、提肛、摩乳等後天搬運之種種做作乎)。(《經論章第十一》) " 《中庸》雲: "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玄牝翕和,致中和之法也。不知此法則大本已虧,安能及他。惟致中,方能致和,和氣氤氳,方能起陰陽混化作用。故男斬白虎,女斬赤龍,均可從此陰陽混化中完成之。潮信喻丹經,丹經術語稱赤龍。皆一物之異名也。
經雲: " 為人在世,不分男女,能知根本,即可入道(根本者,即天地、陰陽、人身之根也,亦即玄牝之門也)。(《根本章第十四》) " 此根本為心根命蒂返本還源之地,男女同具,故無分別。反復闡明男女同根,煉功方法亦無分別的道理。 余如《性命章第十五》雲: " 既賦於命,其性本真,彝良之好,人各具足。雖有男女,性無差別。 " 《指元章第十八》雲: " 夫道妙蘊於元微,而精神凝于玄牝。生門死戶,出坎居離,無逾乎此。元之為關,橐陰龠陽,安爐立鼎。……此即人身樞紐之所,又為星辰歸宿之地。百脈迴圈總會於此,三車搬運,發轅於此。男女修真,皆在於此。 " 鑒於十五、十八二章之伸述,所謂 " 雖有男女,性無差別。 "" 男女修真,皆在於此。 " 有如敲釘鑄鐵,不可移易,除此以外,豈不具非乎。 除《真一坤寧妙經》外,餘如《女金丹》中《凝神》章之 " 神是夫兮息是妻,休教異路隔雲泥。兩相匹配歸根處,便與同登步月梯。 " 此詩更是簡單明瞭,清析了當。丹經中所比喻的夫妻,實際上就是指神息說的。神為心主,息為氣源,故神息,即心息神氣也。歸根處即零環虛無之地。明白闡明煉功大要,只是一個 " 心息相依,同定於虛 " 而已。若以上泥丸下丹田為爐鼎,則鉛汞異爐,異路隔雲泥矣。尚得能同登步月梯乎!惜乎《女金丹》重在後天煉形,雖然也引用了一些切於丹訣嫡旨的詩文,畢竟引而不用,只是作個裝璜而已。終不知男女同功、性命雙修之理。不然又何至如此之前後矛盾乎?或者彙編之人不過照抄照搬,而未究其立言之本意也。 《坤元經》序曰: " 金丹大道,純陽一氣也。……先天中之先天,則為元氣。先天元氣,本無形生乎有形,所以為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根本。故金丹之道,源本於此。……明透道根,故坤元(指女子)修之如此,至乾元(指男子)修之亦如此。(《瑤池無量金母序》) " 若從本源上入手,男女修煉,莫不在此先天元氣零環道根之中,論之詳矣。《坤元經》中各家好詩內含真訣的也著實不少,但也不能說沒有後天糟粕。試舉幾首好詩實例如下: 瑤池含真元君詩曰: 氣伏玄根基築成,太虛無物靜中清。一毫息有還生死,息踵悠悠機倒行。 雲中子詩曰: 一囊天地本虛無,二氣合成造化圖。玄裏機關月殿朗,自然春滿小方壺。 鎮元子詩曰: 玄機妙化氣神中,生在虛無混太空。妙合元包常定住,永超浩劫梵王宮。 道德真君詩曰: 無極生天本渺茫,玄關竅裏暗深藏。靜中生動機初露,男女都從返故鄉。 這些詩都明示丹訣,把玄根、虛無、玄關之作用要妙揭露出來,不容你再向後天凡穴上去索取,不容你把男女割裂二途。可惜《坤元經》中各詩,和其他道經一樣,都是泥沙混雜,甚或旁門小術,托於真仙真佛之口,亂人思緒,致人真假難辨,實為一大憾事。 劉悟元《女丹訣》雲: " 太陽煉氣男子理,太陰煉形女筌蹄。 " 先師祖汪東亭評雲: " 此兩句詩劈破千古疑團,有功女丹訣不少。古往今來每以男子是煉氣,女子是煉形。生理不同,遂至旁門左道,引為口實,別創太陽煉氣法與太陰煉形法。豈知皆指後天而言。先天大道,不著色身,男女下手,固無分別也。 " 《坤寧妙經》亦已詳言之矣。 先師祖解曰: " 所謂太陽煉氣者,心息在外面相依,心即空。心空則心火自降,下面坎水即化氣上升,坎離既濟之謂也。猶如日光下照,海水自化氣上升,太陽煉氣亦不過一個理而已。 太陰煉形一語,因日居離位翻為女,  (離 )卦內陰而外陽。內陰是真,外陽是假。蓋離日為心,太陰是心之喻也。形者身也。所謂形神身心者,總不出陰陽二字。身者氣也,以心煉氣,實際上亦是心息相依之義,不過字面上翻了一下而已。悟元子看透此理,故曰筌蹄。筌蹄者,非真有其事也,乃象言之喻詞也。一言道破,非真傳者不能也。 " 以上先師祖所示,極為精確,從《坤寧妙經》全旨《坤元經?序》及部分詩句也可得到證明。丹法全在身外虛空行持,男女實無分別。第因後天生理不同,故色身上反應效驗,隨之略異。如靜中陽生,男子系外陽舉動勃起,女子系兩乳挺硬。築基功成,男子精關自閉,外陽縮如童子,女子則經期斷絕,兩乳縮胸是也。若論定忘功夫,以及其他一切效驗,男女都無別也。

第十三章  幾個快速入靜的方法

第一節  概論 
      靜為定的先驅,定為靜之鵠的;不靜無以言定,不定無以言靜,故定靜兩者,固互相為用之摧化劑也。然入靜之先,尚有一個如何能促使快速高效入靜的問題。也是一個初學丹道的人,急欲解決的問題。 現在就我個人的體會,和有關書籍介紹的經驗,約分四個節次,分別介紹於下。然本派功法的總體概念,仍不外乎 " 心息相依,同定於虛 " 。所謂快速入靜之法,亦不過作誘導或輔助的摧化劑而已。 

第二節  全封閉快速入靜法 
      所謂全封閉者,是無著真宗,先天大法的根本方法。此功法最適合於童真未破,根基深厚的人,還有一些志向高,決烈性強的人亦可試為之。 大家都知道,入靜之先,必先無念,所以修丹道的人,不但要提得起,也要能放得下;而且要做到說放下就放下的要求。是故丹功界有句口頭禪,叫 " 念起是病,不續是藥。 " 佛家有兩句話叫做 "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狂心一歇,即是菩提。 " 孫大聖之所以能一斛鬥打出十萬八千里,這不僅說明了心猿的本性,一息千變,不可捉摸;也說明了意念力的巨大,有感斯應,快逾光速。所以呂祖說: " 自心為息,一息一生持;今心為念,一念一生持。(《太一金華宗旨》) " 所謂一息一念者,無第二第三息念持續之謂也,就是上文 " 放下屠刀 "" 一歇永歇 " ,再不繼續起念生息之意。呂祖之解雲: " 何謂無念,千休千處得;何謂生念,一念一生持。此念乃正念,與平日念不同。今心(合之)為念,念者現在心也。此心即光即藥。凡人視物,任眼前一一照去,不及分別,此為性光,如鏡之無心而照也,如水之無心而鑒也。(《太乙金華宗旨》) " 又呂祖 " " 字之解雲: " 息者自心也;自心(合而)為息。元神也、元氣也、元精也。升降離合,悉從息起,有無虛實,鹹在念中。一息一生持,何止百日,然百日亦一息也。(《太乙金華宗旨》) " 可見此念此息,實是無念之念,無息之息,也就是正念真息(或稱胎息)。即人之元神元氣元精,元性也。故無念即是歇狂心也,排雜念也;生念就是證菩提也,立正念也。此為成仙佛降魔鬼的成敗關鍵和分水嶺,不能不辨,故附論之。故我在本節中定之為全封閉快速入靜,是最直捷最了當的根本大法。 談到功法,實甚簡單,除坐好姿勢放鬆肢體外,其次就是注視外物(如一杯水、一朵花、一棵樹、一枝香、一盞燈,只要象射箭一樣有個瞄準的紅心就可)一二分鐘或三五分鐘,讓思想逐漸安定下來。接著便是心息相依,把息念同定在虛無零環○土釜之中。含眼光,凝耳韻,緘舌氣,調鼻息,做到六門(眼耳鼻舌身意)緊閉,一心不亂,四大皆空,同時還要做到身不動、心不動、意不動,並把口鼻稍加意念封閉,使之完成六門緊閉,全身不動,無息無念的全封閉狀態。 到此地步,惟餘心息二者,相依相戀,使神氣與空洞無涯之氣混融在一起,而進入於無何有之鄉,就再也不可能有產生雜念的間隙。有如膠漆相融固結而不可解。根基深進步快的人,三五個呼吸便可進入定境,也可在一二個呼吸後便可當即進入定境的。 這個方法,不但道家用,佛家也用。如舉世聞名的觀音大士,做的就是這步功夫。《觀音自陳圓通說》: " 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楞嚴經》) " 從這幾句話中,就可看出,觀音修煉是從聞性悟入的。是間接心息相依的修煉法。他說,開始時用耳根的聞性去聽息,把意念放在虛空○環之中,進入與呼吸流動之息結合,不久便把時間、地點、身體全都忘掉了。話不多,卻體現出心息相依,徑入虛無的全旨,做法效驗,全都躍然紙上。 南宗張紫陽雲: " 真土擒真鉛,真鉛制真汞;鉛汞歸真土,身心寂不動。(《金丹四百字》) " 這幾句話從字義上說, " 真土 " 即先天一氣戊己二土之結合體也,即中央真空的虛無土母,亦即無極零環之地也。真鉛即先天真一之氣,隱藏於人身呼吸之間,即人身之真陽是也,清劉悟元稱它是真知。真汞即我人之真意,隱藏於人身識念之間,即人身之真陰是也,劉悟元稱它是靈知。三家本是一家,一家分作三家,只有在中宮土釜的分金爐中經火煆煉,方能各反本真。故真汞真鉛真土三者,即心息虛之稱呼也,亦即上藥三品之真料,是天命之為性的本體的肢解和分稱。去礦存金,自然能還其本來面目。講到功法,仍舊只是一個心息相依,定神於虛而已。鉛汞歸真土,身心寂不動,非即如是乎!豈不至簡至易。 可見佛道兩家於功法的講法雖不同 , 而其實質無有二致。全受全歸的全封閉之旨,亦可於此中見之。 

第三節  開放型快速入靜法 
     所謂開放型者,因為人身機體本來就是開放的巨系統,人身是天地的小宇宙,宇宙是人身的大天地,天地人三才本就互相貫通,年年日日時時刻刻不斷交換著資訊,不能頃刻閉塞。 方法仍然不外一個心息依虛。只是把自身的整個形體放鬆,陶融於虛空的大自然中,混然一氣,能和宇宙同化而已。 作功的第一步,就是天人混融,先把四肢百體徹底放鬆,意想全身氣機本來通暢,周身的每個汗毛孔竅都能自呼自吸,用體感呼吸代替口鼻呼吸。這個基礎,我們在煉動靜相濟功時就已談到了,並已打下了扎實的根基。也就是說口鼻呼吸可以不用了。意念中只覺得周身虛明晃朗,通體雪亮,眼前一片虛白。這時心息相依,與虛空的白光陶融在一起。同時意念不斷的想著, " 虛空即我,我即虛空,我與虛空合成一體了。忘了忘了,身體沒有了,呼吸沒有了,時空也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已看到眼前有一個月亮升起,我已變成一個月亮了。…… " 就這樣不斷地想,不斷地念,反復地想,反復地念,到於忘形忘物,息念雙銷,真正體現如盤月亮一輪獨露,至於大靜大寂而後已。

第四節  催眠快速入靜法
        我們既然承認快速入靜法是誘導入靜的輔助方法和催化劑,所以利用催眠術作為初學氣功者的入靜階梯,是最好也沒有了。我在第八章第八節《定與睡之關係》中就已談到過: " 睡為定之嚆矢,定在睡中產生。 " 本章也說了: " 靜為定的先驅,定為靜之鵠的。 " 可見睡靜定三者,有兩相知之妙義,是相互轉化的統一體。以催眠入睡作為入靜初階也就自然名正言順了。茲即摘錄一個《自己催眠法》最見效的速法如下: 作功者盤坐榻上(原句為 " 術者仰臥榻上 " ),耳中無人聲刺激,目中無光線射入,兩手置小腹前(原句 " 兩手置身畔 " ),雙拳握緊,兩腳伸直約四五分鐘,拳足慢慢(原句為 " 徐徐 " )放鬆,使筋肉舒適,旋又握緊伸長,鼻中並行深呼吸,默計其數,自一至百周而復始,反復(思想數次或)十五分鐘,再將兩腳盤攏坐好(原書無此句),故行靜呼吸(即自然呼吸),不必計數,心中起一種血液由頭部下降到腳跟,有精神漸歸沉靜的觀念,反復思想數次,手足徐覺不動,呼吸漸覺緩弱,於是心中無念無想,專心集中在鼻息上(這就是我們的心息相依了)。默計呼吸之數,到極端沉靜至於混忘為止(原句為 " 旋自陷在催眠狀態中了 " )。 本篇摘自《世界催眠術大全》,改句都已說明,功法均保持原書風貌,惟坐臥的姿勢不同,故略作調整。如採用臥式煉功者,便可全部照搬矣。下面一段,是介紹本節功法效用的伸述。與氣功態效應極相似,故亦錄之,以供觀賞。
"
凡修養功夫極深的催眠家,於自己深催眠程度中,可和遠地的親友晤談,能得千里眼的能力。透視遠地的風景,家庭的近況,並能自己覺醒。此皆潛在精神作用,醒時不宜太驟,須依自己醒覺法,按步而行。惟實驗此法,有應注意的要點三:一.宜於沐浴後行。二.施術室宜遠離市喧,避去光線照射。三.本人宜有堅決自信力。 附自己暗示醒覺法(這是套用對別人暗示醒覺法的臨時採用) 催眠後醒覺的方法,也是用暗示傳達,當催眠結束(即丹功收功)的時候,施術者就自我暗示說: " 我的精神漸漸恢復了,我已漸漸醒覺了,我是多麼快樂健康啊! " 這個暗示發出後,可以用手揉按自己的發額,約十數次,又暗示說: " 我已醒覺了。 " 過一息又說: " 我全醒覺了。 " 於是便漸漸醒覺了。但在醒覺以後,切不可即時作過烈運動,並過飽的飲食。

第五節  以念止念入靜法 
         此功法對雜念過多的人行之較有效。以念止念入靜法基本精神是,把一個單一或整體的意念去代替複雜多變層出不窮的雜念或妄念。使起到一念代萬念的作用。我們雖然準備採用它,而且羅列起來,供各人自行選擇于自己比較適宜的一種。但我們 " 心息相依,同定於虛 " 的基本原則,卻是絕對不可更動的。沒有這個主心骨,就等於煎藥沒有藥料,煮飯不用米和水,是永遠煎不出藥汁煮不成熟飯的。所以我們入靜前的坐姿、放鬆與入靜開始時的心息相依等都與本章第一節的要求基本相同,不管用哪一種止念法都一樣,先此講明一下,希望大家自己掌握。茲列舉三種類型的多個方法提供給大家作參考: 一.默念詞句催助入靜法:可以默念一句佛號,通常都念 " 南無阿彌陀佛 " 。為一般僧尼居士所常用,稱之為禪淨雙修。他如念一句咒語,可兼作避邪壯膽用,如 " 唵嘛呢叭咪吽 " 的六字真言。 " 太陽之精,太陰之靈,聚吾面目,使吾忘形,吾今持誦,信奉太清,吾奉九侯呂祖真人急急如律令勅 " 的桃花咒,能起到辟邪助氣止念等多重作用。 又如念一組促虛促靜之吉詞: " 心如止水,身如浮雲,絕慮忘憂,常清常靜。 " 如嫌太複雜,亦可默念一二個單詞,如松、靜、虛靜、我要虛靜,莫念莫想之類。這樣反復的念,不斷的念,自然沒有產生雜念的機會,久久不息,及念到內想不出外想不入,念而無念,自然就進入高度靜態了。 二.觀想境界入靜法:可觀想祖師像,李祖涵虛童顏鶴發,笑容滿面,如在目前。也可觀想一尊佛,一個仙,如彌勒佛,濟公佛,觀音菩薩,純陽呂祖,或你所最敬愛丹道師,要想清每個人的形象特點,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也可觀想一個境界,一個佛國,或一個洞天福地。可設想四周佈滿蓮台,某佛坐某位,某仙坐某位,自己坐在滿堂仙佛之中,可以設想坐在荷花之心,或彩雲之上,飄飄欲仙,都要編造的生動活潑,宛然與真仙真佛無異。 亦可觀想大地山河、星辰日月,歷歷在目;城市鄉村,千村萬落,櫛比如鱗,星羅棋佈;人物車馬花鳥,熙熙攘攘,栩栩如生;再觀自己,超然物外,與世無爭,與物無累,有飄飄欲仙之概。 三.數息止念法:可謂以念止念最理想的方法。雖說意念的重點在數,但畢竟與呼吸直接聯繫,默數之久,自然便能與呼吸混合在一起,與聽息依息一樣,最終可成為必然的統一體。希望西派學員,多試採用。 入靜的方法就介紹到這裏。在採用過程中還是要靈活運用。即從我自己來說,也不固定一式與執定一法的。如開始一進入心息相依,便把口鼻呼吸用意念封閉掉,把六門(眼耳鼻舌身意)全都關鎖的嚴嚴實實。而另一方面,又是把全身的肢體包括皮毛筋骨肉全都徹底放鬆,感到通明雪亮。所有周身汗毛孔竅息息與天地之氣相通,不但進來之氣全部向虛無結集;出去之氣散遍全宇宙每一角落;而且此身似乎已與大自然混合,融化在一起。從而進入忘形忘物的境界。所以古人說:莫執一法,法無定法。我所以作詳細的分別介紹,亦不過僅供參考而已。希望廣大學者,在實踐過程中,慢慢摸索,逐步的去體驗去認識去提高。若功力未到,硬去閉息,只能造成呼吸緊張和氣急。所以說萬事都不可一概而論。比如要登百尺高摟,樓梯總得一格一格走上去。做任何一件事情 , 都必須循序漸進。但也不能說沒有任何捷徑。 第十四章  怎樣收功 近一二年來,不斷接到各方同道來信,提問西派功法如何收功的問題。特抄錄答復湖北黃崗地區歐陽明同志函問的一段話,分析如下: 高層功法,並不切重收功。《入藥鏡》雲: " 一日內,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 " 就是說明一日一夜十二時辰中,不斷煉功的重要性,煉功不可或斷或續。煉功可比煉鋼,蓋火止則爐冷;重新起火,要經過由弱到旺,由冷到暖的過程,勢必延緩出鋼的時間與成鋼的質量。 然我們既已落入後天,有了人身,要吃要喝,日理萬機,又何能做到日以繼夜的不斷煉功呢?這就得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一個適應環境的能力。《洞玄靈寶定觀經》說的好: " 少得淨已,則行立坐臥之間,涉事之處,喧鬧之所,皆作意安;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喧,其志唯一。 " 又說: " 心若不動,又須放任。寬急得所,自恒調適。制而不著,放而不動。處喧無惡,涉事無惱者,此是真定。 " 此二段經文,前一段即敞明適應環境的方法,要做到有事情和沒有事情一樣,不用心念;在幽靜的地方和喧鬧的地方一個樣,仍舊一心不亂。有個事來則應,事過不留,無心應物的意思在裏面。是能夠永恆保持丹功態的因應之法。後一段是說明適應環境的要求,並隱含調節過門的休止符在裏面,即通常說的收功是也。住居在煩雜喧鬧的地方不厭惡,碰到糾纏不清的繁瑣事情不煩惱,便可適應任何不良的環境了。心若到固死不動的時候,就得稍稍的放鬆一下,可以說是休止的方法之一;限制得不要過於呆板執著,放鬆的時候也不可放蕩無羈,可以說是休止的方法之二。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寬急得其所宜,永遠的調節的舒舒服服。這個例子的比喻是很好的。說明束心太緊了,就要放鬆一點。雖然放鬆,此心還是不能離的太遠。也就是說,我們做心息相依的人,雖然收功了,我們的心息仍然是相依在一起的。這就說明一個問題,不但在煉功時要保持丹功態,即使在日常的吃飯睡覺工作學習等一切時中,也是應該保丹功態的。 不過日常的保持,與三定入靜大定真空的保持,是不能沒有區別的。所以在大定丹功態的保持,與工作學習等中其他方丹功態的保持的轉捩點,一定須要有一個調節的過程,這就是你所說的 " 收功 " 了。所以我說,收功的過程,就是調節的過程,是轉入新一輪煉功或工作等的過門。就象一張唱片或一卷錄音帶,在每一個唱段中總是要休息一下,或另外再換上一卷,給他一個調節的機會。讓一段過門來填補,不但劇場不會冷漠,緩和一下緊張的空氣,心情也得到了舒暢。這個過門,我們就叫收功。是舊一輪唱段的結束,新一輪演做的開始,說起來確實也是比較重要的。 煉功的調節過程很簡單,當你做上幾小時丹功,或者做上幾小時的其他操勞以後,由於活動的方法不一樣,思想的概念和氣機的走向,都發生顯著的變化。所以必須調節一下,讓心態平和下來,氣機恢復常規。這個工作,就得由收功來擔任。所以工地在工作收工時,總得把器具整理一下,鑽子榔頭放歸一起,鋤頭籮筐放在一塊。丹功歇手時,就得慢慢張開兩目,放開手腳,放鬆一下肢體,活動一下頭面手足,周身覺得暖舒舒的,如飲甘露,如沐新浴,精神充沛,就算收功了。不再需要把氣放到丹田裏去,左轉右轉的鬧個不休。這不是收功,簡直又在做另一丹功了。 所以我們的收功,極其簡單,只要慢慢睜開雙目,輕緩的松放手腳,再隨便活絡一下肢體就行了。你如願意,做一段其他輔助動作,如八段錦之類,也是可以的。只是恐怕反而增加負擔,實際上已是做另外一套氣功了。西派李涵虛初祖在 1990 年六月七日的夢示中說: " 功畢返還,神歸氣融,徐舒手足,即為收功。 " 此收功之示,既簡而要,故錄之以供同好

沒有留言:

清黃元吉養生靜功心法>.注釋者為邱陵

清黃元吉養生靜功心法>.注釋者為邱陵.供參考. 一、迴光返照 ( 原文 ) 孔德之容,即玄關竅也。 古云:一孔玄關竅,乾坤共合成,中藏神氣穴,名為坎離精。 又曰: “ 一孔玄關大道門,造鉛結丹此中存 ” 。 《契》曰: “ 此兩孔穴法,金氣亦相胥 ” 。 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