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8日 星期六

清黃元吉養生靜功心法>.注釋者為邱陵


清黃元吉養生靜功心法>.注釋者為邱陵.供參考.

一、迴光返照
(
原文)孔德之容,即玄關竅也。

古云:一孔玄關竅,乾坤共合成,中藏神氣穴,名為坎離精。
又曰:一孔玄關大道門,造鉛結丹此中存
《契》曰:此兩孔穴法,金氣亦相胥
故道曰:玄牝之門。
儒曰:道義之門。
佛曰:不二法門。
總之,皆孔之德器能容。天地人物鹹生自個中,無非是空是道,非空非道,即空即道,空與道兩不相離,無空則無道,無道亦即無空。故曰:惟道是從

欲求道者,舍此空器,何所從哉!但空而無狀,即屬頑空,學者又從何處采藥而煉丹乎!必須虛也而含至實,無也而賅至有,方不為一偏之學。修行人但將萬緣放下,靜養片晌,觀照此竅,惚兮似無,恍兮若有,虛極靜篤之中,神機動焉,無象者有象。此離己之性光木火浮動之象,即微陽生時也。再以此神光偶動之機,合目光而下照,恍兮若有覺,惚兮若無知,其中之陽物動焉,此離光之初交于坎宮者。其時氣機微弱,無可採取,惟有二候采牟尼法,調度陰躋之氣,相會於氣穴之中。調度採取為一候,歸爐溫養為一候。依法行持,不片晌間,火入水底,水中生金,杳杳冥冥,不知其極,此神氣交而坎離之精生矣!然真精生時,身如壁立,意若寒灰,自然而然周身蘇軟快樂,四肢百體之精氣,盡歸於玄竅之內。其中大有信在,溶溶似冰泮,浩浩如潮生,非若前此之恍恍若有,惚惚似無,不可指名者也。此個真精,實為真一之精,非後天交感之精可比,亦即為天地人物發生之初,公共一點真精是矣,如冬至之陽,半夜之子。一歲一日之成功,雖不僅此,而氣機要皆自此發端,儼若千層台之始於累土,萬里行之始於足下,一般為天地人物生生之本。本原一差,末流何極?以故自古及今,舉凡修道之士皆不離此真氣之采,然後有生髮之象。遍閱眾物初生,無不同此一點真精成象而成形。我又何以知眾物之生有同然哉? 以此空竅之中,真氣積累,久則玄關開而真精生焉。要之,恍是光之密,惚是幾之微,離中真陰,是為恍惚中之物,坎中真陽,是杳冥中之精。學者必知之真,而後行之至也。

此恍兮惚,是性光發越,故云有象。惚兮恍,是性光下照坎宮,而真陽發動,故云有物。窈冥之精,乃二五之精,故云甚真。欲得真精,須知真信。真信者,陰陽迭遠不失其候之調俟。其信之初至,的當不易,即行擒伏之功得矣。凡人修煉之初,必要恍惚杳冥,而後人欲淨盡.天理常存,凡息自停,真息乃見。此何以故?蓋人心太明,知覺易生,若到杳冥,知覺不起,即元性元命打成一片。此個恍惚杳冥,大為修士之要。學人當靜定之時,忽然偶生知覺,此時神氣凝聚,胎田渾然粹然,自亦不知其所之,此性命退還於無極之天也。雖然外有是理,而丹田中必有融和氣機,方為實據。由此一點融和,采之歸爐,封固溫養,自能發為真陽一氣。但行功到此,大有危機,惟有一心內守,了照當中,方能團聚為丹藥,可以長生不老。若生一他念,此個元氣即已雜後天而不純矣!若動一淫一思,此個氣機即馳於外,而真精從此洩漏矣!古人云:泄精一事,不必夫婦交媾,即此一念之動,真精也不守舍,如走丹。一般學人必心與氣合,息與神交,常在此腔子裏,久之自有無窮趣味生來。然而真難事也。沒能識透玄機,亦無難事,起初不過用提掇之功,不許這點真氣馳而在下,亦不許這個其氣分散六根門頭,總是一心皈命,五體投誠,久久自然精滿不思色矣!願學者保守元精,毫不滲漏,始因常行熟道,覺得不易,苟能一忍再忍,不許念頭稍動,三兩月間,外陽自收攝焉。外陽收攝,然後見身中元氣充足,而長生不老從此得矣!


[
注釋]此為黃元吉氏《道德經注釋》書第二十一章注文。

老子原文為: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共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歷代氣功家認為,《道德經》此章為論述玄關竅開現象的權威之作。黃氏注文則頗得原文本旨,並有所發現,有所洩露。

孔德之容,孔為大,德為道之顯現與作用,容為樣態或空器。黃氏認為孔德之容即玄關竅之喻。

《周易參同契》云:此兩孔穴法,餘氣亦相胥。歷代注家認為指坎與離、乾與坤、陰與陽、水與火或神與氣等之互相作用。

陰蹺,李時珍《奇經八脈考》附有張紫陽《八脈經》云:陰蹺脈在尾閭前,陰囊下,則知即為會陰穴。張紫陽又曰:陰蹺一脈上通泥丸,下透湧泉,俏能知此,使真氣聚散皆從此關竅,則天門常開,地戶永閉,尻脈周流於一身,貫通上下,和氣自然上朝,陽長陰消,水中火發,雪裏開花,所謂天根月窟常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得之者身體輕健,容衰返壯,昏昏默默,如醉如癡,此其驗也。

黃元吉氏將孔德之容”(意為人道的空器)喻為玄關竅,即指在氣功態中我身至玄至妙機關猛然升啟,一陽初動,產出真精真氣的一種現象。這種現象是其氣積累到一定程度所引起的從無到有、由量到質的變化。這種現象在平時是看不到尋不著的,只有到竅開時才能感到,所謂時至神知感而遂通。張紫陽在《金丹四百字》中談到玄關竅時說: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名為神氣穴,內有坎離精。黃氏引此作為玄關竅的定義。可知此竅由乾坤合成,乃神氣相交之地,生產坎離之精、形成先天真氣之所。亦即產鉛結丹此中存,並非一般的凡竅可比。

            欲得玄關竅開,必先實行迴光返照。下手之初,但將萬緣放下,靜養片晌,觀照下丹田。經一段時期鍛煉,便能使性光發越,在恍惚中眼前便從無象而有象,從一片黑暗而出現性光(又名離光、慧光)及幽深廣大之境。這就是老於說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蓋將眼前性光或離光合兩眼之神光返照下丹田,其光交于坎宮,於是調動陰蹺(會陰穴)之氣相會于下田,進而使神氣交合,坎離交媾,凡息停而真息現,出現玄關現象,玄關竅突然打開,產生真精真氣。這就是老子所說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信者為何?即黃氏所說如丹田渾然粹然,四肢百體精氣溶溶,浩浩如潮生,周身蘇軟快樂等是。

黃氏氣功養生學所應用的主要竅位元,上丹田為泥丸(在頭頂百會穴內),中丹田為降官(在兩乳間膻中穴深入一寸三分處)下丹田為臍下一寸三分(實是臍內一寸三分)處,以及陰蹺(會陰穴)、山根(即祖竅,在面眼之間鼻樑上)等等。黃氏所云中黃宮、中宮、中黃正位、黃庭、坎宮、水府和氣穴等名稱,均指下丹田。黃氏對下田的定位,雖說指明是臍下一寸三分,但古人將針灸鋼人躺倒放置,臍下實是指臍內而言,而在氣功態中執行也不嚴格,主張觀照包括下田在內的心之下、腎之上的虛無窟子,還有內、外丹田之說,即觀照臍丹田離皮肉一寸三分之間。他還說:丹田有其名卻無其實,然亦不可謂全無實也。以為虛也而萬化生於此,以為實也究竟尋不著一個物事出來。因此,他認為觀照丹田不要死死執著,應似在空中盤旋一般,然亦不可竟向空中馳逐也。

黃氏一般只強調在下手興功時,運用兩眼神光匯合性光觀照下丹田。但性光的發越,實際上與觀照祖竅或存想山根有關,黃氏卻不言明,也不強調。但他認為,人身有離宮、坎戶和玄門、牝戶之分,實際上離宮、玄門均可代表兩眼之間的祖竅,坎戶和牝戶則可代表下田。他說:自湧泉以至氣海(指下田)皆屬陽,則為坎;自泥丸以至玄關皆屬陰,陰則為離。黃氏在《樂育堂語錄》一書中對山根給予高度的評價。他說:山根是人身緊要之處是通精氣往來要道,人能存想山根則真氣自然複歸黃庭舊處。又說:古云:山根是人初生命蒂。吾人開督閉任,通氣往來,即是此竅。苟能存神於茲,自可長生不老,卻病延年。由此可見,黃氏也是贊成存想山根、存神山根的。

            世傳丹經道書中不乏下手興功時,存想山根的例子。《呂祖師先天虛無太一金華宗旨》一書功法下手時,就先著念於鼻端,然後存想山根。認為山根為人身之性戶,上達泥丸,下通下丹田,故須凝聚光於此處,由此而下注。《尹真人東華正脈皇極闔辟證道仙經》一書功法下手之初,更主張窮想山根,以與元始祖氣相通。清代史從龍撰《道鄉集》一書認為,山根乃下手收念之處,此竅乃後三關之門戶,坐時二目先守此竅,少時念止,即可由門戶而輕輕下沉海底,二目既至,神已隨之,片時不起妄念,自然心定調息。”(以上均引自拙編《中國古代氣功選注》一書)

迴光返照兩眼之間的祖竅或存想山根,對陰虛陽亢或患有高血壓症的學者不宜,因陽氣會因此而上升,使病情加重。因有此弊端,黃氏著作中所言靠凝神用兩眼神光匯合性光下照丹田,不失為一穩妥之法。蓋此法亦可微微或適當地牽動祖竅,起一定程度的觀照作用,且並非意守祖竅,則對有高血壓及陰虛陽亢者無礙。

二、玄關現象

(
原文)學人下手之初,別無他術,惟一心端坐,萬念胥捐,垂簾觀照。心之下,腎之上,仿佛有個虛無窟子。神神相照,息息常歸,任其一往一來,但以神、氣兩者凝注中宮為主。不頃刻間,神、氣打成一片矣!於是聽其混混沌沌,不起一明覺心。久之恍恍惚惚,入於無何有之鄉焉。斯時也,不知神之入氣,氣之歸神,渾然一無人無我,何地何天景象,而又非昏瞶也。若使昏瞶,適成搞木死灰。修士于此,當滅動心,莫滅照心。惟是智而若愚,慧而不用,於無知無覺之際,忽然一覺而動,即太極開基。須知此一覺中,自自然然,不由感附,才是我本來真覺,道家謂之玄關妙竅,只在一呼一吸之間。其吸而入也,則為陰為靜為無;其呼而出也,則為陽為動為有。即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竅。人欲修成正覺,惟此一覺而動之時,有個實實在在、的的確確、無念慮、無渣滓、一個本來人在。故曰:天地有此一覺而生萬物,人身有此一覺而結金丹。但此一覺,有如電光石火,當前則是,轉眼即非,所爭只毫釐間耳。學者務于平時審得清,臨機方把得住。古來大覺如來,亦無非此一覺積累而成也。修士興功不從有欲無欲,觀妙觀竅下手,又從何處以為本乎?雖然無與有、妙與竅,無非陰靜陽動,一氣判為二氣,二氣仍歸一氣而已矣!以其靜久而動,無中生有,名曰陽生活子時;以其動極複靜,有又還無,名曰複命歸根。要皆一太極所判之陰陽也。兩者雖有異名,而實同出源。太上(即老子)謂之玄。玄者深遠之謂也。學者欲得玄道,必靜之又靜,定而又定,其中渾無物事,是為無欲觀妙,此一玄也。及氣機一動,雖有知,卻不生一知見,雖有動,卻不存一動想,有心無兩念,是為有欲觀竅,此又一玄也。至玄之又玄,實為歸根之所,非眾妙之門而何?所惜者凡人有此妙竅,不知直養,是以旋開族閉,不至耗盡而不已。至人于玄竅開時, 一眼覷定,一手拿定,操存涵養,不使須臾或失,所以直造無上根源。

[
注釋]此段選自黃元吉《道德經注釋》第一章注文。虛無窟子,指入靜中心之下,腎之上包括下丹田在內所形成的一種化境。

中宮即中黃宮,此處指下田,亦指虛無窟子。

觀妙觀竅、眾妙之門,均引自《道德經》第一章。該章原文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丹書多把解為

黃氏在此介紹了其養生內功的入手程式及概要,首先揭示了玄關現象的重要作用。他在其著作中幾乎無處不談玄關。他認為,玄關一竅是修士第一要務除此一個玄關竅,余無可進步也,”“玄關竅可以了結千經萬典之義。歷代丹經道書亦多論及玄關竅開之重要性,但令人修習養生內功,能知玄關作用者甚稀,得其訣竅真傳者更少,練功自難登堂入室。

玄關現象,此處所指在人身上並無定位,亦非指兩眼之間的山根,實是指氣功態中產生真氣(能量流)由量變到質變的一刹那間,亦即靜極而動從無到有的一刹那間。在這一刹那間,我體內真陽發生,古稱陽生活子時,亦稱太鬆開基,又稱真種產生,即我體內之最玄最妙機關開啟了,用俗話說,氣、得氣、得竅了!

玄關竅開,是迴光返照下丹田,做到神氣相交,坎離交媾,混混沌沌,憂惚杳冥,真息(胎息)綿綿,靜極而動,無中生有的一種現象。

黃氏把玄關竅開現象在人體的表現歸結為一覺而動四字,而且指出,掌握這一覺而動的時刻只在一息(一呼一吸)之間。一覺就是從無知無覺到猛然醒覺。動就是真陽之動而影響身體之動。古傳止念之法可作為入竅途徑。此法即排除種種雜念,只留正念,俄而此念頓息而後念未起之際,便是導致玄關竅開之時。

三、一覺而動

(
原文)夫玄關一竅,正陽生活子時。呂祖云:萬有無臭,地下聽雷聲。古仙云:忽然夜半一聲雷,萬戶千門次第開。雷乎雷乎?神哉神哉!從此二說觀之,難道玄竅之好,真陽之動,色身中豈無真實憑信,而漫以雷聲喻之乎?張祖又云:雷聲隱隱震虛空,電光灼處尋真種。古來仙師個個俱以雷鳴比之者何哉?吾今直為指出,即爾入定之時,忽然神與氣交,直到真空地位,不黨睡著,鼻息齁齁,——覺而醒,此即是天地之根,人物之祖。吾身投胎奪舍,其來也即此攸忽杳冥忽焉驚醒之一念也。爾果于入定時,憑空一覺,即是我本來真面目,急忙以真意護持,切勿稍縱,如人乘千里驥,絕塵而奔,暫一經眼,便要認識,不可延遲,遲則無及矣。故曰以前不是,以後不是,露處只在息,一息之後,不復見焉。爾等務要於靜定時,偶有鼻息齁齁,急忙起立,趁此清空一氣,收攝將來。如此坐一次,必有一次長益。果然不爽其時,不差其度,不待百日,基可得而築矣!此等要訣,古人但說玄關,未有如吾實實在在向人身中指出者。是知丹訣,關乎功德心性,不易語也。

[
注釋]黃氏於此直道出千古不傳之秘,指出玄關竅開在人身中的表現。蓋靜定中神氣交合,混混沌沌,恍恍惚惚,不覺睡著.實際上是似睡非睡,仍處於氣功態中,或有齁聲,或無齁聲,猛然一覺而醒,身體亦隨之一震。這個震動,乃靜極而動,正是古人以雷震喻玄關竅開之故,乃是因醒覺而動,又因體內真陽發生而動。此一覺而動,只在一息之間,我必須不失時機,以真意主宰之,凝神氣穴(或虛無窟子),待真陽大現,然後轉運河車(周天),采藥返爐,切不可在一覺之時妄想他事,以免精氣神有一絲半點滲漏。要做到這點,要有黃氏所說的把得住,拿得定,所謂提霧拿云手段,即丹經所云:時至神知感而遂通

當鼻聲齁齁時,急忙起立,並非停止行功,而是振作精神,保持真意主宰,繼續行功。學者得此一覺而動之真訣,依法行持,倘常得玄關竅開之真景,功後必感頭清目爽,渾身輕快,下元充實,若有宿疾亦可漸消,功乃可大進。

(
原文)此一覺也,切不可輕視之。自此以後,覺而迷,迷而覺,總從覺一邊去。久之自然無覺,而無不覺。如此者,非所謂不神之神乎?你等莫視為難事,只是用一個覺字、靜字、常字,即可為正法眼矣?否則,靜而不覺,覺而不常,神有間斷,何時而後心定如止水,月印萬川而無波哉!亦不必深山枯兀靜坐也,只要我心一靜,自然了覺,常常如是,無論于兵萬馬營中,皆是清淨靈山也!總在各人自靜、自覺。自常,即可證無上菩提矣!


[
注釋]《大成捷要》一書有云:玄關竅開有一連二、三十次而後止。曾頗疑其說。現黃氏所云:覺而迷,迷而覺,總從覺一邊去,正合此意。有迷才有覺,不覺則不迷,靜極而動,動極而靜,迴圈無已。若能行持久之,習練成熟,使成有序化,則達到我心一靜自然了覺之境界,亦非難事。


四、玄關真際

(
原文)古云:混沌一覺,即成仙種子。洵非虛也。但要知此一覺,不是有心去尋,亦不是無心偶得。從混混沌沌中涵養既久,蘊蓄得深,靈機一觸,天籟自動,所謂前後際斷是。是即性光也,即正覺也,即無上正等正覺也,亦即本來人也。吾不先將神氣二者交會於虛無窟內,積習既久,神融氣暢,打成一片,兩不分開,安有突然而醒之一覺哉?此殆無心有心,有心無心,有如種火者然。始而一團薰蒸之氣凝聚於中,不見有火,而火自在此。猶混沌裏內蘊知覺之神,迨積之久久,火力蓄足,忽然陽光發現,燒天灼地,有不可遏之機。而對火初不自知,而亦不自禁,是即知覺中仍還混沌之象,此喻最切。你等須從混沌中有如此之蘊蓄,使神光凝而不散,然後一覺始圓明洞達,無礙無欠,才是我一點靈光本來真面目。尤要知一覺之前,只是一段氤蘊,一覺之後,只有一段靈光獨運空中,並無半點念慮知覺夾入其中。莫道以外之事,就是我靈光一點,亦不自知也,惟適其天而已矣?

至人窮究造化妙義,識得生死根源於此混沌忽然有覺,立地把持,不許他放蕩無歸,但只一暈靈光洞照當空,惺惺常存,炯炯不昧。初不知有所覺,並不知有所照,更不知有所把持,斯為時至神知。由此日遠陽火,夜退陰符,包裹此太極無極之真諦,久久神充氣盛。

勿謂此一覺非我仙家根本,而別求妙術。蓋此時一覺,但見我身心內空洞了靈,無塵無翳,不啻精金良玉。故一覺之後,其樂陶陶不可名狀。 是一念知覺,即一念之菩提;一刻晏息,即一刻之涅盤也。雖然混沌一覺,有真亦有偽,如今之人,昏迷一下,即以為混沌,知訊忽起,即以為一覺,此皆認賊作子,斷准有成,惟一無所有中,忽然天機發動, 清清朗朗,虛虛活活,莫方如篤(?)真混沌真覺,不然未有不以昏迷為混沌,以知識為一覺也。你等須知混沌非本,一覺非極,必XXX一覺中而有湛寂圓明、清虛玄朗之境,方得真妙,切勿以恍惚二字混過可也。

[
注釋]玄關竅開之機實即寓動於靜中。我神氣初交,即有玄關竅開之萌芽在於其中,有如種火,一但神冥氣合,遂火勢燎原。但此用於人體之自然規律,切按其自然行去,不得夾雜知覺意念,如此到一覺而動之時,才能圓明洞達,清清朗朗,活活潑潑,即黃氏所云:方得真際


(
原文)塵情雜慮紛紛擾擾時,從中一覺而出,即是玄關。所謂回頭是岸。又曰:彼岸非遙,迴光返照即是。但恐于玄關末開之前,先加一番意思去尋度,于玄關既開之後,又加一番意思去守護,此念慮紛紛,猶天本無雲翳,雲翳一散即現太空妙景,而卻於雲翳已散之後,又複加一番煙塵,轉令清明廣大之天,因之而窄逼難容,昏暗莫辨矣!佛云: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此等玄機,總著不得一毫擬議,擬議即非。著不得半點思慮,思慮即錯。惟于玄關未開時,我只順其了照之意。于玄關既開後,我亦安其坐照之常。念若紛馳,我即收回,收回即是。神如昏罔,我即整頓,整頓即是。是如何之簡而捷、便而易乎?特患人于床上安床,動中尋動,靜裏求靜,就涉於穿鑿。而玄關分明在前,即又因宿天知慮遮蔽而不在矣!吾今示一要訣,任他思念紛紜莫可了卻,我能一覺而動即便掃除,此即玄關。足死人之修煉,只此覺照之心,亦如天宮赤日,常須光明洞照,一毫昏暗不得,昏暗即落汙暗地獄。苟能撥開雲霧,青天白日明明在前,如生他想,即落凡夫窩臼。總之,無他玄妙,惟明心見性,乃修煉要訣。

[
注釋]行功時思慮著要得玄關,往往不得其開,且無一覺而動之境。蓋因後天識神堵塞之故。一旦玄關竅開,一覺而動之後,我又思慮著如何守護,而非用一點靈光的真意主持,則玄關亦旅開旋閉,真精真氣隨之走泄,而前功盡廢。

五、玄關常在

(
原文)夫玄關一竅,是吾人煉道丹頭,勿區區於大靜中求。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若必待大定大靜然後才有,孔子又不如是便宜指點。可見學人修養時,忽然靜定,一無所知所覺,突起知覺之心,前無所思,後無所憶,乾乾淨淨,即乾元一氣之本來面目也。從此一念修持,採取烹煉,封固溫養,久久自成不測之仙。然而小定小靜亦見天心之來複,若人事匆匆,思慮萬端,事為煩擾,如葛之綠蔓,樹之引藤,愈起愈紛,愈紛愈亂,無有止息,為之奈何?但能一念回光,一心了照,如酒醉之夫,迷睡路傍,忽地碗涼水,從頭而噴去,猛然一驚而醒,始知昏昏迷迷,一場空夢,此即玄關竅也。昔鶴鸛子示,真元心體實自玄關一竅尋來,動靜與俱,隨時皆有,但非感動無以覺耳。試有人呼子之名,子必應之,有此一應是誰?雖曰是口,然主宰其應者,是真元心體也。是一應間,直將真元心體憑空提出與人看,此真善於指點者也!是知知覺不起時,萬境皆滅,即呼即應,真元顯露,方知此心不與境俱滅。知覺紛起時,萬境皆生,一呼一應,真元剖露,方知此心不與境俱生。以此思之,知覺不起時,心自若也。知覺紛起時,心亦自若也,以其為虛而靈也,虛則有何生滅哉!總之,此竅只此息之頃,以前不是,以後不是,如人當悶寂之時,忽有人呼其名,猛然一應,即玄關矣!一應之後,陰陽判為兩儀,又非玄關也。玄關者,太極將兩分兩儀之時也。動不是,靜亦不是,其在靜極而動,動極而靜之間乎?!所謂動靜無端,玄關亦無端,學者須善會之。

[
注釋]真元心體,清代鶴guan子著《唱道真言》云:一心端坐,洞然玄朗,無渣滓,無知識,即先天性體也。又曰:吾教子靜坐,一無知覺,忽有人呼子之名,子必躍然應之曰:在。這便是真元心體

玄關竅開,無論在大靜小靜中均可出現,但均有一覺而動之境。一呼一應者,只是藉以說明玄關竅開就是真元顯露而已。玄關竅開本是人體潛能,故曰隨時皆有,但非感動無以顯露。

(
原文)玄關一竅隨時都在,只須一覺心了照之,主宰之,則玄關常在,而太強常凝矣!特患人不入於杳冥,無患玄關之不發見也。要知此個杳冥,不是空空可得,須從動極而靜,真意到為造化,才能入於杳冥。及靜極而動,此時陰陽交媾,將判未判,未判欲判,恍恍惚惚中,忽覺真鉛發生,此即玄關現象,全賴元神為之主持。吾見生迷於此個消息久矣,今將妙理一口吐出,俾生等知得玄關一竅無時不有,無在不然,但以神主之足矣!至於氣機之消長,且聽其盛衰,而主宰切不可因之有消長,此即是真正妙決。


[
注釋]氣功態中凡能入於杏冥,便有玄關竅開,故云玄關常在。而要入於杏冥,則靠真意之作用。真意生於前念已去,後念未續之際,即前後際斷,此時動極而靜,無知無覺,一旦一覺而動,乃靜極而動之初,因一動故,真意易失,失則一覺並非真覺,須得真意立即起而主宰之,方得玄關之妙。故其訣為不管氣機之消長,我真意不受其影響而始終主宰之。


六、玄關開後

(
原文)忽焉一覺而動,一驚而醒,猶亥末於初交半夜。是學者于此須凝神入氣穴。此個氣穴非有形有象,肉團子上是神氣合一之氣穴也。神氣聚則有形,神氣散則機息。學人坐到凡息停時, 口鼻之息似有似無,然後胎息始從下元發起,兀兀騰騰,氤氤氳氳,所謂一元兆象,大地回春,桃紅柳綠,遍滿山原,於此收回藥物,采入金鼎玉爐,煆之煉之, 大丹可成矣!雖然金鼎非真有鼎,玉爐非真有爐,亦無非神氣台一,凝聚於人身氣海之旁,即男子因精之所,女子系胞之地是。然亦不可死死執著此處烹煉也,不過以人身元氣,自一陽來複,神氣交會於此,歸根複命於此,烹煉神丹,採取歸來,亦離不得此。除此而外,則無修煉之處,若執著此處,未可以成神胎也,須知神氣團聚一區,恍惚若在此,又若不在此,方與虛無之丹相合。

玄竅初開,只見離宮元性,所以謂之性陽生。然此是神之偶動,非氣之真動,只可以神火慢慢溫養,聽其一上一下之氣機往來內運,蘊藏于中黃正位,此為守中一法,水火濟,坎離交之候;又謂前行短,二候采牟尼是。到得神火下照,那水見火自然化為一氣,氤氤氳氳,兀兀騰騰,此方是水底金生,古人云陽生活子時是,又曰命陽生。果有此氣機之動,不必蓬蓬勃勃充塞一身內外,即粗見氣機,果從神火下入水鄉,是為坎離交而產藥,亦是微陽初動,亦要勤勤採取,運動河車,棲息泥九,所謂補腦還精,長生之道在是矣!人欲長生,除此守中、河車二法,行持不輟,別無積精累氣之法焉。雖然,守中之火,只有溫溫鉛鼎,惟河車逆運,則有子午、卯酉,或文或武之別。誠能常常溫養,令我元神常棲於心,元氣常潛於身,雖欲死之,其將何以死之?以神氣交媾,常常不失也。

[
注釋]玄關竅開之時,我即以真意主宰,凝神氣穴,溫之養之,等待真陽大發,我再運行子午周天,此為守中、河車二法之運用,亦玄關竅開之後積精累氣不易之法。

清代李涵虛著《三車秘旨》一書,對玄關竅開之後功法另有真訣。李氏云:學人把初醒之心,陡地拔轉,移過下鵲橋(按在肛門至尾椎骨之間),即天罡前一位,誓願不傳之真訣也。此心名曰天地之心,又名妙心,又名元神,又名真意,又名玄關發見。移至尾閭,守而不離,霎時間真氣溫溫,從尾閭骨尖兩孔中透過腰脊,升至玉枕,鑽入泥丸。古仙云:夾脊雙關透頂門,修行路徑此為尊,即指此也。李氏之法,實合守中、河車二法為一法行之,另闢蹊徑,簡而捷。

2020年4月13日 星期一

蔡衍顓先生解讀《先天氣功築基要訣》


《先天氣功築基要訣》是我的師父嶗山道長匡常修所著,他老人家本來著作很多,只是因爲種種原因都流失了,這個《築基要訣》是他老人家的一篇比較完整的著作。那麽大家顧名思義先天氣功築基要訣,先天是什麽,道家說天地未生之時,先天也就是天地之先;那氣功呢,我師父這篇著作是八十年代所寫,是應很多修煉愛好者的要求而寫,當年將所有的修煉法門都稱爲氣功;築基,築,建築,基,基礎,也就是入門下手的功夫;要訣,就是重要的口訣,訣竅。我在1988年十月份去拜見我的師父,他老人家當時已經八十五歲了,我當年就二十三歲,在修煉方面非常感謝我的師父的悉心指點,我現在也是應大家的要求,給大家詳細講解我師父這篇《築基要訣》。
【原文】先天氣功是道家一種性命雙修的功法,是古代道家和養生家經過實踐成功的保健延年要法。自古以來,代代相傳,對于祛病强身、延年益壽有很大作用。
【講解】他這裏關鍵詞就是性命雙修,什麽是性,什麽是命,性就是指心性,就是思想方面的;命指生命,身體方面的,性命雙修就是不僅僅是思想方面要修煉,身體方面也要修煉,身心同時合練,這叫性命雙修。
【原文】此功法過去都是口傳心授,沒有文字記載,即使有書,也多是含糊其詞,深奧莫測,其理難明,真實用法,更不落紙筆,所以後人用得很不廣泛,只有少數得傳者,藉以延年。
【講解】這句話真的是說到點子上,大家去看《性命歸旨》、《悟真篇》、《大成捷要》、《入藥鏡》、《仙佛合宗》等等,還有萬古丹經《周易參同契》,大家看看,就明白我師父這句話確實是,確實是。
【原文】吾今已八旬有餘,一生受益于此功,特結合自身體會,淺注詳解,公諸于世,以爲後學者修煉之用及供研究者參考。
【講解】我師父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超過八十歲了,所以叫八旬有餘,我是88年去拜見我師父,我師父八十五歲,這篇文章就是在我去拜見師父之前一兩年,我估計8283年前後寫的吧。
【原文】
一、先後三寶論
天地人爲三才,三才皆有三寶。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神、氣、精。人的三寶若少一寶即死亡,人的三寶又分先天後天。先天三寶爲元神、元氣、元精。後天三寶爲識神(思慮神)、呼吸氣、交感精。先天後天相互配合,不易分析,不到最深功夫,是分不開的。後天思慮之神和先天不神之神(即不用意念而自然的知覺,也叫真覺)雖是能分,但也有連帶關係。先天元精(即先天而生的和不知不識、靜到極處而發生的真一之精)和後天性欲之精,也是不易辯明。後天呼吸之氣和先天真一之氣易辯而難分清濁。但只要靜心修煉和體察,也終能分明,有道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講解】
現在我開始來給大家講第一部分就是“先後三寶論”。先後是什麽意思,先天後天,三寶是什麽意思,下邊有講,這裏先講,就是精氣神。
“天地人爲三才,三才皆有三寶”,就是天地人稱爲三才,我們古代這些道家五術,就稱天地人爲三才,天有三寶,地有三寶,人有三寶。“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人有三寶,精氣神,這裏先簡單認識精氣神就好,後面有詳細解釋。“人得三寶若少一寶即死亡”,人得三寶精氣神如果少掉一方面,那肯定會死的,這個大家可能會有點疑惑,我們後邊慢慢來分析。
“人的三寶又分先天後天”,就是先天三寶,後天三寶。“先天三寶爲元神、元氣、元精”,這裏後面有解釋的。“後天三寶爲識神(思慮神)、呼吸氣,交感精”,後天三寶的識神,就是我們平時想東想西,這個狀態叫識神,這個後天的氣叫呼吸氣,鼻孔呼吸的氣,後天的精叫交感精,就是男人遺精啊,或者夫妻之事所射的精,叫交感精。“先天後天相互配合,不易分析,不到最深功夫,是分不開的”,就是先天三寶後天三寶,一般人也很難分得清,要到功夫很深的時候才能分得清,就是不易分析,分析就是分別得出來。“後天思慮之神,和先天不神之神(不用意念自然得知覺,也叫真覺,雖是能分,但也有連帶關係”,哎呀,我師父真的很厲害,就是說後天的識神和先天的元神,識神就是我們在那患得患失,一厢情願地想東想西,元神就是清清靜靜,看到什麽事情,他刹那間就明白,這兩者其實是有連帶關係的,其實就是說我們普通人就是元神變成識神,功夫高深的人就是識神又回歸到了元神的狀態,是這樣子的。“先天元精(即先天而生的及不知、不識,靜到極處而發生的真一之精)和後天性欲之精也是不易辨明”,就是這個現象,古人修煉一般是男人,就說有時候成年人在不知不覺有時生殖器會勃起,沒有任何欲念,和有什麽欲念而勃起,這裏面的性質還是有區別的。“後天呼吸之氣和先天真一之氣易辨而難分清濁”,就說後天呼吸的氣和先天真一之氣是很容易分辨,哪個是口鼻呼吸之氣,哪些是體內的元氣,這是很容易分辨。但是這個氣息,功夫深了,內氣在運轉時,那些情况到底哪些是有意的,哪些是無意的,這些也是很難分辨的。“但只要靜心修煉和體察,也終能分明,有道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師父很慈悲,話又說回來,不要以爲那麽難,就沒信心了,不會的,認真來學吧,慢慢就會瞭解的。
【原文】
二、煉精化氣
(一)靜養化氣
習靜是先天氣功的主要功夫。心若不靜,則氣無所歸,在行功時不免心意昏迷或萬念叢生,以至神弛散,功無所行。要想達到習靜,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習慣,在言、聽、視、動等方面都不要著相,要保持安靜,在行、住、坐、臥之間也要養其浩然之氣,這才能不滯其入靜之機。古人雲:行則措足于坦途,住則凝神于太虛,坐則調丹田之息,臥則守臍下之珠。生生不已,浩然長存,脾氣自然去掉,性情自然溫和,心無燥火,如此則方好行功也。
【講解】
“習靜是先天氣功的主要功夫”,習靜,練習人要安靜,就不要理解爲入靜。
心若不靜,則氣無所歸,在行功時不免心意昏迷或萬念叢生,以至神弛散,功無所行”就說心要安靜,不要亂,如果你的心老是忐忑不安,或者是很焦慮,這個就沒效果了,氣無所歸,你的心很亂,坐都坐不住,神弛散,練功都沒法練,心很亂嘛。
要想達到習靜,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習慣”,也就是說要練到心安靜,不是說盤起腿來,要練功才來搞,是在日常生活裏邊就要去落實,我非常佩服我師父這一點,天下很多教人修煉,都是教人盤起腿來,入靜啊什麽,我以前寫的一篇《入靜要訣》其實就是我師父這種義旨吧。
“在言、聽、視、動等方面都不要著相要保持安靜”, “在言、聽、視、動等方面都不要著相”是什麽意思,那麽看東西是隨眼一瞟,不理他是不是?不要著相是,好,你知道好不要生起貪著,壞,你知道壞,不要嗔恚。譬如你去到一個地方,那裏環境很好,你知道好,但是該離開就要離開,那個地方不好,你知道不好,但是該在那裏停留,你還必須在那裏停留,就這個意思。“要保持安靜”,心平氣和就是了。
“在行、住、坐、臥之間也要養其浩然之氣,這才能不滯其入靜之機”,就是一切時一切處你都要認爲你在練功,不要以爲只有盤起腿來才是練功。“這才能不滯其入靜之機”,不會影響心平氣和這種狀態的形成。
“古人雲:行則措足于坦途”,古人就這麽說嘛,“行則措足于坦途”是什麽意思呢,走路步伐要穩健要輕靈,不要走路拖泥帶水,或者走路太過輕飄飄,不小心等下一脚踩空。“住則凝神于太虛”,住是什麽意思,就是站在那裏不動的時候,不要老是眼睛去特別地瞟這個瞟那個,一定要心平氣和,凝神于太虛,就是你的精神要很自然地充滿整個空間,而不是老是神色慌張地瞪來瞪去。“坐則調丹田之息”,人家就覺得很奇怪,調丹田之息怎麽調呢?就是我們修煉到一定程度,所謂的息息歸根,腹式呼吸,也就是呼吸不會太短促,這個也不能勉强,慢慢來。“臥則守臍下之珠”,臍下哪來的珠呢?你可以想像你下丹田有一個紅色的丹啊,想像裏面有個太陽啊,或者有個月亮啊,或者太陽裏面有月亮,月亮裏面有太陽都好,有些人想像裏邊有個八卦圖啊,等等,當然喜歡念佛的人,想像肚子裏邊有一尊佛也可以的,在道家傳統的修煉方法叫存想。
“生生不已,浩然長存”,就是你的心啊,自自然然的,而不是特別去執著,這樣你的心自自然然的,反而你的精神很自然地充滿這個空間,就不會死守一個點,那你說精神充滿空間不是精神不集中嗎?不是!真正頭腦清醒的人,他的精神是充滿空間的,而且什麽都知道,那些特別執著的人要竪起耳朵去聽,要瞪大眼睛去看,等下旁邊的事情都不知道了,甚至他在聽在看的時候特別執著,反而有時候容易搞錯。
脾氣自然去掉,性情自然溫和”,時間長了,脾氣自然沒有了,也會變得性情很溫和嘛,性格好了。“心無燥火”,不會心浮氣躁。“如此則方好行功也”,平時只要養成好習慣,這樣來修煉,才有效果。
【原文】
(二)聚性止念
練功時心一靜,往往就雜念叢生,浮游亂想,心息不能相依。對此可以用觀光之法,收其散性,聚而爲光。做法是一面守靜聚性,一面觀光止念,互相利用。行功後,初時如白雲片片,由外飛來,繼而似浪水波動,由外聚內。久則眼前虛白一片,不見波動,這時方知性不亂矣。光者性之表現,性散光即散,性聚光則聚,性定光則定,性滿光則圓。所以,根據光之表現,即知性之聚散矣。觀光之具體練法,初先靜坐片刻,待身心定了,方將微意止于目前(位置在眉前大約二十厘米處),似照似定,若有若無,不久就有白雲現于目前,以意照于白光中,從微白而至浩白,從光小而至光大,從波動而至光定,從不圓而至光圓。但光圓必須入大定後才有,不能用意太急,更不能追求。
子醜寅三個時辰(夜11點至早5點)練功,最易見光,因爲此時是生陽之時。初學練功者,尤要重視這個時機。
【講解】
“練功時心一靜,往往就雜念叢生,浮游亂想,心息不能相依”,我師父一語就點到要害,就是初學者,你平時覺得心平氣和,真的是盤起腿,閉著眼睛,以爲自己安靜一下,反而雜念很多,就覺得很煩,坐不住,“心息不能相依”,就是呼吸都會亂,其實跟胸悶也有關係,很多人本來就胸悶,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對此可以用觀光之法,收其散性,聚而爲光”,散性就是散亂的心性。
“做法是一面守靜聚性,一面觀光止念,互相利用”,關鍵詞是守靜聚性,還有觀光止念,就閉著眼睛,很自然地看著眼前,就這麽做就對了。
“行功後,初時如白雲片片,由外飛來,繼而似浪水波動,由外聚內久則眼前虛白一片,不見波動,這時方知性不亂矣”,我師父就說了這三個層次,剛開始吧,白雲片片,接下來就浪水波動,然後就虛白一片,請大家記得,我們前面說白雲片片,水波啊,最後虛白,請大家記得虛白虛白,虛無之白,不是說特別明顯,因爲初學者這個大腦絡脉開通得不好,所以一閉眼很多都會離了散亂又昏沉,不是很散亂,坐得很煩,坐不住,就是有點昏沉,所以這個白雲片片,水波啊,虛白,嚴格來說都是若有若無的。
“光者性之表現,性散光即散,性聚光則聚,性定光則定,性滿光則圓”。我師父經常跟我說,請大家記得,這個光都不是非常明顯。“所以根據光之表現,即知性之聚散矣”
“觀光之具體練法,初先靜坐片刻,待身心定了,方將微意止于目前(位置在眉前大約二十厘米處),似照似定,若有若無”,這裏關鍵點,一個是身心慢慢地安靜下來,閉著眼睛,然後有什麽就想吧,沒什麽就自然的,就有點半醒半睡,就是這個狀態。
“不久就有白雲現于目前,以意照于白光中,從微白而至浩白,從光小而至光大,從波動而至光定,從不圓而至光圓”,關鍵用意照著這些雲,這個“照”不能特別集中精神,也就是閉著眼睛有意無意看著就好。
“但光圓必須入大定後才有,不能用意太急,更不能追求”,這句話也是很關鍵,大家不能追求,自然而然,最主要是身心寬鬆。
“子醜寅三個時辰(夜11點至早5點)練功,最易見光,因爲此時是生陽之時。初學練功者,尤要重視這個時機”,是的,是的,所以有些同修說失眠,不用怕的,失眠就起來打坐。
我這裏給大家再總結一下,坐著,閉著眼睛,然後心裏有事就想事,沒事就閉著眼睛,閉著閉著,就自然有一點恍兮惚兮,似睡非睡,然後所謂看到白光等等,跟以後大開頂、天目大開看到那個光是不一樣的,那個是看得非常清楚的,這些都是有點虛的。
【原文】
(三)凝神氣穴,心息相依
在聚性止念基礎上,當眼前呈現一片浩白不動時,即將微意移于丹田(臍下一寸三分),心守太虛,意照氣穴,不即不離,勿忘勿助,寂而照,照而寂,久則寐寐惺惺,永無昏沉,睡魔自遣,真心獨立,空空蕩蕩,但覺微息相隨其間,吸氣下不過氣穴,呼氣上不過心,綿綿若存。在心息相依之時,即把知覺泯去,心在氣中而不知,氣包心外而不曉,氤氤氳氳打成一片,此煉心合氣之功也。
【講解】
“在聚性止念基礎上,當眼前呈現一片浩白不動時,即將微意移于丹田(臍下一寸三分)”,就是說在聚性止念到一定基礎,眼前一片浩白,請大家知道,千萬不要理解爲十五的月亮那樣浩白,是若有若無,也沒有特別的白,然後將意念移到臍下一寸三分,自古以來臍下一寸三分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臍下氣海的位置,也有一說肚臍往深處,當年我也問過我師父,我師父說其實這個點初學者怎麽搞都搞不准的,就不如肚臍往深處一個範圍就好了。
“心守太虛”,就是精神不能太執著在丹田這個點上,你的精神要自然地擴散在整個空間中,然後有一點點留在肚子裏就好。
“意照氣穴”,就是你的精神不能太執著,就是一點點留在肚子裏頭,其他自然地分散在周邊,內外平衡。
“不即不離,勿忘勿助”,不即就是不能太執著,不能太死守,不離就是不能忘記,勿忘就是不要忘記,勿助就是不要特別執著。不即不離和勿忘勿助,恰恰是同一個意思。
“寂而照,照而寂”,寂就是心裏安靜,但是安靜又不能昏沉,那就照,要內心看著下丹田,照而寂,看著下丹田,但是你的心也不要亂,(想著)哎呀什麽時候有感覺,不用想這些東西。
“久則寐寐惺惺,永無昏沉,睡魔自遣”,寐寐惺惺就是說精神似乎還是清醒,但是也不是說特別清醒,就好像我們有時候失眠,要說睡不著吧又有點昏沉,要說昏沉吧,又還是睡不著,這種中間狀態,睡魔自遣,不會說呼呼大睡。
“真心獨立,空空蕩蕩”,就是心也很平靜自然,但是也沒有什麽東西可以特別執著。
“但覺微息相隨其間”,微息就是微微的呼吸,相隨其間就是心裏空空蕩蕩,但是鼻孔的呼吸還知道。
“吸氣下不過氣穴,呼氣上不過心”,吸氣下不過氣穴,就是吸氣下不超過肚臍這個位置,但是也不用那麽准嘛,大概就好;呼氣上不過心,就是呼氣也不用那麽用力,否則小腹起伏的時候就會覺得力量上下在波動,小腹的起伏不要那麽明顯,就是上不過心。“綿綿若存”
“在心息相依之時,即把知覺泯去”,就是你心裏知道呼吸的出入,但是其他的感覺就比較淡薄,“心在氣中而不知,氣包心外而不曉”,就是自然混混沌沌打成一片,“氤氤氳氳打成一片,此煉心合氣之功也”,這樣三調就調得很好,調心、調息和調身,就做得很好了。
【原文】
(四)煉液化精
老人練此功最好。口內津液是養生之寶,人能煉之去病延年。津是腎水所生,液乃心血所化,此二物能助消化、補元精。《黃庭經》雲:"口爲玉池太和宮,漱咽靈芝灾不生。"在行、住、坐、臥之時,舌抵上顎,自然生出津液,待口滿時,引頸而呑之,自然響聲汩汩,直達丹田。少時,心意入定,不知身在何處。待物極必反,靜極生動,外陽舉而元精生矣。
【講解】
“煉液化精”,液就是金津玉液,化精就是化體內的元精。
“老人練此功最好。口內津液是養生之寶,人能煉之去病延年”,我師父就告訴大家,老人尤其要注意這一點,因爲老人很多會口乾舌燥,所以要注意這方面的修煉。
“津是腎水所生,液乃心血所化,此二物能助消化、補元精”,這裏按照傳統,古人說津是腎水所生,液乃心血所化,那同修們可能會說,那師父啊,什麽是津啊,什麽是液啊,其實吧古人都喜歡這麽說,口水,古人都稱爲金津玉液,津液津液,津就是液,液就是津,那爲什麽又說一個是腎水所生,一個是心血所化呢?一個活著的人,一般心腎都是相交的,它不能離决,離决人就會生重病,甚至死去了,所以可以說,我們的口水都是因爲心腎相交而産生的現象。
“《黃庭經》雲:口爲玉池太和宮,漱咽靈芝灾不生”,這裏我師父引用《黃庭經》的話,也就是經常練咽津,吞口水,灾不生就是對身體健康有好處。
“在行、住、坐、臥之時,舌抵上顎,自然生出津液”,這裏關鍵詞就是舌抵上顎,千萬不要以爲舌頭卷起來頂住它,不用,嘴巴輕輕地自然合攏,舌頭就自然貼上去了,當然有時有意的上下活動,甚至傳統的攪赤龍啊,那個也蠻好。“待口滿時,引頸而呑之,自然響聲汩汩,直達丹田”,口滿時就是口水比較多時。引頸,就是說我們頭略微抬起來一點點,好像我們往遠處眺望,然後自然吞下去,當然古人喜歡分三口,我師父這裏也沒有特別說,其實我師父當年跟我說,有時候一口吞下去也好的,爲什麽古人說分三口呢?怕有些人剛吞時,如果一口吞下去,吞得太快了,怕有點不舒服,所以只要你舒服,一口也可以。“少時,心意入定,不知身在何處”,就是經常養成這種咽津的習慣,平時有時候正好有空多做這個咽津,不知不覺,這個心會很平靜的,會進入一種狀態。“待物極必反,靜極生動,外陽舉而元精生矣”,不知不覺在這個狀態裏,也會引發所謂的外陽舉而元精生,就前面所謂先天之精也說到這個現象。
【原文】
(五)生精子時
天地子時一陽生,人身氣質合乎天地,故子時元陽亦生。但人爲情欲所牽,亂其自然,不能合乎天地,故陽生多在寅時,故爲"活子時"。內陽生,外物即舉,但須知水源清濁,方化施功煉化。無念無欲,由靜而生者,謂之水源清。從情欲而生者,謂之水源濁。
【講解】
“生精子時”,生就是生長,精就是精華,子時,子就是子丑寅卯的子,時就是時間。
“天地子時一陽生”,我師父是這麽說,天地子時一陽生,從五行來說,子時是什麽時候,就是每天晚上十一點到一點,半夜這兩個小時,我們中午十一點到一點叫午時,一個午一個子,這麽對稱的,所以子時稱爲一陽初生。“人身氣質合乎天地”,人身體裏面氣質各方面也是受天地的影響,所謂的天人相應,你們看很多現象吧,好像春夏秋冬對應的什麽春華秋實,什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有很多真的是跟自然界季節變化是同步的,還有什麽向日葵啊對著陽光啊等等,都是有這種天地萬物相應這種現象。“故子時元陽亦生”,人體也是這樣,子時的時候我們體內元陽,就是陽氣也開始增强起來了。
“但人爲情欲所牽,亂其自然,不能合乎天地,故陽生多在寅時,故爲"活子時",我師父說古人也研究到,人成年了,往往會有一些思想啊、煩惱啊、情欲啊所牽引,所以體內這個元陽就沒那麽充足,所以子時的時候不一定有這種活子時反應,有時候會慢慢推到寅時,當然爲什麽會推到寅時呢?一般是人開始去休息了,身體也是慢慢休息,陽氣也慢慢得到恢復,子時一陽初生,到了丑時慢慢旺盛,到了寅時就更加旺盛,因爲不足嘛,所以到一定程度慢慢地積累。
“內陽生,外物即舉”,就是說這種內陽生有一個現象,外物就是男性的生殖器就會勃起,自然的,有時候在睡夢中也會勃起的。“但須知水源清濁,方化施功煉化”,但須知水源清濁,在上面先後三寶裏面有說到水源清濁,水源清嘛,就是無念而外物勃起,水源濁嘛,就是有了欲念而勃起。
“無念無欲,由靜而生者,謂之水源清”,無念無欲而自然而然生起的,這就是水源清,“從情欲而生者,謂之水源濁”,情欲而生,想入非非,然後外物勃起的,這就是水源濁。
【原文】
(六)采精火候
采精者,是將所生之元精采而歸爐(爐即指丹田氣穴)。但采時須知其火候,方能煉精化氣,否則采而複生,難免漏精之患。火侯者,生精時謂之生精火侯。當采精時,謂之采精之侯,步步皆有火侯。采精者,是采靜而後生之元精也。元精內生,外物立舉,這時要身心勿動,速凝神太虛,意照丹田(微意照在丹田)。待所生之元精欲返回之時,速一吸氣,下達會陰穴,一呼用意提引入丹田。如此數遍或十幾遍,內精歸爐,外物自然縮盡,此謂之采藥歸爐。
若由濁源生精陽舉時(白天有欲念者也謂之濁源),用采藥歸爐法,少時又生。凡采而不動者,即爲濁源。即用吸、抵、撮、閉口訣,一吸由後三關直升乾頂,一呼由乾頂而降于丹田,如此數遍,再溫養之,至外物縮盡爲止。
【講解】
“采精火候”這裏的精指元精,先天之精。
“采精者,是將所生之元精采而歸爐(爐即指丹田氣穴)”,就是說將先天之精采而歸爐,歸下丹田。“但采時須知其火候,方能煉精化氣,否則采而複生,難免漏精之患”,這裏關鍵詞就是火候,那火侯是什麽呢,請聽我師父下邊說。“火侯者,生精時謂之生精火侯。當采精時,謂之采精之侯,步步皆有火侯”,這裏大家都聽得懂啦。
“采精者,是采靜而後生之元精也。元精內生,外物立舉,這時要身心勿動,速凝神太虛,意照丹田(微意照在丹田)”,這裏說采靜而後生之精,也就是說男人嘛沒有什麽男女欲望,無念之中生殖器勃起。“待所生之元精欲返回之時,速一吸氣,下達會陰穴,一呼用意提引入丹田。如此數遍或十幾遍,內精歸爐,外物自然縮盡,此謂之采藥歸爐”,這裏關鍵點就是一吸,下達會陰穴,在具體操作的時候你一吸,可以想像從陰莖,甚至尿道口都可以吧,想像有氣一直吸到會陰穴,然後一呼氣就將氣從會陰穴引入下丹田,每次都將這個生殖器的能量吸進來,然後到會陰穴,一呼就從會陰穴升到下丹田,這樣的。
“若由濁源生精陽舉時(白天有欲念者也謂之濁源),用采藥歸爐法,少時又生”,這裏就是說白天有欲念者,欲念就是男人嘛白天胡思亂想,想這個男女之事,這些都是欲念,如果你用剛才這個采藥歸爐法,吸氣想像外生殖器,這個陰莖有氣吸到會陰,呼氣從會陰升到下丹田,假如你連續做幾次還是沒有用的話,那就要改用下面的一招了。
“凡采而不動者,即爲濁源。即用吸、抵、撮、閉口訣,一吸由後三關直升乾頂,一呼由乾頂而降于丹田,如此數遍,再溫養之,至外物縮盡爲止”。這裏說吸、抵、撮、閉是什麽意思呢?就是吸氣,想像內氣從後三關,當然也同樣可以想像氣從男人外生殖器,吸氣經過會陰,包括順著督脉上升到頭頂,乾頂就是頭頂,吸就是吸氣;抵,就是輕輕地舌頂上顎;撮,就是提肛;閉就是稍微停留,不呼不吸。一吸氣,然後輕輕意守百會,一呼氣就從百會下降到下丹田,連續做幾次。
那大家可能會說,那每次外物勃起先怎麽做,先以這個吸氣吸到會陰,呼氣呼到下丹田,先做幾次,如果不行就改用吸、抵、撮、閉這個四字訣,就走這個小周天的路綫來做,其實古人有時侯也沒有分的,有時采藥,有時吸---閉也有的,這兩種方法都好。這裏說火候,大家可能會說我也不知道,師父也沒有說什麽火候,其實師父以前告訴我,火候就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就是有這種反應,我們才這麽做,如果沒有就不用啊。
【原文】
(七)煉精化氣
接上述,精既歸爐之後,須以火煉之,複化爲元氣,則無漏精之患。方法是先武后文。有意于呼吸,行三十六息,息息歸根,不離丹田氣穴,謂之武火。再以神寂照之(忘息的意思),行二十四息(數息而不著意)即謂之文火。如此夜夜行功,火侯無差,不幾日,丹田溫暖,精生更旺,感覺丹田常有一種太和之氣,氤氳不散,如此日久,自有開關之侯矣。以上謂之調藥。
【講解】
“接上述,精既歸爐之後,須以火煉之”,接上述就是接上面講的那個部分,精既歸爐之後,須以火煉之,這個大家就先不要問火在哪裏,爐就是下丹田。“複化爲元氣,則無漏精之患”,也就是說從此不遺精了,請大家記住這一點,這是相對而言,不是絕對。“方法是先武后文”,先武火後文火,那具體什麽是武火,什麽是文火,後面我師父有繼續說。
“有意于呼吸,行三十六息,息息歸根,不離丹田氣穴,謂之武火”,其實就是很自然地腹式呼吸,比較有意地入-出,入-出,這個叫武火。“再以神寂照之(忘息的意思),行二十四息(數息而不著意)即謂之文火”,前邊這個三十六次呼吸就是比較有意地腹式呼吸這個叫武火,後邊呢,文火,二十四就是輕輕地意守下丹田,然後呼吸就是比較自然,你只是自然地數著,不要特別地有腹式呼吸了,這個叫文火。三十六,二十四,當年我也問過我師父,如果不小心多一次怎麽辦啊?師父聽了都笑了,這是比喻。大家大概有這個數,數准也好,數不准也沒有危險的。
“如此夜夜行功,火侯無差,不幾日,丹田溫暖,精生更旺,感覺丹田常有一種太和之氣,氤氳不散,如此日久,自有開關之侯矣。以上謂之調藥”,這裏是說每天晚上都這麽做,當然白天也可以的,一開篇我師父就說子醜寅,周邊環境比較安靜,初學者每天晚上這麽做,到一定程度“火候無差”,大家讀過《悟真篇》吧,就是沒有讀過,張伯端祖師《悟真篇》一句話“饒君聰慧過顔閔,不遇真師莫强猜,只爲丹經無口訣,教君何處結靈胎”,而且道家常常說傳訣不傳火候,其實火候是沒辦法傳的,當年我也問過我師父,我師父就以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回答我,我說師父啊,爲什麽自古這些仙家不願意傳火候啊,我師父就說,我跟你說兩個詞,一個是瓜熟蒂落,一個是水到渠成,他說這個火候就是這個意思,火候比喻煮東西,掌握的火大火小還有時間長短,其實不同的爐,爐有大小,火有快慢,鍋也有大小,東西也有多少,你不能一概而論嘛。所以說火候其實是自然的,所以我師父這裏說火候無差,你只要天天這麽做,到一定程度能量就越來越集中了嘛,是自然的,道家最著名的一句話是——道法自然。
【原文】
三、聚火開關
(一)氣足開關,八脉俱通
開關者是通過以上煉精化氣,丹田氣足,日久在靜定之時,忽覺丹田發熱,氣生氣穴。這時千萬勿動勿驚,心歸杳冥,任其自然自生,不即不離,勿忘勿助,决不能昏迷,以防氣散。待到熱極欲動之時,我以真意領之,入尾閭之穴。原則是氣不動我不動,氣將動我先動。氣足者自然一撞直上乾頂,須臾化爲甘露,深入任脉,香甜滿口,腦髓清定,響聲隆隆,直達丹田,非同前咽津之響聲也。從此,八脉俱通矣。氣不足及體弱者,氣力稍差,不能一撞直上乾頂,須以神守之。待氣欲動時,以意引之,過尾閭至夾脊。如無力上沖,須任其休息,以神守之。待將動時,以意領之,一撞而上過夾脊,直至玉枕。再無力上行時,仍須任其休息,以神守之。待將動時,以意領之,一撞而過玉枕,在入泥丸,少時片刻,化爲甘露,降至丹田矣。
【講解】
我師父這篇《先天氣功築基要訣》,第一部分是先後三寶論,第二部分煉精化氣論,今天要講第三部分就是聚火開關。
“氣足開關”,通過前邊怎麽采精啊,練氣啊,到一定程度,下丹田的能量越來越充足,所謂的氣足督脉自開。開關是開背後的三關,其實就是能量順著三關,尾閭關、夾脊關、玉枕關,直上頭頂,我師父寫文章就叫乾頂。八脉指哪八脉呢?任脉、督脉、帶脉、沖脉、陰蹺脉、陽蹺脉、陰維脉、陽維脉,雖然說是八脉,這裏的任脉、督脉、帶脉、沖脉,是單條的,當然這個沖脉比較特殊,到胸部就散開,覆蓋面比較廣,另外陰蹺脉、陽蹺脉、陰維脉、陽維脉,這些都是雙條的,左邊有一條,右邊有一條,所以八脉實際上四個單條的四個雙條的,那麽我師父現在到底在講小周天功夫呢,還是大周天功夫呢?其實這個叫丹道小周天,我們身體八脉其實都是相連的,任督脉一通,它的能量同樣會滲透到其他經脉的。
“開關者是通過以上煉精化氣,丹田氣足,日久在靜定之時,忽覺丹田發熱,氣生氣穴。這時千萬勿動勿驚,心歸杳冥,任其自然自生,不即不離,勿忘勿助,决不能昏迷,以防氣散”,這裏關鍵詞兩個,一個是丹田發熱,現在很多同修接受我助功,刹那間就成功了,就不一定有丹田發熱,因爲我的能量場是籠罩著大家的全身,所以是全身的經絡能量同時增長,不是從丹田出發的,往往是覺得後背發熱,或者是全身發熱,或者是手脚發熱,有這個區別,我師父這裏講的是屬￿漸修,是給人家自學。
我師父這篇文章是在八幾年氣功熱時寫的——我當年去拜見我的師父嶗山道長匡常修的時候是1988年,我可能是在87年,買到一本書,在書上有看到我師父這篇文章的,我師父這篇文章肯定是87年以前寫的——那時候是氣功熱,我師父後來也跟我解釋過,他當時是應廣大氣功愛好者的要求,按照傳統漸修次第寫這篇文章的。我當年去拜見我師父的時候,我已經大開頂了,我師父帶我深入煉虛合道是以頓超法門,師力加持而引導進去的,所以這點大家一定要記得,不要老是問我有沒有丹田發熱,全身發熱了也一樣。
還有一個點,就是“氣散”。如果你問,師父啊,我有時侯睡覺時不知不覺下丹田發熱,不由自主地給睡著了,那是不是氣散啊,是啊,怕不怕?不怕!我師父也跟我解釋過的,我在《我的經歷》第二十二章也說到這個現象,都沒事的。我師父說氣散的意思是告訴我們修煉要專心,不要糊裏糊塗,糊裏糊塗就一日練一日功嘛,糊裏糊塗有時候這個也錯失機會,那個也錯失機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這個意思。不會說氣給散出去,不會的,是這個意思。
“待到熱極欲動之時,我以真意領之,入尾閭之穴。原則是氣不動我不動,氣將動我先動。氣足者自然一撞直上乾頂,須臾化爲甘露,深入任脉,香甜滿口,腦髓清定,響聲隆隆,直達丹田,非同前咽津之響聲也”。這段話關鍵兩個點,一個是領氣進入尾閭關,該怎麽領?不用的,丹田發熱,等下這個小腹就有一種電麻感,到耻骨這裏,就是我們陰毛附近這裏,繼續往下去,到會陰也有點電麻電麻癢癢的,當然每個人的感覺不一樣,然後它就自然地會往尾閭,自然地,這些都不用特別去管它的;另外氣到頭頂叫乾頂,然後化爲甘露,怎麽化呢?其實是口水增多,當然也因人而异,有些人不明顯,有些人明顯,那麽是不是氣都消失了,變成口水了,化爲甘露了,不是,臉上有時也會麻麻的,尤其是人中穴和承漿穴,會麻麻的,有時候舌頭尖也會麻麻的,會有這個現象;然後這個響聲隆隆,大家也不要特別執著,每個人的感覺不一樣,有也行,沒有也行。
“從此,八脉俱通矣。氣不足及體弱者,氣力稍差,不能一撞直上乾頂,須以神守之。待氣欲動時,以意引之,過尾閭至夾脊。如無力上沖,須任其休息,以神守之。待將動時,以意領之,一撞而上過夾脊,直至玉枕”。這裏我師父就說,有些人要上三關的時候,有些人氣不充足沒辦法一下子就上去,想當年我也是在夾脊——我自學的——在夾脊這裏有點不舒服,後來在頸椎這裏,大椎這裏也有點不舒服,沒事,大家如果有這個現象,多的接受我助功就好。另外你們可能說,師父啊,我自己打坐正好那個氣來到尾閭,或者來到夾脊氣上不去怎麽辦啊,是不是將那些氣拉回丹田?不用。你要收功了,輕輕意守丹田,不用將氣去拉回來,不用的,直接意念放在下丹田,輕輕意守默念我要收功了,我要收功了,念到差不多了,搓搓手,擦擦臉,就好,不用拉回來。
“再無力上行時,仍須任其休息,以神守之。待將動時,以意領之,一撞而過玉枕,在入泥丸,少時片刻,化爲甘露,降至丹田矣”。在這氣要上去的時候不是用意念,它在夾脊這裏上不去,你不是用意念在夾脊這裏往上拉,你可以輕輕地意守夾脊,有時侯輕輕意守大椎,不要拉上去啊,意念大椎-夾脊,夾脊-大椎,很簡單地這麽輕輕地意守就好,上就上,不上就不上,就這麽做,不過大家現在跟我修煉,只要接受我助功就好,也許大家鑽一下牛角尖問,師父啊,當年氣功熱,師祖匡常修道長爲什麽不公開爲大家助功啊?我88年去拜他老人家的時候,老人家8586歲了,我們氣功熱如果從80年算起,老人家那時也要80了,而且有很多事情,要幫人家看病,又要修繕嶗山這些道觀啊等等,老人家是身體非常好,又是練武的,又是練功,內外雙修,要不然八十歲的老人有些走路都走不穩啦,如果老人家還要天天幫人家助功,而且當時手機也沒有,只有電話,天天聽電話嗎?也不現實,所以我師父當年就很感慨地說還是按古老的習慣,留下這漸修次第,這頓超法門是他口述跟我這麽說的,當然我師父也不是對我一個人說,我師父的弟子很多,老人家到底對多少人說,我也不知道的,所以大家就客觀地來認識這個歷史階段吧。
【原文】
(二)周天運法,還精補腦
周天者,是每次氣生,引氣入任督行一周而歸丹田,故謂之周天。此後靜極氣又生矣,外物立舉。這時須不驚不動,待氣足欲回時,以神領之,一吸而神氣直上乾頂,一呼而神氣下降丹田,爲之一周。以神守之,寂而照,照而寂,在杳冥之間把知覺泯去而入定矣。此後複生如此,謂之還精補腦。
【講解】
“周天者,是每次氣生,引氣入任督行一周而歸丹田,故謂之周天”。周天本來是天文術語,在丹道的書籍裏以周天這個名詞比喻,小周天指任督二脉的內氣循環,大周天是指十二經絡乃至奇經八脉的內氣循環。所以我師父這裏是講的小周天,周天者每次氣生,丹田內氣發動的時候,然後引氣入任督行一周而歸丹田,有些丹道的書又叫河車運轉。
“此後靜極氣又生矣,外物立舉”,自學的人就有這些現象,不知不覺外物有點勃起,丹田有點溫熱,它又要進行一次的周天循環。
“這時須不驚不動,待氣足欲回時,以神領之,一吸而神氣直上乾頂,一呼而神氣下降丹田,爲之一周”。待氣足欲回時,氣足有時外物會勃起,欲回,回哪裏呢?內氣走到陰莖後,會自然地往會陰這裏走,有時侯會陰穴這裏會覺得微微的電麻感,所以回這裏,不是說回丹田。
“以神守之,寂而照,照而寂,在杳冥之間把知覺泯去而入定矣”。就是說內氣走一圈之後,有一些人,初學者,會不停地走,隨著呼吸,一吸就上,一呼就下,自動的;當然有些人就不會,它內氣發動走一圈,然後歸元的時候,人就會覺得恍兮惚兮,這時候你就自然地進入這種狀態,半醒半睡狀態,有些人會連續地循環,那你說連續循環好,還是氣歸元然後進入恍兮惚兮好呢?嚴格來說內氣循環一定程度都會進入這種歸元的現象的。
“此後複生如此,謂之還精補腦”,以後就經常會這樣了,這個現象古人就叫作還精補腦。請大家記得,你們不要以爲這個還精補腦,我們男人行夫妻之事,這些射出的精能够補腦,不是的!這裏的還精補腦指的是體內這個內氣的能量,那麽能量怎麽能補腦呢?從下丹田經過尾閭上夾脊,一直到玉枕,到頭頂,真的補腦了嗎?那不是從任脉又降下來了嗎?是的,確實。到頭頂然後走下來,一直到承漿穴,進入任脉回丹田,好像沒有說到大腦裏邊就存在大腦裏邊吧,好像沒有吧,好像它又循環下來了,其實吧,氣行血就行啊!內氣的流暢會使得我們的微循環改善,如果大腦的微循環得到改善,那大腦的氧氣、養料的供給能够充足就不會那麽疲勞,人的精神好了,那不就是補腦了嗎,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功夫深的人精神都比較好。
【原文】
(三)氣就神交,任督自轉
以上周天運法,行之既久而定靜之時,忽覺丹田溫暖,元氣生矣。所生之元氣自不外馳,而上入中宮,與神相交,氤氳配合,如如不動,恍惚之間,已入定矣。少時元氣又動,一股熱氣(不行陽關矣)由丹田入尾閭過夾脊,經玉枕直達泥丸,又下降丹田氣穴。此時神隨氣行,不由自主,非人力所能爲也。此後複生如此,行之既久,既而歸入大定。在定靜之中,一道白光亮如水銀,由任督二脉旋轉不停,三百余周自然而停。此後複生如此,謂之法輪自轉矣。
【講解】
“氣就神交,任督自轉”,氣就就是內氣已經成就,內氣已經穩定;神交,精神和氣合在一起,爲什麽會這樣呢?你們練到有氣感,隨時隨地都知道,精神和氣好像自然會交合在一起;任督自轉,任脉和督脉的氣自然地流通,是自然的,沒什麽阻隔,功夫到現在就很順暢的了。當然,我給大家說明一下,我師父當年是面對氣功愛好者,所以他每個步驟都說得很細,而且說得也很認真,真正傳授,譬如我師父當年給我助功,就很快的,大家接受我助功,也許是很快的,這些資料,大家認真學習,等于是一個經驗,也方便大家以後自己去教別人修煉。
“以上周天運法,行之既久而定靜之時,忽覺丹田溫暖,元氣生矣”,這句話的關鍵就是忽覺丹田溫暖,元氣生矣,請大家記得啊,你們以後有時候就在路上走啊,甚至是在吃飯啊,看電視或者在跟別人閑聊,有時候也會丹田內氣發動的啊,那麽那個時候如果方便也可以閉目靜坐,如果不方便就不理它也沒事的,不是說氣給散掉啊,也沒事。重點記住我這句話。
“所生之元氣自不外馳,而上入中宮,與神相交,氤氳配合,如如不動,恍惚之間,已入定矣”,這個大家聽起來可能會覺得很神秘,聽不懂,就是以後一靜坐,一安靜下丹田就發熱有氣感,這時候人不知不覺會進入這種功態,我師父說得就是這個現象。
“少時元氣又動,一股熱氣(不行陽關矣)由丹田入尾閭過夾脊,經玉枕直達泥丸,又下降丹田氣穴”。這裏關鍵不走陽關,就是說外生殖器不會勃起,剛開始修煉有時候丹田一發熱,外生殖器會勃起,到這個時候,督脉很通暢,生殖器就不勃起了。
“此時神隨氣行,不由自主,非人力所能爲也”,神隨氣行,大家不要以爲很複雜,不是,很自然的,氣走到哪裏,你都知道的,哪裏發熱,哪裏有點電麻感,你都知道,這就是神隨氣行,自然的。
“此後複生如此,行之既久,既而歸入大定”。這裏的大定請大家記得,這裏是小周天通,以後還有大周天,大開頂,功夫會越來越深入,我師父這裏爲什麽說大定呢?也就是說這是真正的入門了,我們的心啊,比較平靜了,就好像說你讀大學,大學有一年級也有四年級,都叫大學,入了大學,不是說你達到了最高境界。我們一般說小定,就是心猿意馬,大定心比較平靜了,當然我們從佛家來說有什麽末那識,阿賴耶識,這個功夫越來越深,大腦越來越清醒,甚至一絲一毫的念頭都知道,也就是說這時候心比較平靜了,進入了大定這個範疇,是這個意思。
“在定靜之中,一道白光亮如水銀,由任督二脉旋轉不停,三百余周自然而停。此後複生如此,謂之fa lun自轉矣”。請大家記得,我師父說任督二脉的氣,尤其是督脉的氣,像一道水銀,每個人的情况不一樣,這一點大家就不要去特別執著。也就是功夫到這裏,每次靜坐,它內氣有時候就會這麽運轉,就是說內氣像一個周而復始在旋轉的意思。
【原文】
(四)陽火止閉,保健延年
接上述fa lun自轉後,真氣已不行陽關,外物自不舉也。此時身之宿疾,不治而愈,夏不畏熱,冬不畏寒,神氣充足,精神愉快,如如自悅,但還需要常樂我靜,不使神氣外馳,保持自然,這樣使耳能返聰,目能返明,氣足可以防病,身强自能延年。
【講解】
“接上述fa lun自轉後,真氣已不行陽關,外物自不舉也”,我師父說的fa lun自轉,說的是小周天循環;氣不走陽關,外物不舉就是說男性修煉者就不會內氣發動,生殖器勃起就不會了。
“此時身之宿疾,不治而愈,夏不畏熱,冬不畏寒,神氣充足,精神愉快,如如自悅,但還需要常樂我靜,不使神氣外馳,保持自然,這樣使耳能返聰,目能返明,氣足可以防病,身强自能延年”。這裏說宿疾自然痊愈,這也是相對而講,因爲有些病深,有些病淺,有些病重,有些病輕,也就是說會覺得整個人身體各個方面都很好,精力很充沛。那至于夏不畏熱,冬不畏寒,那也是相對的,不是說從此多麽冷都不怕,不是,這是相對的,因爲普通人有些人會特別怕熱,有些人會特別怕冷。這個時候就會身體各個方面就特別好了,是這個意思。
【原文】
以上所說是根據親身體驗,亞非虛言,有志于此道者,若能誠心參悟,照訣而行,便可成功。現提出幾點意見:
1. 本文所述是先天氣功築基部分,作爲一般人修煉强身延年之用,對周天長生上乘功夫,以待後續。
2. 練功姿勢,取便坐、盤坐、平坐均可。
3. 練功時間,可取四正時(即子、午、卯、酉四個時辰),如做不到,亦可因人因時而定。但欲把功夫練上去,需每到自覺腹內氣動時(如汽車開動之狀),立即行功靜坐。待氣不動之後,方可收功下座。如若時練時停,就會前功盡弃。
4. 注意事項
(1) 先天氣功是性命雙修之功法,心須把修德、養性擺在要位。道德品質好,多做與爲善人的好事,去掉私心雜念,不生氣,不動怒怒, 才能養吾太和之氣,把氣功真正練好。過夫道家磨性,這方面必須下最大决心,天長日久的磨練才行。
(2) 注意飲食多素,起居有常。中老年多吃素,早睡早起,極有好處。
(3) 注意房事,節制性生活。道家在這方面有嚴格戒規,不磨去情欲是練不成是上乘功夫的。至于現在一般人陳功。起碼要做到節欲。
(4) 動靜適宜。我一生不僅召習靜修道練氣功,還堅持習武不懈。深感欲健身長壽,應當動靜結合,這也是古人的經驗。但要注意照科學辦事,不能退勞,否則適得其反。
(5) 持之以恒。爲此還要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有人說: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就是叫我們隨時隨地都要結合練養之法。
(6) 對元氣不守爐的處理辦法:虛恭多而無味者,則系元氣下泄,需用吸、抵、撮、閉之法運化之。外腎囊濕而下垂者,爲元氣下泄,亦用此法。
【講解】
“本文所述是先天氣功築基部分,作爲一般人修煉强身延年之用,對周天長生上乘功夫,以待後續”。這裏說“周天長生上乘功夫,以待後續”,我是匡常修道長的弟子——當然我師父的弟子非常多,我們這一輩的掌門師兄就是我師父的孫子匡如湖,匡如湖師兄目前是嶗山武術團的團長,當然我師兄有很多社會職務,我就不一一介紹了,嶗山武術團是屬￿嶗山當地景區,政府開設的,是弘揚嶗山文化的一個範疇,我也只是粗略地瞭解而已——當年88年我去拜見我師父的時候,我師父是85歲,我23歲,我師父當年也是盡己所能,老人家都教我,當然我師父主要跟我講國學、傳統修煉這方面,屬￿金丹大道這方面的,武功這方面我就不懂,我只是跟我師父學到一點金丹大道這方面的,包括國學方面,以後我師父教什麽,我都會按照具體情况一路給大家介紹的,當年我師父也希望我機緣成熟了,將大道的全貌公之于世,我現在就在網絡上做這些事情,也響應政府的號召——傳承發展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責任,我也不例外。
這個周天長生之道,我師父介紹的就是築基到小周天,當然這個小周天運轉到一定程度,會引發六根震動,就是大周天,大周天到一定程度就會引發大開頂,大開頂那就要進入返虛合道了等等,我在《我的經歷》有介紹,《我的經歷》裏所寫都是我師父介紹的,我師父這個《先天氣功築基要訣》應該是在八幾年寫的。我是在書裏看到我師父這篇文章,很震撼,然後托親友拜到我師父門下的,果然名不虛傳,我師父確實是一代高道,他不僅僅是通達道家的丹道文化,我師父的成就太多,武術、內功、醫學、文學、音樂,包括道家的玄學等等,都很厲害,我師父確實是當代的一位奇才,只是說大家沒有機會到我師父身邊,可能瞭解的會比較少,我在我師父身邊呆過就知道,當然我師父也是針對不同人群講述不同的學問,譬如當年很多人是跟隨我師父學習武功的,所以我師父在大衆場合講武功的機會比較多;我師父也常常幫別人看病,以前是響應政府的號召有一段時間還俗,我師父是當地非常著名的赤脚醫生。因爲我師父是認爲我比較適合學國學修煉這方面的,所以我師父就跟我談這方面的,主要是跟我談國學和傳統修煉這方面的。這個周天長生,我師父當年他也說自己年紀大了,也不方便再寫什麽文章了,當年88年我師父85歲,他知道什麽都會跟我說,只是說我的腦袋能裝多少就裝多少,這點我也覺得很慚愧,我師父一生所學浩如烟海,我了空居士也是根器淺薄,所以我記得多少,以後會逐步公諸于世。
周天長生的上乘功夫,我師父當年也是說他年紀大了,沒有再去寫文章了,現在大家到處百度啊,去搜索,好像也沒有看到我師父的其他著作了,當然大家也不用遺憾。我師父弟子很多,老人家非常開朗,他說大道之行、天下爲公,只要是適合學的,他老人家都傳授,老人家很開朗很豁達,像我這個視力又不好,其貌不揚的窮孩子,我師父都對我非常好,都囑咐我好好學,以後將大道公諸于世,都有這些囑咐,所以以後大家也不用遺憾,我知道多少就會公諸于世多少,只是說慢慢來吧,我一下子也忙不過來,不過大家有什麽疑惑,我沒有講到,大家也可以問我的,你們遇到的疑惑都可以問我,如果我知道也會認真給大家講解,我也是遵從我師父的教導,大道之行天下爲公,我也沒什麽可保守的,更何况我所學的都是我師父所傳授的,而且我師父是希望我流傳後代,大家放心,有疑惑就儘管問我。
我師父也有說到感而遂通。你們不要以爲采氣是對著一棵樹采氣,這樹的氣,你真的采得到嗎?其實是這棵樹輻射出來的能量,也許我們能采得到一些,我們不可能將這棵樹本有的能量給采光,采光不是將這棵樹給采死嗎?哪有這個可能。因爲這棵樹和它的能量是結合在一起的,就好像我們身上的氣,如果人家能采,將我們身上的氣采完,我們不就被搞死了嗎?哪有這麽回事,不要將傳說中的吸血鬼和采氣給劃個等號,那不是鬧笑話嗎?我師父說采氣最高效的,其實我寫的《最高效的采氣方法》直接給大家介紹一點表面的,一點皮毛,更深層次的采氣其實就是感而遂通。師徒啊跟聖賢啊心心相印,譬如大家聽我講的一個故事,那麽你們真誠地聽,我有一片真誠心,也有一定的所謂的願力,你們就刹那間和我一起和這個故事的內容同化了,也就是進入了那種狀態,自古也說,萬事萬物都有這種氣嘛,科學家也說萬事萬物皆有場,就是這麽同化了貫穿了一切的場,獲得了高功夫、高能量的原理,所以古人稱這種現象爲感而遂通,這就是道家爲什麽說高境界就是複歸無極,返樸歸真,就是真正和天地萬物融爲一體,我們今天先講到這裏,我們以後慢慢來分享吧。
“練功時間,可取四正時(即子、午、卯、酉四個時辰),如做不到,亦可因人因時而定。但欲把功夫練上去,需每到自覺腹內氣動時(如汽車開動之狀),立即行功靜坐。待氣不動之後,方可收功下座。如若時練時停,就會前功盡弃”。大家請記得,在築基、小周天、大周天有這個所謂的活子時,有時候突然有氣感,你不練都自己來了,以後到了大開頂以後,這些現象反而不明顯了,因爲大開頂以後整個人是虛無了,你會覺得能量增强,但是不會覺得像小周天大周天階段那樣有明顯的氣感效應了。
“注意事項:(1) 先天氣功是性命雙修之功法,心須把修德、養性擺在要位。道德品質好,多做與人爲善的好事,去掉私心雜念,不生氣,不動怒怒, 才能養吾太和之氣,把氣功真正練好”。這確實是真的啊,一個人若心裏有什麽鬼,你怎麽坐也沒辦法進入高境界的,功夫越深,真的越是返樸歸真,這是真實的,我是過來人,我師父不是簡單地在做思想工作,這是一種技術,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叫《入靜要訣》,十二年前發在網絡上,有些人開玩笑說了空居士你在做思想教育工作啊,我說不是的,這是一種修煉的技術,而不是表面現象,請大家聽我肺腑之言。
(6) 對元氣不守爐的處理辦法:虛恭多而無味者,則系元氣下泄,需用吸、抵、撮、閉之法運化之”,我重點跟大家說一下,虛恭就是放屁,放屁有的臭,有的不臭,有些連續放屁,好像說驚嚇就自然會放屁出來,其實從科學的角度是說肛門括約肌松了,所以平時包括陰囊有點松,有點潮濕,大家平時一方面可以學會提肛,就是收緊,自然放鬆,收緊-放鬆,如果有時侯比較方便、安靜的時候就用這個河車運轉,吸氣-想像內氣從尾閭上升頭頂;吸、抵、撮、閉,吸就吸氣;撮就是提肛,收緊肛門;閉,想像氣到頭頂;抵就是稍微舌頂上顎。如果在不方便的條件下養成習慣有時提提肛也可以,這是我師父當年對我的囑咐,如果正常偶爾放一下沒事的,當然不管有事沒事,平時學會提肛,肛門提緊放鬆,這種鍛煉對身體都有好處的
明端根據千聊直播間-了空居士與北斗七星-《先天氣功築基要訣》研討班語音整理,未經了空居士蔡衍顓先生本人校對,請以語音爲准。


清黃元吉養生靜功心法>.注釋者為邱陵

清黃元吉養生靜功心法>.注釋者為邱陵.供參考. 一、迴光返照 ( 原文 ) 孔德之容,即玄關竅也。 古云:一孔玄關竅,乾坤共合成,中藏神氣穴,名為坎離精。 又曰: “ 一孔玄關大道門,造鉛結丹此中存 ” 。 《契》曰: “ 此兩孔穴法,金氣亦相胥 ” 。 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