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定之要與效應
陳毓照
大定者,心息相依,一直依到外息斷絕,念頭全無,連脈膊都停止跳動,至此神氣兩定之時,始謂之大定也。
大定既久,身心寂然不動,忘形忘像,忘物忘懷。斯時先天真陽透入色身,滌蕩灌溉,薰蒸營衛,淪肌浹髓,無處不周。格故鼎新,化粗重色身為微妙法身,謂之真空煉形。
所以身心定得一分,即色身空得一分,先天真陽進得一分。若身心空得十分,即先天真陽進得十分。此煉丹道所以必須以大定為之基也。所以身心空得一分,則識神化得一分;識神化得一分,則元神顯得一分。增一分明,滅一分暗。洎乎識神化盡,則元神全顯。故雲心死則神活。是煉神之要,亦必須以大定為基也。又身心空寂之至,則體合虛空,六向皆心,六合皆身。周遍含容,融洽無間。分身應化,舉念即成。能同時普入無量佛刹,現無量神通。是末後還虛合道,亦必以大定為之基也。
可見一部丹訣,自始至終,只是一個定字。若以心知意識之勞形按引貪求妄想而求丹道者,吾未知其可也。黃帝罔象得玄珠之旨,可以證焉。莊子《人間世篇》曰:"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謂之坐馳。"秘釋曰:闋空也,虛極靜篤之際,內外俱空,亥子之交,晦朔之間,萬籟俱寂,斯即瞻彼闋者之時也。虛室生白,則一陽來複,先天一炁到宮。止止者大定也。常動而常寂,最為吉祥。如明鏡照像,應物無心。即照即寂,寂照一如,動定不二,豈非吉祥止止乎!若氣動而神馳,即不能招攝先天矣。《大洞經》雲:"定和如明覺。"又雲:"初定通息,太和一千。大定全真,妙行通靈。"《楞嚴經》雲:"定極明生,明極覺滿。"斯皆定久慧發,靜久明生之象也。
《莊子》一書,於大定之旨,談之特祥。如雲:"魚相造于水,人相造於道。相造于水者,穿池而養給。相造於道者,無事而生定。"又雲:"泰宇定者,發乎天光。"又雲:"大定持之。"又雲:"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然則造道之妙,一定字可賅之矣。李道純之《中和集》,見地純正。特其詩歌,反復揭示大定之要,在丹書中,可謂獨具隻眼。如雲:"自得身心定,凝神固氣精。身閑超有漏,心寂證無生。"又雲:"身心定,玄教通,精氣神虛自混融。"又雲:"煉汞烹鉛本無時,學人當向定中推。"又雲:"造道本來亦不難,工夫只在定中間。"又雲:"藥物只於無裡采,大丹全在定中燒。"又雲:"寂然不動契真常,消盡群陰自複陽。"又雲:"九還七返大丹頭,學者須當定裡求。會向時中求一定,便知日午打三更。"又雲:"潮來水面浸堤岸,風定江心絕浪波。性寂情空心不動,坐無昏散睡無魔。"性寂情空一語,真大定之旨歸。煉己到此,色身上無論起何種變化,悉皆寂然不動,如太虛一般。火候至此,可謂登堂入室。故永嘉《證道歌》雲:"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也。
龍眉子為白紫清之嫡嗣,著有《金丹印證詩》。詩中亦屢揭靜定之要。如雲:"都因靜極還生動,便是無涯作有涯。一炁本從虛裡兆,兩儀須仗定中旋。"陸潛虛疏引緣督子句雲:"先天一炁自虛無中來。故曰一炁本從虛裡兆。神仙盜此真機,動中采之,靜中煉之。故旋轉乾坤,運行日月,皆在定中,定之一字,最為肯綮,丹學成始成終,皆不外是。故始焉不定,則情境不忘,而無以善夫臨爐采藥之用。終焉不定,則火候不調,而無以收夫脫胎神化之功。故雲兩儀須仗定中旋也。"詩又雲:"鼎鉛欲審須中定,陽火將奔在下鋪。不遇至人親指授,教君何以決玄樞。"潛虛《疏》雲:"鼎中藥物,其氣甚微,伊欲審之,必須一爾心志,澄爾念慮,六根大定,情境兩忘,而後采之,保無虞失。及其陽火下奔,吾則下鋪以迎之。此必真師真訣,方可臨煉。"東派初祖之言既若是,則西派相承,以大定真空為作丹之秘要,更信而有征矣。汪祖嘗雲:"丹法攝歸一定字,所謂至簡至易之道也。"曹文逸《大道歌》雲:"如此閑處用工夫,爭似泰然修大定"也。
又玄宗工夫,初由睡著而入恍惚窈冥,再由恍惚窈冥而至大定,外息斷絕。初如一葉扁舟,容于中流。久則如月照寒潭,萬里澄碧。時間由短而長,脫胎神化,皆在定中進行。故定者,入聖之玄關,超凡之津梁也。又定有兩種之別,一者有呼吸之定,二者無呼吸之定。玄宗所修是第二種。身心俱定,出入息斷,眼皮不動,乃真寂滅。若心定而息不住者,乃相似寂滅,非真定也。
《大寶積經·廣博仙人會第四十九》世尊告仙人曰:"大仙當知,我之弟子,最上聲聞,驕梵缽提,是婆羅門清淨族子,住於禪定慈悲之心,以彼等持,開敷慈眼,入三摩地,每經七日,方乃一度現出入息。彼入定時,有隨意風,應念而至。假使劫火,燒于天地,成一炎熖,於彼禪身,無能損害,如芥子之分,而彼肢體如彌樓山,常所鎮壓。難陀龍王及跋難陀,有大力勢,鼓氣猛烈。彌樓山王為之動搖,鼓作呼吸,四大海水,變為鹹味。驕梵缽提,入定之時,彼二龍王,盡其威力,無能撓亂。"夫既曰每經七日,方乃一度現出入息,即知其正入三摩地時(正定時也),離入出息,能一定七日。大力龍王,無能動其分毫。乃至劫火洞然,亦不能損其毫末。可知無呼吸之大寂定,最為殊勝,非思議所及也。
《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參海幢比丘,見其結跏趺坐,正入禪定,離出入息,無別知覺,息念雙忘,亦玄宗入正定時間之境界。海幢一定,達六月又六日,定中自頂至踵,出現無量數佛身,菩薩身,緣覺聲聞身,帝釋身,梵天身,長者居士身,刹帝利婆羅門身,仙人身,龍王身,阿修羅神身,夜叉羅刹身,緊那羅王身,乾達婆王身,分化十方,普遍法界。其境界之殊勝超特,使善財童子讚歎不已。此甚深三昧,名曰普眼捨得,一名普莊嚴清淨門,最為廣大,玄宗禪定,由數分鐘而達數小時,乃至一日夜,向上勝進,亦可一定六月。不難追蹤海幢,媲美先賢也。
《華嚴經·十定品》載"如來於普明殿,入刹那際諸佛三昧,住奢摩他最寂靜,具大成德,無所染著,能令見者,悉得開悟。"又《法華經·序品》載"佛說《無量義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普佛世界,六種震動。"此乃如來入定之儀式也。《清涼山志》載"明釋明山,初結茅中台之南谷,檀施多日,有忌其盛者,一夕刺客投宿,中夜窺山,屹然端坐,目如秋水,鼻息殆絕。客長跪髮露悔過。"所雲屹然端坐,正入定之狀,則呼吸未斷,特微細耳。此乃有呼吸之定,已能感動刺客之心,定之用可謂神矣。
《六波羅密多經》雲:"佛道懸遠,無人能到。唯有一法,饒益有情,所謂正定。若諸菩薩,未獲此定,其心未能清淨不動,生死涅槃,無有二相。由此義故,為度眾生,巧以方便,精勤修習,相應靜慮,無相正智。猶如虛空,清淨無垢,常住不變。複觀此定,猶如滿月,一切妄想,猶若浮雲。又此正定,如清涼風,能除一切雲翳,朗然涼清,光明照耀。一切有情,見皆生喜。如是滿月,光明莊嚴。能使有情,清涼安樂。如是靜慮,清涼之風,能除性空妄想雲翳。正定滿月,現出世間,大悲光明。能除有情,諸煩惱熱。使得清淨安樂涅槃。爾時薄伽梵而說頌言:'靜慮能生智,智與理相應。佛果大菩提,定慧為根本。'"又雲:"獲深禪定而不昧者,由此靜慮,起五神通。雲何為五,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境智證通。"又雲:"菩薩住不動地,得真寂靜,除去憂苦,尋伺喜樂,出入息等,不生不滅,住真法界。"信知佛氏真禪定,亦斷出入息,才名真寂靜也。
《圓覺經》偈雲:"辯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慧,相依禪定生。"道師禪師曰:"大神通勝業,非定不生。無漏慧根,非靜不發。故經曰深修禪定,得五神通,心在一緣,是三昧相。攝心一處,便是功德叢林,散意片刻,即名煩惱羅刹(是靜定之功,是佛道根本,能發無漏慧根,能得五通三昧,有不容片刻之散者,豈今專家心馳念動,用意導引,通任通督者,所可同日而語耶?上述各段佛典名言,果能亦作用意造作,吸舐提閉解乎?)。"所以曇光釋子,降猛虎於膝前;螺髻仙人,宿巢鳥於頂上。(此即永嘉所謂"即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也,工夫至此,斯可謂真靜寂,真大定矣。)是知大士常修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昔須菩提崖中宴坐,天華浮空。五代永明壽禪師,于台嶺天柱峰九旬習定,見觀音大士灌以甘露,遂獲無礙辯才。隋智者大師修《法華三昧》,寂而入定,乃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唐僧伽大師,入定于清涼山中台之野,天華擁膝,七日乃起。禪定之勝相,海墨難書,聊舉一二,以便印證,以啟信心雲耳。
洞山雲:"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同安雲:"還鄉曲調如何唱,明月堂前枯木花。"張三豐雲:"一輪月色相為伴。"劉悟元雲:"一輪明月天心照。"邵堯夫雲:"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朱夫子雲:"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皆示定中之境界。若佛,若道,若儒,莫不以定為歸,淵乎微矣。
2008年10月19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清黃元吉養生靜功心法>.注釋者為邱陵
清黃元吉養生靜功心法>.注釋者為邱陵.供參考. 一、迴光返照 ( 原文 ) 孔德之容,即玄關竅也。 古云:一孔玄關竅,乾坤共合成,中藏神氣穴,名為坎離精。 又曰: “ 一孔玄關大道門,造鉛結丹此中存 ” 。 《契》曰: “ 此兩孔穴法,金氣亦相胥 ” 。 故道...
-
《胎息經》註釋 胎者胎其神,息者息其氣。 胎字是指神之泰定,不動不搖,不憂不懼,不思不想,如嬰孩之處母腹。 息字是指粗氣絕滅,外氣不行,氣既不行,自然百脈沖和,一片光明。 氣猶水也,神猶月也,月動由於水漾,神搖由於氣牽。 水澄則月明,氣定則神慧,神氣相抱,達於大定,而內丹...
-
西派丹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808ed0100dmt0.html 由海南島回北京,沒幾天又跑了珠海、深圳一趟。吳予敏、游建西在蛇口港接我。建西戲贈我一詩曰:「龔兄忽然渡海來,錦繡文章兩岸栽,一日化作杏花雨,芬芳新洗銅雀臺」,而...
-
附錄:伍柳法脈陳敦甫一系在台傳承大事紀 1896 年 陳敦甫生於四川江津。 1913 年 陳志濱出生於哈爾濱。 1924 年 陳敦甫遇師唐炳和於江津几江之南。 陳墩超於此年出生於台北五股。 1933 年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