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呢,也有一些煉丹功的認為,守竅之法乃局部之功,非先天之道,一著色身百無是處,乃有寄神身外之法,心息相依於外,忘身大定,本屬丹修之一脈正法,但若一味以忘定為法,真機現前不能得機得竅,當面錯過,乃是失機。遇有水火失調,仍一味忘身不管,實非妙法。不明諸竅功用,如何內運玄機。記得曾與師有一段話,假期去見師傅,問師傅做什麼,師說守了守竅,我時正有此偏見,於是奇怪問師,守竅不是後天有作有為之法嗎?師說,離了守竅不得真陽,玄關一竅守不得嗎?三關九竅,每一竅都有大用,過去的人根器好,有好多人只是守了個大竅就得道呢。於是為我說諸竅體用證驗,又舉三豐真人話「七返九還之法,下手興功,先將上竅陽里真陰,入內金鼎氣海之中,與下竅真陽配合……」,及「夫功夫下手,不可執於有為,有為都是後天;亦不可著於無為,無為便落頑空」等與我略說,乃知守竅有種種大用,無怪乎丹道以爐鼎(只以清修說)為一大秘密也。
丹道在初關時,尤其重視守竅,雖然各家自有法訣,但大體是要守竅的,進入中關後,才逐漸轉入無為階段。所以,守竅是丹修的一種基本的功夫,它不僅僅是為煉丹功所用,實際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調心煉意的過程,竅若守不好,就去做無為的功夫,往往到頭落空,基礎不紮實,很難升華。
人體的竅非常多,除去一些特殊作用的重要關竅外,最重要的還是傳統所謂的三關九竅,前輩對此大多都有略略的點破,但很少明說,把它當作秘密天機嘛,雖然沒有透徹地說盡,但對初步的修學者是足夠了。我師教我的入手方法,就是所謂「門徑一竅」,前人有云,「山根一地,亦名玄牝,於此內觀,學到一念不生,自能豁然內辟,神由黃道直達中黃,自覺寬廣高深無際,乃為內玄牝。從此寂體如初,直可深透造化玄牝,遂與元始祖竅一鼻孔出氣而頭頭是道,豈僅尋著一身祖竅者。故丹道之妙,始基於此。」我後來見到印度一些古老的瑜伽修法,也有從這裡下手的,可見這個雖然只是方便之一端,但卻是很好的方便法門。關於此竅的守法,大略說,先要凈心定氣,心神清凈才可以守,一開始最好是心息相依守在身外,待有變化後才入竅守竅。另外,不論什麼竅,最好是由此竅為過度再去守,不要直接去守,因為這裡是神出入的門戶,雖然廣義說神是無處不可以出入的,但最主要的道路是這裡。尤其是下竅,守時要把握好真機,守竅是在竅開後才有竅可守,所以往往前人都直接稱為「凝神入竅」,而不是在竅外去守,之所以說意守丹田是假口訣,就因於此。三關九竅,各有大用,在丹道的不同次第會體現出不同的境界和功能,三關九竅的修為,實際是丹道的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與密宗的三脈七輪相映成趣,所以丹道得真藥後,要在此中運煉。當然,如果是泥水,不含真金,如氣通周天之類,也是沒有什麼用,三關九竅你過一百遍也是老樣子,只是自己玩感覺而已,沒有真正的身心效驗
祖竅能不能作為入門的門徑呢?對有的人而言,守這裡是不合適的,而且,這裡也不適合在心意沒有清凈前就守,因為只有清心寡欲之後,才有清空之神光可凝,一團燥火是不可以用的東西。但對很多人而言,這裡的確是很好的門徑,這個問題,實際涉及很多的丹道基本原理,是有它的道理的,並不是象有些人說的一無是處。
凝神入氣穴,古來丹書指為妙訣,然其中卻是有次第的,不是一開始就可以做成的,丹法哪有那麼容易得先天呢。因為我們要入氣穴,首先要竅開才能入,這樣神入氣中,氣包神外,才是入。而許多人往往誤會認為意守丹田就是凝神入氣穴,這是大錯特錯,這哪是入呢?而且,在入前,要有個凝神在前,神若不凝,散於外界,是不可能入氣穴的,即使遇到竅偶然開,也會錯失良機。另外,凝神與意守,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和操作,意守,是集中注意於某處,而凝神則是凝斂我本來之明漸返而脫離於任何一處--若明於此,可知以祖竅為門徑、為標月指,是有道理的,因為神的出入雖然遍及六根,但在眼而言是最常用的,從此處作為路標,凝清空之神漸返,是很容易見效的,所以丹書有「含眼光、凝耳韻、調鼻息、緘舌氣」的「小四相和合」的口訣,大致上都是即六根為標月指而離於六根來操作的,這就是「不迷性自住」,當然,「性住氣自回」,神氣不散於外,而能逆返歸元,才有「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陰陽生反覆」的造化。若以意守丹田為口訣,則始終落在竅外,離丹道遠矣!
呵呵,「昔日逢師傳口訣,只要凝神入氣穴」,知凝神入氣穴之法,自能入丹道正途。我們修煉築基的目的,是水火既濟,心腎相交,靠壬丁化合木為其內在氣化。心為丁火,膀胱為壬水。(腎為臣火主命門,膀胱為民火,主排泄),腎,左為壬右為癸,男子帶脈由左轉,女子帶脈由右轉。腎壬與膀胱通,膀胱主內,膀胱為腎之內陽。膀胱為壬,是與心丁化合,呂祖講「降心為不為」,是將心氣隨心息相依下降到膀胱,產生壬丁化合,壬丁,本來就有同路,向上是腎水蒸發,與心氣相合,會入肝中,化肝氣,這是後天氣機秉先天氣化。這就是凝神入氣穴的所在。凝神下來與膀胱會,是丁火下來,丁火為心是離卦。離中藏己,己是離中虛孔,己也下來了那麼離就加借為爐火安在膀胱了。正太上所謂,「虛其心,實其腹」之理是也。壬丁化合為木,木為性,其本義牽龍,收入鼎中,鼎在臍內一寸三,兌為金,氣動是伏虎,男子伏虎,女子擒龍。壬丁若化合不了,肝氣就會向上宣發。男子抓情,女子抓性,情是產生精子的元氣。是腎水之母,金。大腸為庚金,與肺為表里,所謂表里也是自然通路,乙庚合化金(肝是乙木,大腸是庚金),必生腎水,情動之氣,是金氣,在後天為礦金,要穿透胸膈膜,前提條件是心要靜,心平,氣和,心息相依。要行成自然習慣。
此時尚未到採藥之時節,故尚不能走督脈上升,因為任脈,人面南,感陽氣任脈為陽中之陰,內還有一脈,沖脈為陽,根於腹,起於會陰,先要補充前面,膀胱與心會合為爐後,膀胱有三條通道,一條通前陰,一條通會陰,一條通谷道。情動成欲前,沖脈必動,男子沖脈不穩定,沖脈動必帶動陰蹺,性情一合必沖開精室(就是男子睪丸),化氣成精,精道沖開。那麼修煉是必先抓生精之氣,這用在丹經就是調外藥。
因男子陽的表象在生殖器上,生殖器不活波,男子生命力不強,所以扣齒意提生殖器很關鍵,是將膀胱通前的一條路,要看護好,因排尿的氣,與排精的氣,同是一類元氣。不能提會陰,要提前後陰,會陰提了,是另一走向了,會陰是一關鍵地帶,有人點它,強行止精氣不射。道教稱這一片為九獄,膀胱是民火,管九獄,陰蹺在生殖器的根部。
以上的凝神入氣穴,正是運用了《陰符經》中的一個「盜」字。「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也。萬物,人之盜也。人,萬物之盜也。三盜即宜,三才即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在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不見,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內丹入門功有二:第一步為煉己,其功成標誌為丹田氣暖,腎如湯煎,氣行帶脈。第二步為築基,其功成標誌為氣通任督。此後,便進入後天返先天狀態,一切有為之法皆不存在。社會上流傳的文武火煉精、采大小藥等有為之法,均屬似是而非。
修煉內丹功,須先從有為之法入手,明了先後天及陰陽妙理。後天乃有為,先天乃無為。後天屬陽、屬動,陽中有陰、有靜。先天屬陰、屬靜,陰中有陽、有動。後天轉化為先天,即陽轉換成陰。後天陽中之陰轉化為先天陰中之陽,即所謂「道至虛無生一氣」、「無中生有」、「靜極而動」。內丹功修煉達到返先天狀態時,所有後天的有為之法、思維方式都不復存在,到此時練功者方真正進入內丹功之門。
現今,社會上流傳內丹功之文武火煉精、采大小藥、過三關之法,乃有為之法。當練功者返入先天狀態,先天元氣出現之時,如果用有為之法鍊氣,那豈不又落後天。眾人不知先天真意(元神)在此的作用何等重要。
築基階段氣通任督,此時之氣稱為營衛之氣、混元之氣。任督二脈皆通之後,進而修煉靜定功境,即老子所謂「致虛極,守靜篤」。當靜極而動,陽生之時,即元始先天祖氣到來之候。此時,玄關竅開,採取之法要求忘卻一切思維,以無待有,恍惚之中以真意返光內照,真氣綿綿。待先天氣足之時,以真意引先天之氣行走於由混元氣所打通的任督二脈之中。一旦達到先天之氣能在脈中行走,便開始了後天返先天的過程,從而正式進入內丹功修煉階段。
一、煉己口訣
盤坐寧心,松靜自然。唇齒輕合,呼吸緩錦。
手須握固,眼須平視,收聚神光,達於天心。
進入泥丸,降至氣穴。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丹田氣暖,腎如湯煎。氣行帶脈,煉己功全。
煉己之法:當調身、調心達到要求後,接著慢慢將兩眼神光從遠處收至天心(兩眉之中間),同時輕合上雙眼。光聚天心又稱回光,把神光回收至天心。然後引此神光進入腦中泥丸宮,再慢慢降光從中脈下至氣穴。此處氣穴位於兩腎之間,臍後七分,命門前三分。行腹式停閉順呼吸法:吸氣時氣入鼻孔緩慢吸入,沉至氣穴,同時整個小腹部及兩腎向外稍擴張。氣吸至七分滿時,閉住氣,意守氣穴。閉氣時間總以不勉強力度。呼氣時,氣從鼻慢慢呼出。放鬆腹,兩腎火熱如湯煎,此為腎中精氣發動,將要外出。精氣若有自行走動之兆,此乃關鍵之時,立即引此精氣行走帶脈。帶脈打通且順暢之後,丹田氣足矣。行功至此,效驗自知。煉己功成,按行築基。
二、築基口訣
丹田氣足,督任並行。防危慮險,依脈運行。
周天循環,暢通身融。氣歸丹田,功成法明。
當丹田之氣充足之時,意運此氣過督脈三關(尾間、夾脊、玉枕)入泥丸,順任脈降中丹田,再降至下丹田。如此周天循環不已,脈路暢通。此時,全身精力充沛,目光炯炯,面色紅潤,氣足神清,至此築基功成。
築基階段,氣通任督之時,須防危慮險。逐步打通督脈三關,不可心急煩燥,否則導致氣血亂竄,走火出偏。這一階段專煉混元丹田氣,此氣煉成不僅身強體健,可為人治病療傷,而且可應用於武技之中。運氣於胸腹可抗拳腳棍棒擊打;運氣至手掌測可開碑裂石。
以上內丹功,避免了玄虛之倫,通俗易懂。如在秋夏兩季子午二時修煉,則效驗立杆見影。修煉者在內光初現第一次看到自家面目時,往往異常興奮,只顧觀賞,卻不知回光收能和返照煉能,結果內光得而復失,有些已出現性光很久的修煉者,由於不得法,功境不能上進,甚至倒退,有的連顯像功能都消失,十分可惜。
(一)用「翕聚性光」,「凝神氣穴」法
具體操作如下:當性光閃忽不定時,不要隨光欣賞,要立即用翕聚的方法,在眉心微微用意帶動光團悠悠地旋轉,使虛空中靈能為之招攝,向旋渦的中心明堂匯聚,心裡加一「亮」字,如此用法,則性光的亮度會自然增加,額前虛空光耀如日,能量級也會自然增大,久久運之,天目這個玄關之竅便會自然開啟,旋轉的方法是順時針,要在閉目態中兩眼珠向內收,合併凝聚,並將旋轉的性光通過眉心,隨口內津液吞下,送歸下丹田儲存。亦可黑眼珠靠下部,神光直射返照下丹田。久視下丹田,可使失去的性光復歸。此法第一步的旋聚為回光收能,古人稱之為「翕聚祖氣法」,第二步的凝神久視下丹田,為返照練能,又叫凝神入氣穴,古人稱為「蟄藏氣穴法」。
歷代修煉大家都十分重視回光的返照,關尹子用自己的體驗告訴後來者「回光則天地陰陽之氣無不凝」,呂洞賓則更進一步提示「只守(回光)此法,自然精水充足,神火發生,意土凝定,而聖胎可結矣。」又說「回光者,消陰制魄」,成為練就陽神必不可少的環節,至於「返照」的重要,則有「聖聖相傳,不離返照」一說。
上述修煉是有為之法,是為初學者和中下根修煉者所設。
(二)用「虛空大定」的無為法提高層次
此法為漸入上乘功境的修煉者或上根修煉者所設。
道本至虛,道本至無,修煉之道只是效仿「虛己」而巳。
性光自虛無中來,性光的顯現和性光的層次的提高,雖有小路可尋,但金光大道是靜定虛無。心不靜則性難定,性不定則性光時明時暗,若隱若現,漂浮不定。只有將心靜下來,全身放鬆,心靜則性定,性定則光圓。
當光耀如日進時,心更宜靜,無思無慮,萬念俱泯,眉間放鬆,面帶微笑,似守非守,若存若忘。進而自覺己身已化成一團光氣,輕飄飄,一片虛無。其妙全在存其虛意;如此便會自然入定,身心寂然不動,寂照明體,進入虛空大定。如能按此操作,並保持松靜虛空的狀態,則性光便如十五的明月,懸照光燦,湛然圓身。
上述修煉包含了使性光不斷壯旺的火侯,即由有為入無為時,每一段控制的度,只有掌握起、停、靜、動、加、減、定、空的操作規程,才是合度運作,以免火候太過出偏,不及則影響功夫長進。
(三)「慧」而不用
所謂慧而不用,就是指慧光出現以後將陸續出現各種功能,對這些功能包括慧光不要輕易使用,更不要空耗。不是使命的要求或特殊事件,一般應深藏不露,蓄能精進。今後引度他人可採用開發其功能或傳其教材及宣傳資料的方法,而不再靠示法中的「天眼」、「慧眼」、「法眼」。慧而不用,方能精進。習練傳統靜功到一定程度,眼前就會自然而然現出一種光體,古人稱為,「本性靈光」,簡稱性光。最近,筆者接到一些讀者來信詢問這個問題,故特在這裡介紹一下有關性光的古典理論和實踐經驗,供讀者參考。
古人對性光的評價是十分高的。清.柳華陽在其《慧命經》一書中說:「成佛作祖,是本性靈光。」他解釋道:「蓋本性靈光者,其名雖二,源頭則一也。在定則謂之性;定中慧照,則謂之光矣。」這就是說,靜定就能看到自己的本性(本來面目),所謂明心見性;靜定中觀照(迴光返照)就能看到光。所以古人說:「垂簾明心守祖竅,見著性光是功夫。」
儒、釋、道三教都承認性光的客觀存在及其無上的功能。儒稱之為「仁」;釋稱之為「珠」,亦稱「圓明」;道謂之為「丹」,亦曰「靈光」。《易經》則叫它做「無極」。他們以這個圈來代之,並認為,這個是由先天真一之氣所凝成。古人又稱「不空」為靈光。他們說,觀空不空為真道,觀空而空是偽道;有靈光之虛空為「不空」(真空),無靈光之虛空為「頑空」。所以古人說,知此一竅,則金丹大道之能事盡矣!若練功久之,練不出性光,見不著性光,就是古人所說的「頑空」,也許是練不得其法,也許是功不精進,也許是功力未到,總之,比練功能見到性光者差一籌矣!
那末,這個呈現在眼前的性光究竟是什麼形象呢?歷代佛經,丹經、道書、多談得隱隱約約,不肯明言,因為這是道門、佛門的奧秘。雖然這個也算是一種形象,但未免過於抽象,過於含糊。實際上,古人按練功節次、進程中性光的不同表現,把性光大致分為慧光和蟾光兩種,中、下乘功夫所見的性光多屬慧光;上乘功夫所見的性光屬於蟾光。如以道門丹功來說,煉精化氣至鍊氣化神階段所見多為慧光。鍊氣化神至煉神還虛階段所見為蟾光。看光的圓明程度和顏色可以察知練功的進度,可以測知精氣神是否充足,可以知道舍利子或金丹煉得完足與否。古人用「金機飛電,虛室生白,圓圓陀陀」三者來形容性光的形象。這是籠統而言之,也是練功到高級層次之所見。尹真人《性命圭旨》一書有一首詩是描繪此景的,詩曰:「一顆金丹何赫赤,大似彈丸黃似橘,人人分上本圓明,夜夜靈光照神室。」這也是練功到最高層次所見之景。
初見慧光,只是淡白一小點而恍惚游移不定。一用意識,即行散開,不知所之;或靜極光現,色如眉月,由小漸大,又自大化小,復歸於無;或光圈帶虛,圈邊亮圈內黑;或光圈不明也不圓。對這種慧光,均可認為是精氣不足的表現。經過久久鍛鍊,慧光或現紅光,或現白光;發紅光的叫做「血玄關」,發白光的叫「正玄關」,而以光如月華之圓明像個大月亮般懸在眼前不動者,才是純正的慧光,這是精氣充足的表現。
至於蟾光,則是金黃之光。如在慧光白光內發現金光,這是煉出了金丹之苗;蟾光金黃而圓明,即是舍利子已煉成。所以說,養足之慧光可以成為蟾光。古人說:「精不足,不能生慧光;舍利子不足,不能生蟾光。慧光如月光,蟾光如金光。」這可視為性光變化的總綱。傳說中的金蟾乃稀有的三足動物,蟾光者借蟾名三足之意,喻精氣神三寶合一,煉成金丹也。但練功能發現蟾光的人,實是世間少有。
古來氣功家多用「眼前」、「目前」來暗示運用兩眼迴光返照和翕聚性光的重要。呂純陽說:「目前咫尺長生路,多少愚人不惺悟;」陳泥丸說:「終日相隨在目前」;馬丹陽說:「只在眼前人不識」。此眼前氣光,乃人之真性、真氣、真陽、真光,又稱「法身」,學者識此得此,從真性入手,必能盡性以至於命,達到性命雙修的目的。但古來此道不為許多人所識,所以引氣先賢的慨嘆。
慧光與蟾光的形成,是性與命合,神與氣交的結果,是精氣神三寶合一化成的月華之光。練功中迴光返照、凝神入氣穴以及和合凝集,就能使祖竅之性光因凝神而集於臍內下丹田,而下丹田內之陽光便上達麗於眼前,這是祖竅性光與命光二光合一。這種神氣交合、二光相合,要經過多次的反覆和不斷的升華,才能越來越凝集,直到象徵日月的二光合一,於是眉間日夜長明,由目至臍一路皆是電光,才算達到性光變化的最高境界。
實際上,上文說的「金機飛電,虛室生白,圓圓陀陀」,是代表性光呈現的三種形態。金機飛電形容突然的眉間掣電。虛室生白形容行功中由於性光的作用及真意的運用,感到下丹田,或中、下丹田,或上、中丹田以至周身渾融,化成一虛空大境;身體的一部分或全身似乎變成晶白或消失在光幕之中;或者感到我身似乎與大自然渾融成一片。圓圓陀陀形容慧光像彈丸或橘子一樣,如露如電,非霧非煙,輝煌閃爍,懸於眼前。古人又用「萬象咸空,一靈獨現」來形容虛極靜篤的氣功態,練功者在入靜到級深時,似乎什麼都不存在了,無天無地無人無我,只剩下一點靈明,懸於眼前或照於性海或下田中。這一點靈明,也是性光所化。若練不出慧光,就很難達到這種境界。行功到此,功中自然感到「六合同春,物物得所」,周身蘇綿快樂,融融洽洽,毫竅俱通;功後則感到身心舒暢,體健身輕。
應當指出的是,有些練功者的人體潛能得到發揮,出現了諸如遙視、透視等特異功能,也與慧光的呈現有很大關係。因為這些特異功能有很大部分是通過慧光來進行和實現的,即通過慧光才能遙視和透視。古人勸練功者「慧而不用,」就是說不要隨便去應用特異功能,免致耗費精氣,影響練功和損害身體。
性光即是真一之氣、真一之慧,是我本來面目,亦稱「陽神」,可說是性命之光,練功者應當珍之寶之,不容有絲毫的泄漏。因此,道門丹功有翕聚性光即翕聚祖氣之法,不讓性光發散走失。當性光要向上或向下走,眼不可隨光去看,趕翕聚收回,歸我存蓄。靜定中用眼在眼之周圍從下向左轉子、卯、午、酉四正,將轉的氣光通過祖竅隨口內津液吞下送歸下丹田,然後兩眼珠合併久視下丹田,可使失去的性光復來。道門又有蟄藏氣穴之法,即將眼前翕聚的性光通過凝神入氣穴(下丹田)收歸氣穴,實現心腎、神氣的和合凝集。
慧光的不斷變化及達到圓明,以至現出蟾光,是練功者經過長期艱苦鍛鍊的結果,絕不可能一蹴而就。練功者須按功程節次循序漸進,即使初練性功,眼前現出光圈,古人稱為「陰神」,不能用;只有經過採補先天真氣,經過小周天功程還精補腦,元精充足,能量的積聚達到一定程度,煉出的性光,稱為「陽神」,才能發揮作用。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p6mo9mj.html